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

在热门电视剧《庆余年》里,不管哪一方势力,都要考虑军队的动向。哪怕是庆帝,对军队的态度也是十分暧昧。

说白了,军队大了,怕威胁帝位;军队小了呢?又怕打不过敌人。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问题。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

《庆余年》这个两难问题,其实在中国古代王朝里,一直存在。那么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皇帝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下面,咱们就来唠唠吧。

01

在中国古代,维持一个统一王朝,是非常困难的。

历朝统治者,不管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他们始终面对极大的军事压力。既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挑战,也有内部的潜在割据力量的威胁。

所以在中国,要让一个大国不散摊子,就必须维持一支大规模常备军。

相比之下,现代化之前的欧洲国家都是小国,小领地、小贵族,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要打仗临时召集公民就可以了,或者干脆使用雇佣军,他们没有常备军这个问题。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2)

在中国有了这支常备军,你不要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财政上的负担,养活他就行了。

一只常备军搁在那里,它就是双刃剑。对外能作战,对内也能搞颠覆啊。

所以自古以来,怎么处理好这只烫手山芋,就成了中国最重大的政治问题,一个国家的统治要是不考虑这个问题,什么也玩不转。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南宋岳飞手握重兵,屡屡打败北方的大金军队,眼看就可以收复河山了,但是赵构的态度一直很暧昧。

赵构一方面想抵御敌军,一方面又不想岳飞势力太大。

你看,我们都知道南宋中兴四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真正不怕死又一心御敌的,其实只有韩世忠和岳飞。

但是赵构并不把兵力都集中给韩世忠或岳飞,而是让四人各领一支军队,而且军饷和物资统一由朝廷发放,不许他们就地纳粮。

那个时候南宋都这样了,还搞分兵,为什么啊?

如果你是赵构,你会怎么想?是的,让韩世忠或岳飞统领天下所有兵力,是最好的御敌之策,但是,仗打完了,我的皇帝还能不能坐呢?

所以,还不如分散兵力,图个侥幸。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3)

不是赵构是昏君,而是不管谁坐上那个位置,都会这样弄。

政治家在考虑军事问题的时候,不是光想战斗力问题。他还必须想到,军队召集起来容易,在它对付敌人之前,你还得想好怎么对付它。

02


军事问题还不只是一个难题,它会衍生出来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建国之后,怎么从打天下,转成治天下。

要知道,打天下靠的军功集团,但是这些人的知识是战场上专用的啊,不能用来治国。

所以,建国完成之后,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这帮既有威望,还有实力,就是没有治国知识的人。

过去我们谈中国历史,总觉得,朱元璋不怎么样,屠杀功臣,不仁不义。你看人家宋太祖赵匡胤多好,杯酒释兵权,搞得不那么血腥。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4)

但是你拉长历史视野一看,只要是农民起义起家的,都不得不走上屠杀功臣这条路。

比如刘邦,性格以宽容著称,后来还不是大开杀戒?因为他和朱元璋面对的难题一样,都是一帮农民难兄难弟一起打出来的江山,你没有足够的威望让他们解甲归田。只能来硬的。

相反,如果开国君主原来就是有权威的人,比如赵匡胤自己就是前朝的大官,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温柔一点。

东汉的刘秀也是,所谓“退功臣而进文吏”。这是因为刘秀自己是前朝皇亲,又是豪强出身,他有这个威望,有这个条件嘛。

所以,来硬的还是来软的,这跟开国皇帝的个人性格关系不大,倒是跟他原来有没有权威关系很大。

总之,这是建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5)

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就是军费问题,因为你要维持常备军。

也是两难啊。

中国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接壤的地带实在太长了,从西到东有几千公里。

而游牧民族的战斗力量又是以机动性见长,所以,农耕民族仅仅设防一地或者几地,等于不设防,游牧骑兵可以轻松绕过设防南下。

所以,农耕民族的军备要全面铺开。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6)

马上长大的游牧民族,动不动就南下杀人掠货

可是,维持那么大一支常备军,需要多少资源啊。

农耕时代,收税不容易,转运就更困难。

这副担子要是放在中央政府肩膀上,政府吃不消。要是让军队就近自筹军费粮草,就容易产生军阀。这是不是两难?

所以,历代王朝试验了无数种兵制,有的实行军队屯田制,军队自己耕作;有的实行募兵制,朝廷出钱养兵;有的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明朝的卫所制。

这些兵制都各有利弊,并没有最佳方案,只能一边试验一边调整。

调来调去,其实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平衡,你是要减轻财政负担?还是要中央政府更安全?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7)

不想养兵的李隆基,让节度使养,结果中央财政负担是轻了,但祸端也埋下了

除了军费问题,还有分权的问题。只有把指挥权、行政权、财权分开,国家才算对军队做到了制度化的控制。

要是不这么干,历史上是有重大教训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禄山控制了北方几个藩镇的所有权力,军权行政权财权揽在他一个人手里。

这样一来,他想造反时,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粮有粮。时机一到,他就是自己不想谋反,旁边那些想当开国元勋的人都不答应。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8)

但是,问题又来了,军队这个东西,麻烦在于,不是控制得越死越好。

和平时期,军队很温顺,战争来了呢?你不就是赶着一群羊去打狼吗?和平时期,将领不惹事、很听话,但是这样的将军能在战场上指挥吗?

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蕃,搞得自己的叔叔朱棣造反。结果堂堂大明王朝,竟然没有一个能打仗的将军,哪怕有上百万军队,也打不过朱棣率领的几万北方狼兵。

你看,这又是一个两难。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需要当政者不断地寻找动态平衡。


03


好了,这些两难问题,都只能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平衡,没有终极解决方案,那我们的祖先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有什么独创性的成果吗?

有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城。

我们一提起长城,就说它是中国的文化象征,外国人来中国要看一眼,连中国人自己也想去长城当一当“好汉”。

但很多人也都知道,长城不是一个文化建筑,而是一个军事设施,目的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9)

但在一般印象中,在军事这一方面,历史上长城好像没起到多大作用,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契丹还是蒙古,还是后来的满清,他们该来还是来。


其实,不光普通人有这种印象,连很多历史学家也这么说,比如美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叫沃尔德隆,他在《长城:从历史到神话》这本书中就说,在历史上长城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日本也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杉山正明,他也说,在历史中,长城几乎没有发挥过实际功效。

甚至有人说,修长城,这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没有进取精神的表现,是喜欢修篱笆围墙的本能。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0)

在一般的印象里,理解长城,就是一堵墙嘛,功能就是不让北方的游牧骑兵进来,而我自己呢也不出去。

就像我们两家挨得近,就修一堵院墙,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墙的主要作用就是挡住外面的人进不来。

确实是有点闭关锁国,修篱笆围墙的味道。

这个作用确实有,但是如果我们深想下去,就知道绝不这么简单。

“长城”它不是“长墙”,它是一整套防御体系。

除了挡住敌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长城上有很多烽火台,一发现敌军,立马点燃烽火,放出滚滚狼烟。这可是在电报出现之前,速度最快的军事预警方式。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1)


04


这个好理解,我们再来看第二个。

但是,敌人来了,我光预警不行啊,我还得确保援军可以及时赶到才行,长城就有这个作用。

你想,一般选址修建长城的地方是哪儿?

肯定要依托天险,不说全部在崇山峻岭里吧,反正是肯定尽量挑不好走道的地方建。目的,当然是增加游牧骑兵抵达和翻越的困难。

但是,既然他困难,咱们肯定也困难。不过没关系,中原军队不需要翻越这些地方,因为长城本身就像一个高速公路,有运兵作用。

去过长城,会知道,没去过的,也见过照片和影视资料。长城不仅高,而且宽,平均有5到8米,而且都是砖石路面,简直就是高速公路啊,甭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在长城上运兵速度肯定快过游牧民族。

一旦边地驻军收到烽火台预警,最快的进兵路线就是,抵达离他最近的长城,然后一路在长城上跟踪烽火台。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2)

把游客想象成古代的军队,是不是就能感受到长城运兵的功效了呢

你看,阻拦、防御是长城最基础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预警和运兵方式,这些就已经让长城成为非常实用的防御体系了。

这样的防御体系极其节省军事行动的成本。

我们总说,“万里长城万里长”不可能处处布防,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原本就用不着处处布防,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长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3)

只需要在关键关卡驻扎军队,一旦狼烟起,就可以通过长城快速集结兵力御敌,无需处处防御

我们看,在历史上,只有清朝和唐朝是不重视修建长城的,清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关里关外都归他统治,用不着。

而唐朝不重视长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要在边关要塞普遍驻军,光汉人军队还不够,还得用胡人,最后就演化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像安禄山就是胡人节度使。

同样,宋代时中原也指望不上长城,因为不在自己手中,所以宋朝只能大规模扩军,动不动就养兵百万。耗费了国家财政不说,在军事上也少有特别的建树和突破。


05


除了防御,在进攻方面,长城也有很大的作用。

你看,长城一旦建起来,在军事上,中原对抗草原的军事前线,就固定下来了,我要打匈奴,不用从洛阳、长安,或者其他地方出发,可以直接把长城作为军事依托。

主动进攻的时候,我可以把军队集结到长城,然后从长城出发,我只管向前就行了,因为长城是我的后方。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4)

嘉峪关,进可打匈奴,退可保家园

过去,我们总是说,长城太长了,游牧民族很容易集中兵力进行突破。

但如果,你反过来看,中原进攻草原,其实更容易,任何一个关口都可以作为军事基地。

这样一来的实际效果,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长城附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都得离长城远远的,至少要上百公里才行。

所以,秦始皇派蒙恬,和汉武帝派卫青打匈奴就是这么打的,大军先抵达长城附近,然后以长城为依托进攻匈奴,打赢了,我就推进,失利了,我退到长城就行了。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5)

而游牧民族要攻打长城的一处关隘,我可以从其他地方出兵,对你进行夹击。

因此,你看,史书上说,匈奴一败,就是退却七百多里,他不敢在长城附近呆着,呆久了就会被围歼。


06


对于长城,我们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在实际交战过程中,长城一旦被突破了,它就没啥用了,因为我们是按照围墙来理解长城的。

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你可以突破长城,但是你没有办法摧毁长城这个体系。

也就是说,只要长城还在,你只要越过长城,你的后方就是不安全的。

因为,你的后方不安全,所以你既没有办法占领,也不可能长期驻军,除了抢劫一圈之外,啥事也做不了。你是孤军,在这呆的时间越久,对你越不利。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6)

匈奴度了阴山又如何,过了长城,你就是一支没有后方的孤军了

那你说,抢一圈金银财宝回去,也是赚了啊。

哪有那么简单?你想啊,比如一个矿泉水瓶子,一只蚊子想要飞进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你再想找到那个口出来,本身就不容易。

还有,你当中原民族是吃素的吗?只要我把长城口一堵,你就出不来了。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个设想。有人在这吃过亏,这人就是皇太极。

当时,在山海关这边,皇太极占不着什么便宜,所以就想着,能不能找一个薄弱的地方,突破长城,直接向中原进军。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突破长城很容易,所以,清军前前后后,一共六次越过长城。

但,甭管几万大军来,他们能做的就只有破坏和抢劫,而且最后实际上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7)

清军越过长城向京城出发。皇太极屡次突破长城,目的不是问鼎中原,而是逼明朝和谈

你看,第一次皇太极十万大军在北京城下,和明军打了个平手,后面几次抢了点东西,第五次清军抢劫之后,在回军的路上,就在长城附近,中了明军的埋伏,数员大将战死。第六次更惨,史书上说,这一次清军回到沈阳之后,城内是“哭声连屋”。

你要说,长城在军事上没啥用,皇太极都不答应。


07


长城作为一种战争工具,和刀枪炮不一样,它是一种垄断性的技术。所谓的垄断,不是说我保密,不让你用,而是只能为我所用。

什么意思呢?

你看,刀枪炮还有其他的军事技术,军事装备你要是拿走了,可以反过来对付我。

但是长城呢,技术全部是公开的,你随便学,甚至就是占领了长城,你游牧民族也用不了。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8)

为啥?

你想啊,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驻兵和预警。

游牧民族不定居,怎么会驻兵呢?

农耕民族的军队机动性也不强,所以你也不需要预警。

那你要长城还有啥用?

除非你游牧民族也和农耕民族一样,也定居。但是一旦定居,你原来的战略优势也就没有了。而且定居后的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吗?最后还不都是被同化掉。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19)

所以,长城这东西,游牧民族对它真的是咬牙切齿。如果不是北方天灾,无法生存,游牧民族是不会冒死南下的

后金之所以要打明朝,其实就是因为当时东北发生冻灾,用兵力逼迫大明继续完成“救济式”的贸易。

好死不死,这个时候,大明境内也有天灾,之前的优惠贸易无法继续,而且崇祯和大臣们又一根筋,打死不议和。

最后大明被李自成灭了,清军捡便宜入关统治中原。


08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皇帝要解决军事的两难问题。

有了长城,中原王朝的北方威胁是不是就减轻了呢?那么导致的结果是不是就不用养那么多军队了呢?军队不用养那么多了,那么内部的军阀割据的可能性是不是也下降了呢?

你看,修建长城,一下子就把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不是永久性解决,但是在阶段性,确实起到了作用。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20)

我们一直以为,中国古人怎么那么傻,搞出长城这样一个形象工程。

但是只要多想一下,倾全国之力修的长城,而且历朝历代反复重修,怎么可能是一个愚蠢的毫无用处的决策?

你可以说皇帝蠢,但是他手下的每个大臣都蠢吗?你可以说一任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都蠢,但是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和领导班子,也都蠢吗?

长城的历代作用(说说长城的作用)(21)

我们现代人看长城,确实看不到修建它有什么用,但是把时间拖回到历史当中,站在古代统治阶级的角度,你会发现,长城是多么伟大的战略构想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