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乡村振兴之浙江样本(浙江数字乡村新图景)
数智场景助力现代农业。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中新网杭州7月20日电(钱晨菲 沈璐兰)20日,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德清举行。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地,浙江再一次向全国展示了数字化改革牵引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蓬勃力量。
回首过往,该省数字乡村建设风劲蹄疾:2005年创新启动“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7年实施万村联网工程、2019年启动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创建、2021年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部最新评价报告显示,浙江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水平达到66.7%,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在之江大地,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正加快绘就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的数字乡村新图景。
数字变革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3个人养好1万头猪,在嘉兴海盐,青莲未来牧场让人大开眼界。
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农场之一,青莲未来牧场依托“浙农牧”应用,从育种、养殖、屠宰、物流、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入手,嵌入数字化改革理念和技术,重塑生猪全产业链,建起了“云上牧场”“数智工厂”“流通直达”“用户优服”等4个数字化子场景,数字育种、智能屠宰、全生命周期追溯、“膳博士”数字门店等成为青莲未来牧场的“标配”。
“依托‘1 4 N’数字全产业链模式,牧场每十万头猪的养殖工从原先的250人降至35人,平均鲜销率从60%升至91%,平均利润率从1%升至6%。”说起数字化改革给生猪产业带来的变化,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曙滔滔不绝。
不仅如此,青莲未来牧场还打通了“浙江畜牧产业大脑”“浙食链”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通道,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借助大数据平台,我们实现了长三角地区‘当日下单、当日生产、次日送达’的精细化配送,1个未来牧场效益等于10个传统场的效益。”许明曙告诉记者,有了全链条数据,企业综合周转率从15天缩短到7天,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使企业行情动态预判前瞻性提前6个月,管理更加精准科学,产业发展卖上了新台阶。
在德清水木莫干山都市农业综合体,数字化技术与蔬菜种植的结合,同样擦出了闪亮火花。
每天一早,“德清水木”农业综合体负责人阿尔法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农智云”平台,基地概况、地块管理、作物长势等信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们首次将工业BIM模型引入农业中,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蔬菜生产中心,番茄采摘期从30天延长至365天,突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限制。”阿尔法介绍,目前,综合体内的薄皮沙瓤大番茄以及各类叶菜已实现全年连续生产,每年可向市场供应100万公斤高品质放心蔬菜,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98%,土地产出效率再创新高。
当下,数字农业技术已在浙江乡村多点开花。在衢州衢江,新建成的柑桔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创新产业促富数字模式,目前已覆盖大户50户、柑橘基地面积1万多亩;在杭州建德,蛋鸡等优势产业正逐步推进“产业大脑 未来农场”的发展模式,实现重点基地精准把控……
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引导和支持主体对农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产业链等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着力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样板。目前,该省已建成数字农业工厂210家,建成更高标准的未来农场10家。
数智场景助力现代农业。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插柳成荫 数字应用亮点纷呈
慈溪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走在浙江前列。葡萄、蔬菜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从事农户较多,仅单体规模在10亩以上的葡萄种植户就超过万户。随着全产业链建设的推进,种植户们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大,但该市的公共冷库只能满足果蔬种植户四分之一的需求,种植大户的自用冷库却又存在季节性空置现象。
“共享冷库”应用的上线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在种植户只要打开‘共享冷库’应用,通过‘地图找库’就能找到附近仍有库容余量的冷库,帮助种植户实现错时错峰甚至跨季销售。”慈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胡伟宏说,去年以来,慈溪市已上线“共享冷库”136家,共享库容41万立方米,2万多户种植主体享受到了“共享冷库”的福利,全市冷库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15%以上。
2021年以来,浙江农业农村系统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大跑道,积极构建“浙江乡村大脑 浙农系列应用”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框架体系,数字乡村建设大步前行。
如今,越来越多实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登录“浙里办”“浙政钉”,通过“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地。“浙农优品”应用围绕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护航农业高质量发展;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化应用,解决了山核桃“哪里适合种、如何种得好、如何标准化加工、如何卖得好”等问题;台州椒江“渔省心”应用,以渔船污染物全程智治为切入口,对渔业环保、供应链、融资、物流等进行数字化改革……
目前,作为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中心的“浙江乡村大脑”,持续迭代完善体系架构,脑力建设加快推进,已归集各类“三农”数据超16亿条,构建“三农”地理信息图层91张,注册用户近28万个,日访问量60万次以上,“浙农码”赋码用码超3700万次,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三大能力初步形成,农业农村从“慢变量”跑出了“加速度”。
智慧治理 数字乡村宜居宜业
墅丰村位于浙江桐乡市石门镇北部,一进村便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民居和丰子恺漫画,极具雅意。多年前,这里还是桐乡市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却成为浙江首批未来乡村。从“差等生”到“模范生”的蝶变,离不开数字化变革的助力。
“墅丰村将‘一图感知墅丰’数字乡村系统升级为‘云上乡村’综合应用,将数字化信息全部集成到未来乡村系统,打造更具实用性的2.0版本,农村集体‘三资’、土地流转、农户帮促等事项都可以一屏感知、线上解决。”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顾春梅介绍,考虑到村民的生活需求,该村还打造了无人超市、智慧停车、云问诊等数字化场景,实现线上应用和线下场景高效融合,让村民更好融入“数智生活”。目前,墅丰村已完成883户共3665人的一户一档数字档案建设,注册用户3029人,平台登录超2万人次。
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近年来,浙江持续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宽带、5G基站等进村入户,“三农”新型基础设施试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集成创新示范建设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乡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5G网络优质覆盖、行政村5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间的数字基础差距不断缩小。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该省各地围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打造了许多接地气的应用场景,通过提供更加智能、更有温度的数字化服务,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的深度融合,更是不断催生出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搭建‘网上农博’等平台,浙江在20个县启动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面对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等问题,2.4万家涉农网店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转危为机。2021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238.9亿元,网络零售占比排名全国第一。”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该省数字乡村建设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乡村建设的底子越来越厚实。(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