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叶归根从宋代归葬现象入手)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死者为大"这个道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尚且都非常重视对葬礼的办理,而位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的古人们,那就更加重视对"丧葬"的办理了。
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大多追求落叶归根这一思想观念,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中曾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可见古人对"落叶归根"之向往,所以通过对落叶归根这一观念的思考,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宋代的归葬问题,并从"归葬"问题中,看看它体现出了哪些宋代的丧葬观念。
一、宋代"归葬"和"丧葬"的含义
1、宋代的"归葬"
"归葬"既指"归葬先茔",又被称为"归附",大体的意思是指把客死在他乡的人的尸体,运回尸体本人的家乡去下葬。《汉语大词典》中也曾解释道:"人死后将尸骨运回故乡埋葬"。而"归葬"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丧葬习俗中的一种,它既是死者对魂归故里的一种向往,也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一种家族认同。
宋代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深重,使得人们把"归葬"当做一种孝道的表达方式,人们认为,自己在死后,尸体埋葬在家族的墓茔中,可以侍奉家族的那些已经故去的先人、长辈,他们以葬在自己家族中的墓茔为荣。
所以可以看出,宋代在"归葬"问题上比较注重随亲而葬,更有甚者,古人死后因时间,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不能归葬在家族中的墓茔中,就会选择"久丧不葬",以此来拖延下葬的时间,来达成能够下葬在家族墓茔中的目的。
并且由于宋代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大,再加上科举制的发展繁盛,很多学子在外做官,以至于客死他乡,不能回归故里,就出现了"家不上谱牒,身不重乡贯"的社会风气,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家族都会另立"新茔",改变自己家族的归葬地点。
总的来说,宋代归葬习俗作为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一部分,归葬习俗的变化更多的是受到了宋代丧葬观念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一种,宋代对丧葬观念上变化的一种体现。下面就来看一下宋代的"丧葬"的含义。
2、宋代的"丧葬"
丧葬,既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的办理,是为了让死者有归宿,让生者有悼念死者的机会,而举行的相关事宜的仪式。司马光对宋代的丧葬一说曾道:"今之葬书,乃相山川、岗畎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支干,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时不可葬也,举世惑而信之。"
从这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代丧葬习俗的最终目的,说白了除了有悼念死者的目的外,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死者后代的前程。在宋代的人们看来,丧葬的办理直接关系到子孙未来的贵贱、贫富、寿夭、贤愚,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而在丧葬的办理中,必须谨慎、精心地处理它的每个细小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则必会殃及生者。
大体说来,宋代的丧葬礼俗之所以发达,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因宋代儒家思想占主流地位,人们受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影响深远。所以宋人对"丧葬"的办理,尤为的尊重儒家礼法的规定,在葬礼中,分为七个部分:"丧、立丧主、沐浴更衣、易服报丧、设灵座、小敛、大敛"等步骤,可见宋代人们对"丧葬"的重视。
而我以上所说的都是宋代比较有名望,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会这么详细的办理。在宋代民间,由于平民百姓的不富裕和受民间阴阳之术各种禁忌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并不这么重视"丧葬"的办理。
在民间,更为严重的是,宋代很多人在亲人去世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安葬死者尸体,而是将死者停放在佛教寺庙,据史料所记载:"今世俗多殓于僧舍,无人守视,往往以年月未利,踰数十年不葬,或为盗贼所发,或为僧所弃,不孝之罪,孰大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平民百姓因经济和礼节繁琐等因素,而以"年月未利"为借口不埋葬死者尸体,这在儒家学士看来,是大不敬,大不孝之罪。
二、宋代"归葬"的繁荣发展宋代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是经济、文化急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达到了前几代所没有达到的高度,正如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宋代"归葬"发展迅猛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1、"归葬"之地的选择
由于宋代经济的发达,统治者对土地的把控不那么严格,采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统治者不仅不限制土地买卖,还加以保护,这使得土地慢慢的朝富商,大族所聚集,导致很多的平民百姓因为没有土地,只能举家迁移,这就造成了宋代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扩大,而流动性的增大,就造成了百姓们对"归葬"之地选择的归属感没那么强烈,就如《何庆之墓铭》中提到的:"自率府,葬河南新安,遂家河南。"
再加上,宋代科举制度的繁盛,使得很多的学子入仕,被派往各个地方做官,这也使得他们死去时离家甚远,这不得不使他们只能在做官的地方下葬,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墓地,故使得人们对"归葬"的观念的淡化,不仅仅只是在平民百姓中所体现,士族的"归葬"观念也在慢慢的淡化,而这一切的演变都离不开人们"丧葬"观念的不断变化。
2、"归葬"形式的变化
宋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儒释道"的三教融合进一步加深,在传统的以慎终追远,恪守礼教为主导的儒家丧葬观念中,融合了佛教的因果轮回的观念和道教的鬼神观念,从而形成了宋人在"归葬"时为了省时省力,而不再追寻传统的"归葬"礼节,而是通过先火葬后归葬的形式进行下葬。
并且在葬期时间的安排上,宋人多数会采取占卜的方式,选择黄道吉日进行"归葬",来以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稳幸福,和以求保佑子孙后代富贵荣华;而这种封建迷信的"归葬"方式,影响了宋代的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总体上来说宋代的"归葬"习俗除了在大体上承袭前几代的传统礼数外,它也根据自己的时代特色,而发生改变。
三、宋代归葬问题中体现的丧葬观念"归葬"习俗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所以,从归葬的形式上,能看出它受到丧葬观念的影响颇深。宋代由于人口急剧增多,和统治者实施的土地政策的影响,造成了人多地少现象的产生。并且因为宋代的丧葬被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种,而其中的"土葬"占地面积广,费用昂贵,这使得宋代的大多数人都选用"火葬"的方式,来使得自己的亲友得以"归葬"。
而这种丧葬观念的变化,即使在宋代统治者,下达 "禁民以火葬"的诏令时,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并且这种现象在宋朝南渡后,因为大多人流落南方,故乡难返,火葬的发展也就更加的盛行。而这种的"归葬"方式的演变,大部分来源于宋人们对丧葬观念的变化。
而宋代"归葬"观念的不断演变,也是"丧葬"观念的不断演变;在宋代"归葬"的办理是一种"孝"的体现,是一种家族血缘关系的维系,而宋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国家的统治秩序,便大肆宣扬孝道,试图通过"孝治天下",来维系整个社会中各个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从而达到"家天下"的统治目的。而"归葬"的方式,正是对孝的体现,所以宋代统治者对"归葬"很是推崇,这也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的丧葬观念的发展,为中国丧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中国宋代归葬观念的不断发展,使得逝者得以"落叶归根",而宋代"归葬"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我国丧葬观念的文化,发展的更加完善,以至于它能够流传至今。即使处于当代文明社会的我们,也多少会受到丧葬观念的影响;就如在我国当代的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实行着古人的丧葬习俗,用土葬的形式进行下葬。
而我们当代的发达地区,也受到它的影响,仍然延用丧葬文化中"归葬观念"里的火葬的方式,对我们当代的逝者,进行下葬,而这种下葬方式,不仅为我国土地面积的运用,节省空间,还大大减少了下葬形式,对环境的污染。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韩悦 宋代丧葬典礼考述
2、徐战伟 宋代归葬问题研究
3、游彪 "礼""俗"之际——宋代丧葬礼俗及其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