明朝解缙真的生而知之吗(明朝大才子解缙)

明朝解缙真的生而知之吗(明朝大才子解缙)(1)

01

书香门第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于公元1369年(大明始建于1368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和大明朝几乎同时诞生。解缙绅,这名字取得,他老爹是多么的官迷心窍(也不排除是他爷爷取的)。他家虽谈不上钟鸣鼎食之府,倒也还是个小康官宦之家。

他爷爷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市委秘书长,元末兵荒马乱,在守城战斗中光荣牺牲。老爸解开,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拉过去唠嗑,说说前朝咋作死的及今后咱该咋铺场子啥的,唠完嗑,老朱觉得这是个人才,想把他留下来当官,可官迷心窍的他竟然推辞了,啥也不是。(所以上面怀疑解缙这名字很有可能是他爷爷取的)

02

科举之路

解缙尚在襁褓之中,他妈妈就在地上教他写字,学没学进去不知道,但最起码比别人家孩子首先看到起跑线。五岁就跟着他老爸学鹅鹅鹅等古诗词,过目能诵。七岁时,别人家孩子还在拿着木棍地上画小乌龟时,他闲着没事已经可以吟首诗,作篇赋,令隔壁的迷妹二花心潮澎湃了。十二岁就通读了四书五经,个中经文义理,烂熟于心。基础扎实后,又经过六年沉淀,慢慢发育,秀操作的高光时刻已然来临。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八岁的他参加江西乡试,旗开得胜,名列榜首,高中解元。仅一年之后,十九岁的他,收拾行装告别已经容不下他绝世才华的吉安府,和他哥解纶、妹夫黄金华一道赴京赶考。再战又捷,一举夺得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他哥和妹夫也身手不俗,哥仨一同进士及第,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门三进士。常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古代,五十岁能混个进士已经可以算是少年英雄了,而他十九岁初战便高中进士,真是前有古人屈指可数,后之来者寥寥无几。同年,官至翰林学士,老英雄惜小英雄,少年解缙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中,随侍左右,深受老朱的喜爱,甚至,朱元璋曾直接对他说道:“于公,我和你是君臣,于私,咱俩就好比父子,在我面前大胆的说,有啥说啥,千万别藏着掖着”。史载原话:“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不过,这就好比去隔壁王叔叔家,叔叔对你你说:“拿这当自家一样,千外别见外”,客套客套而已,适可而止,太认真你就输了,然而,解缙认真了,且发自肺腑的。

03

宦海浮沉

皇上都这么说了,解缙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泪在眼里,分泌的荷尔蒙灌满了五脏六腑里。于是扭头回去,写就《万言书》和《太平十策》,浩浩汤汤数万言,以报皇恩浩荡,老朱看后自然大加赞赏,愈发器重。然而,就在这风光无限时刻,暗流开始涌动,稚嫩的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挫折。

年少得志,一路平步青云,又有老朱的豪言鼓励,不免傲娇起来,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顺风路谁都会飘,这就很容易得罪人。有一次,他去兵部索要皂隶(古代衙门里的差役),飘飘然的,竟对兵部尚书沈溍出言不逊,沈溍立马跑去朱元璋那告了他一状。老朱这时也敏锐地觉察出,解缙有点年少轻狂,可能是被自己宠坏了,于是便把他贬为御史,让其长长记性,磨练一下。可这解缙还是太年轻,书呆子当久了,外加可能真的情商不够使,回不过弯来,没理解朱元璋的用意,心里还想着朱元璋那句“当知无不言”,依旧口无遮拦,无所顾忌,在官油子堆儿里横冲直撞。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多岁时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全家被诛,这时解缙竟替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李善长鸣冤。作为大明开国元勋头名的李善长这会儿都七十多岁了,朱元璋都不念一点旧情,非要办他,而且是办他全家,谋反这事彻底激怒了朱元璋,且不可饶恕。你这会儿替他上书鸣冤不是打皇上脸吗?不久,他又为同官夏长文起草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抓住机会就在朱元璋面前给他穿小鞋。终于,老朱不耐烦了,知道他现阶段根本没有和老官油子同台竞技的资格,不但惹得朝堂一地鸡毛,还有可能被这帮老官油子给玩死,但朱元璋还是十分怜惜他的才华。于是,朱元璋抓住解缙老爸觐见删除的机会,对他老爸说道;“大器晚成,你儿子太嫩了,把他领回去好好磨砺下,十年后再过来,大用不晚”。史载原话“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于是,解缙跟着老爸回到了老家,接受社会大学的磨练,争取十年后再去京都重续辉煌。然而,八年后,京城传来了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念及老皇上的知遇之恩,解缙潸然泪下,没等十年之约,便收拾行装,去京师哭送朱元璋以表哀思。这时,当年和解缙有旧怨的人,自然不想见到他,便借机弹劾他违背诏旨,而且他母亲去世未葬,父亲也年过九旬,不应该舍弃他们远行。于是,他被贬为河州(今甘肃临夏市)卫吏。不过,幸好这时,他朋友礼部侍郎董伦正受惠帝(朱允炆)信任,经其引荐,解缙被召为翰林待诏,侥幸躲过一劫。

明朝解缙真的生而知之吗(明朝大才子解缙)(2)

没过多久,靖难之役发生了,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夺了他侄子朱允炆的天下。朱棣即位前,曾久闻方孝孺的大名,十分想让他来写即位诏书,哪曾想人方孝孺非但不写,反而对着朱棣破口大骂:“燕贼篡位”。得朱元璋真传的朱棣哪受得了这个,顿时雷霆大怒,随即灭了方孝孺十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灭十族事件。接下来,给朱棣写即位诏书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解缙。

即位诏书写的那是怎一个漂亮了得,深深地抚慰了朱棣那被方孝孺严重中伤的心灵。于是,解缙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朱棣的赏识,马上升为侍读,不久就又升为侍读学士,成为明朝内阁第一任首辅,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和《列女传》,后又主编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永乐大典》。永乐二年(1403年),升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时,解缙达到了他仕途生涯的巅峰,也是他短暂人生的顶峰时刻,也验证了朱元璋“十年之后再来,大用未晚也”的预言。

不久,成祖朱棣在太子的选择上犯了难,在长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心肝刺挠。汉王朱高煦勇猛英武,战功赫赫,性格上更像自己。而长子朱高炽仁爱宽厚,深得一批朝中大臣爱戴,其中就包括解缙。不过,朱棣还是喜欢朱高煦多一点。这天,拿不定主意的朱棣私下征求解缙的意见。“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解缙是坚定的站在太子这边,朱棣听到后,不合心意,坐那儿一句话不吭。解缙见状,他清楚朱棣有一个十分喜爱的孙子——朱瞻基,而朱瞻基正是长子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于是便祭出撒手锏,叩头说道:“好圣孙”。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朱棣,他点了点头,朱高炽也父因子福,坐实了太子之位。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汉王朱高煦,自然对解缙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也为后来解缙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明朝解缙真的生而知之吗(明朝大才子解缙)(3)

这时的解缙绅成熟了许多,不过口无遮拦,无所顾忌的毛病依然存在。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也是历来才子的通病。在征讨越南及赏赐汉王朱高煦的问题上,耿直的解缙与朱棣意见相左,惹得朱棣很不愉快。而后,宫中的一些消息传到了外面,朱高煦趁机诬陷是解缙泄露的,以进一步离间朱棣和解缙之间的关系。第二年,解缙又被指判阅卷不公。本来就有点不耐烦的朱棣,在朱高煦的离间下,直接把他贬为了广西布政司参议。不过祸不单行,墙倒众人推,解缙赴任路上,又被指心怀怨望,于是又改判到交趾(今越南)的化州督饷。

04

受辱雪堆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回京奏事,而恰好这时候朱棣北征蒙古去了,于是觐见完太子,他就直接回去了。皇上北征在外,你一外臣,而且是个才智甚高的太子党,私下见完太子,也不禀报就走,脑子被越南的瘴气熏糊涂了吧。朱高炽抓住机会,立马八百里加急告他“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知道后,顿时勃然大怒,立马派人把他抓回北京,下了大狱,这一关就是五年。五年后的这天,朱棣翻看囚犯名册,无意中看到了解缙的名字,又不经意间说了句:”解缙还在呢?“,史载原话:“缙犹在耶?”。或许是说者无心,但挡不住听者有意,旁边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听到这句话,以为朱棣暗示处死解缙,于是回去把解缙绅灌醉后,扒光衣服扔到了雪堆里,一代才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活活冻死。

05

平反昭雪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五十年后,也就是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这个朱见深就是当日解缙口中“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的圣孙。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雨春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