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感受(亲子共读互分享)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能力和兴趣区别很大专家建议家长,在小学低段,要及时提供支持、创设阅读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入到小学中高段则更需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搭建起知识架构;中学之后,更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偏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尽量少攀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家长对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对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感受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能力和兴趣区别很大。专家建议家长,在小学低段,要及时提供支持、创设阅读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入到小学中高段则更需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搭建起知识架构;中学之后,更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偏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尽量少攀比。
小学低段
创设阅读环境 坚持亲子共读
进入小学后,随着孩子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影响和干扰孩子阅读的因素也更多样。悠贝亲子图书馆创始人林丹认为,这一阶段,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提供支持和引导,或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励步学术总监、阅读项目负责人Wendy建议家长,可以在家里营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让孩子能很容易进入到阅读的状态。在书架的布置上,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建议摆放书籍时,将书皮朝外,而不是书脊朝外,并且一到三个月更新一次。
林丹建议,即使孩子已具备自主阅读能力,还是希望家长坚持亲子阅读。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不懂之处时,家长可以及时提供支持,让孩子越读越有信心;另一方面,双方以书为媒介,分享彼此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丰富交流的话题,借书让教育自然而然发生。
小学中高段
选书是关键 观点分享促知识构建
小学中高段的孩子在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黄佩芬注意到,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男女生对于阅读书目选择已有区分。“男孩子更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查理九世》等史料类、冒险类书籍;女孩子更喜欢《红楼梦》、《城南旧事》等这种情感细腻的书。”
黄佩芬认为,这一阶段,选书是关键,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同时,可以尝试借助多种形式,将所读内容表现出来。如,家长和孩子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录制小视频,或者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文本扩写等让读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林丹建议,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如家庭成员共同读一本书,并开展客厅里的亲子读书会,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跟孩子一起读完《三体》,我会从创业者的角度去分享我的感受,孩子会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在互相交换观点的过程中,家长帮孩子搭建起知识架构。”
林丹提醒家长,对书籍的交流可以贯穿整个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在分享内容的深度上有所提升,但不要上纲上线,为获取某种知识而读书。
初中
家长少攀比 尊重孩子个体差异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的调查,对于“阻碍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五成孩子选的是“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林丹表示,这一阶段,孩子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越来越多,在书籍选择上形成自己的偏好,家长若过多质疑和干预,也会减弱孩子阅读兴趣。
Wendy建议,对于初中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家长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让孩子“读起来”。再以此为支点,延伸至相似内容。
林丹认为,阅读因人而异,家长尽量少攀比。“有些孩子喜欢跳读,能在短时间读完多本书;有些孩子喜欢琢磨,对喜欢的书反复阅读很多遍。同时,较早开展阅读的孩子在涉猎的内容方面跟刚开展阅读的孩子也有差别。”
■ 焦点问题
遇到生字不要急着解答
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遇到生字生词时,孩子如果不愿意停下来,千万不要强求。课堂教学讲究字词句的准确训练,课外阅读更讲究感悟积累。
Wendy:在英文阅读初期,遇到不懂的单词尽量不要翻译,要善于利用图片帮助孩子理解;随着孩子词汇量增多、理解力变强,遇见生词时,可以先结合前后文猜词义,再借助图文字典通过非中英互译的形式进行验证。
思考是确定阅读效果的分水岭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读懂了这本书?
林丹:通过阅读,孩子对词汇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建立都会自然而然形成,这些都不能简单地依靠评测来衡量。家长如果希望通过写读书笔记等考查孩子的掌握情况,反而会损伤阅读兴趣。
Wendy:小学之后,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做标记,如画横线、画圈等,边思考边阅读,并与书产生互动。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可以在书旁写批注等及时记录观点。
童喜喜:父母并不需要在意孩子是否读懂,但必须在意孩子读后是否有思考。有无思考和懂不懂,有相似但本质上是两个概念。阅读重在思考本身,思考是确定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