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如美棠的爱情生活(平如美棠之外的饶平如)
一本《平如美棠》,让无数人记住了“相思始觉海非深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记住了有个形容中国式美好爱情的词语,叫“平如美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平如美棠的爱情生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如美棠的爱情生活
一本《平如美棠》,让无数人记住了“相思始觉海非深。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记住了有个形容中国式美好爱情的词语,叫“平如美棠”
今年,在《平如美棠》问世后的第9年,根据饶平如遗稿整理而成的《平生记》出版
《平如美棠》是拼图的一半,加上《平生记》,才是饶平如的整个人生
2013年,91岁的饶平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平如美棠》。在书中,他怀着对亡妻毛美棠的刻骨思念,画下、写下了他们两人的相遇、相知、相伴,那是历经战火、离别、病痛的60载光阴过往。
这本作者名不见经传的小书,一经出版,就拿下了当年几乎所有重要的出版奖项,并在此后几年漂洋过海,畅销十余个国家,打动万千读者的心。
它让无数人记住了“相思始觉海非深。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记住了有个形容中国式美好爱情的词语,叫“平如美棠”。
2020年4月,饶平如在上海离世,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今年,在《平如美棠》问世后的第9年,根据饶平如遗稿整理而成的《平生记》出版。
“上本书里,饶爷爷有时会把自己藏在与美棠的故事之后,而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更直接地看到,美棠所爱的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平生记》的责任编辑刘玮说。
她认为,《平如美棠》是拼图的一半,加上《平生记》,才是饶平如的整个人生。
平生
从给家族中人造像开始,记忆流淌到哪里,饶平如的笔就在本子上写到哪里、画到哪里
《平如美棠》的主题是爱情,《平生记》的主题是记忆。
“时间张开黑洞一般的大口,把我家族中的长辈和平辈,把我的爱人挚友又或者一时为伴的故旧一一吞吃进去。如今的我独行在这张大口之外,赶在未来之前,想要把这些还存留在我记忆中的往事,奋力摹写下来,以作为对他们所有人的纪念。”在《平生记》开头,饶平如这样概括他的写作初衷。
就像《平如美棠》出版前,有个饶平如取的朴素名字,叫“我们的故事”,《平生记》最初也有个饶平如取的很随意的名字,叫“平如的本子”。
从给家族中人造像开始,记忆流淌到哪里,饶平如的笔就在本子上写到哪里、画到哪里。
他回忆自己的童年,1922年,生于江西南城县一个“两代五进士,三翰林”的文人家庭。父亲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律师,母亲喜爱读书、写字、作诗,会轻声细语地教儿子,诗要怎样“吟”。
他家里养过一只黄白相间的猫咪,后来死掉,让他和弟弟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悲哀。
他偷过父亲的烟抽,“呛得要命,哪里有一点香味,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他爱看图画书,晚上,常在煤油灯下摹画小说中的绣像人物。母亲有本丰子恺作画的《护生画集》,是他很喜欢的摹画范本。
……
在饶平如笔下,一个世纪前孩子们的童年情节,读来那样亲切和熟悉。但接着,全面抗战爆发。
93岁时,饶平如在一幅画里,画下一个趴伏在山头的少年,那是回忆中的他自己。“1938年,平如时年16岁,在南城乡师附属初中部读初三,某日日寇飞机九架来轰炸南城机场,死伤民众数十人,他们扬长而去,我方未有任何反击,国耻难忘,画此图永作纪念。”
1940年,饶平如高中毕业,报考军校。离家时,父亲在给他的赠诗中勉励“倭寇侵华日,书生投笔时。毁家纾国难,大义不容辞”。母亲则用诗句叮嘱“亲老不须劳尔念,平安望寄薛涛笺”。
饶平如在《平生记》中说:“诗是平凡的,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战期间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类似这样的家庭在当时是千千万万……”
祖母和母亲在南城沦陷,逃出家乡又逃回故土后,相继病逝。饶平如从军校毕业,参加了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
在书中,饶平如为牺牲的战友画像,记录邓荫祥、谢宇霆、李阿水……“对日寇作战时,为国捐躯,平如为他们造像……都是基层的普通战士。正由于有千千万万这些战士,才取得最后胜利。”
他在回忆里重返战场,万难中登上山顶,看见满地弹壳,闻见呛鼻的火药味,四周是倒下的敌军,战死的战友,血红的太阳,青翠的山峰……“悲壮惨烈之景70年后仍深印脑海。”
他写“青山依旧在”,说并不确切知道牺牲者姓甚名谁,但确切知道他们都是有爱国良知的中华男儿。“作为昔日战友,一个战争的幸存者,我有责任要把这段小故事写出来,让它流传人间。”
《平生记》里,有一篇“我所忆及的一〇〇军”,饶平如罗列着自己所属的一〇〇军山炮营诸多战友的姓名,普通读者读来,难免有点乏味。
刘玮在原本被淘汰的资料里,选中这篇文字并放入书中。“我当时看到就想,为什么他要把这些名字都列出来?想一想,你就知道,他把这些战友的名字一个个找出来,是希望大家能多记住他们一些。这很重要。”
在书中,饶平如还回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在上海做出版社编辑,和1958年他被下放安徽劳教,离家22年的劳动生活,以及《平如美棠》出版后,他去法国参加读者见面会的经历。
这些在上本书里没有提及或简单带过的内容,展现了“平如美棠”之外饶平如的另一些侧面,也以一双普通老人的眼睛,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留下若干鲜活独特的历史细节。
平淡
活得像赤子,有诗人的眼睛和愁苦中不改的“闲心”,只记住在他眼中最重要的爱和美
《平生记》的书名,取自饶平如最爱的诗人苏轼的词句。“平”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里的“平”,也是饶平如名字里的“平”,还是平淡隽永的“平”。
已经读过《平生记》的读者,很多都讶异于书中文字的平淡朴实,和饶平如的“毫无怨言”——即使在回忆被时代错待、被迫离家的22年时,饶平如的文字也没多大波澜,有时,甚至还透出一股兴冲冲的劲头。
有读者猜测这是种“写作策略”,也有人以为是出版社删减太多,为此感到难过。
“我们其实没做什么删除,饶爷爷就没写悲观和抱怨的话。”刘玮解释,在她眼中,饶平如是个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内心有光的人。
没写,并非出于“写作策略”。“他写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也不是写给其他人,而是写给我们子孙看的。他是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说出来、写出来。你知道,我也知道,他这个人,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写的。”饶平如的儿子饶乐曾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提起这段经历,讲的都是趣事,反倒是我母亲觉得他太苦了。”
在饶乐曾看来,父亲饶平如是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他习惯于把苦难看成个人的“劫”消化掉,又始终对世界兴趣盎然。“你注意到他在书里写的研究木牛流马吗?就是研究他劳动时推的独轮车。别人那时候推车倒土,想的是怎么吃饱一些,怎么轻松一点,他想的是这种奇怪的事情,脑回路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被迫离开至亲和热爱的工作,去异乡的工地上推了十年手推车,修大坝,治淮河,又进汽车配件厂,当了十年漆工,这样的日子,在饶平如的笔下,是“时隔几十年,想起这座大坝我仍感自豪。曾经推车把我生平推的第一车泥土倒在这两根白色经始线之内的地面上……”
是“发现这古老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其结构颇具科学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大任’我虽从未盼望,但‘劳其筋骨’,我却坚信能强身健体。因此,我把这独轮车看作是一种机械体操的运动器材。更何况,推车者自己刨土、自己装筐、自己推车倒土……这可真正是个自由职业呀!”
是工友们劳动中唱的夯歌“有优美的声调和鲜明的节奏感,纯朴悦耳”。
是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的木牛流马研究,得出结论:“同意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改进的独轮推车。”
是把整本英语课本抄在几百张纸条上,冬天放进上衣口袋里,夏天打赤膊放在草帽下,在排队买饭、排队上坝时,取出来背诵,七八年里,背了三轮。“我的身体虽然处于安徽某县荒山野岭之间茅草所盖的工棚里,我的灵魂却已飞越千山万水……”
是47岁,六安汽配厂来工地上招人,其他年轻力壮的报名者都被挑走,只剩白发已有四分之三、身材瘦弱的他独自站在台上。“然而我自信心很强,一点儿也不沮丧”,主动找厂领导说明情况,进了工厂,发现有木板床可睡,有食堂吃饭,还有桌椅,不用露天进食了,“真的感到亲切又满意啊”。
饶平如曾说:“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域,什么人生,有些诗意的人,他看什么都是有诗意的。”
他自己就是这种人,活得像赤子,有诗人的眼睛和愁苦中不改的“闲心”,不是没有心酸,只是看什么都能滤掉沉重,只记住在他眼中最重要的爱和美。
或许饶平如的笔调太过轻松,读者一不留意,便容易只见其乐,只见其寡味。要站远点,还原被诗化的日常,才能看清他写的是什么,也才能认识饶平如其人,惊讶于他平淡中的不平常。
就像书中提及的那条羊毛围巾。饶平如儿时,父亲投资的杂货店赔本歇业,家里分得一堆卖不出去的物件抵债,这条围巾就在其中,因为颜色老气,没人肯要,被母亲收了起来。1948年,饶平如回老家结婚,在母亲遗物里,再次看到它。1958年,他去安徽劳教,美棠把它寄来给他御寒。“在艰辛困厄的岁月里,这条虽老旧但质地确是真羊毛的长围巾,陪着我度过了十多个年头的冬天——直用到它支离破碎,到处是空洞,不堪再用为止。人与物的缘分也难于预料若此。”
“其实他的语言很独特,无可替代,你再找人去写,写不出他的感觉了。”刘玮说。
平如
尘世是美满的,饶平如热爱并享受着人生。他终生保持着一种率真,无所求地做着他人眼里“无用”的事
2017年,饶平如动笔给自己写了份悼词,写完读了读,附上张纸条,说:“我觉得我的追悼会开得越简单越好,免得占用别人太多时间。目前,我的墓地、墓碑、遗像、挽联都已齐备,至于悼词也自己来动笔,不必别人代庖。此悼词由家属来念,费时三分半钟足矣。(注:此悼词全文共668个字,以平常语速来念,费时3分钟25秒。)”
刘玮后来在资料中,看到这页悼词,忍不住感慨饶老先生是个多周到的人。
读《平生记》书稿时,她也一再被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打动,觉得他有“君子不言人之恶”的克制。例如,饶平如写到当年办公室主任向他宣布要送他去劳教所,自己像爆炸的气球,“嘭”地痛哭起来时,也不忘加一笔,主任可能起了恻隐之心,用温和的口气安慰了他。
在自拟悼词中,饶平如以子女的口气说父亲“平时教诲我们子女,要奉公守法,要服务社会,做一个好人”。
饶乐曾说,“做个好人”是饶平如对子女唯一的要求。“他经常跟我们讲,忠厚传家久。”
2016年前后,饶乐曾陪父亲回过一次安徽,偶遇一位老工友的儿子。对方说自己父亲在临死前拉着他的手,要他一辈子不要忘记饶平如。当年,工友工资刚发下来,就被人尽数偷走,是饶平如二话没说,把自己手里攒的十来斤粮票给了他。
“我父亲早不记得这回事了。”饶乐曾说,“他记人家对他的好,不记自己对别人的好。”
《平如美棠》出版后,时常有人慕名登门。饶平如对所有客人都热情相迎,对方有要求,要书要签名要他帮什么忙,他也总尽力相助。90多岁的人,有时陪来客,能陪到深夜。饶乐曾上前催两句,老爷子反而生气,认为别人因为喜欢自己的书而来,是自己的荣幸。
2020年,饶平如去世,无数网友发文悼念和致谢。饶平如的孙女在朋友圈里感叹:“一个人要对世界释放多少善,才能被人这样爱?”
“饶爷爷的做事方式和人生态度,对今天的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刘玮说。她将饶平如生前写的一幅字,放在《平生记》全书末尾,觉得这或许体现了饶平如的人生信念。
那是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一段话:“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饶乐曾翻开备受父亲喜爱的《生活的艺术》,看到饶平如用红笔划线的另一段话:“这种丰富的敏感性产生一种对人生的适当艺术观念,使中国人很肯定地感到尘世是美满的,因此对人生感到热诚的爱好。”
尘世是美满的,饶平如热爱并享受着人生。读《平如美棠》,人们羡慕他的爱情,但正因为他是一个如此会爱的人,他的爱情才成了人们羡慕的样子。
饶乐曾认为,父亲终生保持着一种率真,无所求地做着他人眼里“无用”的事。包括他后来写写画画“平如美棠”,做这件事时,他也没想太多,是后来出版社找到他,才让这件事变成大家眼里“有用”的事。
“但我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他的率真。”饶乐曾说,“很多事情不必考虑那么多,放空自己,投身其中的时候,是很有幸福感的。”
记者:王京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