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圌山(听了一遍还想再听一遍)
7月9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向全国推送的每日一曲巜圌山情》,是反映江南秀美山河和江苏镇江民俗文化的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这是由原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军旅作家、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获得者葛逊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小平先生精心打造的一首新歌。听过这首歌的音乐家称赞说:“好词好曲,沁人心扉”、“真情满满,乡愁浓浓”“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听起来行云流水、优雅甜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感染力”。
这是一首见证历史的歌。座落在江苏镇江新区内的圌山,雄峙江浒,振锁大江。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春暖花开东巡此地时,见长江之滨高山耸峙,形如巨龙,瑞气升腾,心中大悦。为留住这份祥瑞,便赐名为圌(chui)山。此后,周边的百姓相约清明节后一天登圌山,沾瑞气,盼福安,故此“黄明节”独特的民俗节日就产生了。《圌山情》歌词中唱道:“神奇黄明节,穿越古与今,秦时明月今犹在,好山好水好风光。”用歌声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历史,道出了圌山和黄明节的由来和发展变化过程。艺术创作永远离不开真实感受,镇江是葛逊的第二故乡,他曾经在这里当兵驻守,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历史典故,所以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油然而生,典故入词,书写的是最真实的生活,抒发的是最真切的感受。
这是一首赞颂祖国的歌。歌词中开始时唱道:“四月天,菜花黄,春回大地心欢畅。”“四月天,泉水香,情满江南心飞扬。”字里行间都溢满了对春回大地、情满江南的赞许,对人间最美四月天的向往,充分反映出人们开心快乐、舒心愉快良好的精神风貌。歌中又唱道:“江流云天外,鸟鸣山润中,宜风劲吹吐芬芳。”字字句句又表达了对祖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江山如画的颂扬。也表达了对伟大祖国,对伟大祖国好山好水的爱恋。古人云:“言之不足、则歌之。”西方人则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如果用语言难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的话,那就用歌声歌唱祖国,歌唱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这是一首崇尚报恩的歌。知恩报恩是当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最崇尚的家风民风。在圌山之巅有痤高七层的报恩塔,它是明崇祯年间吏部尚书陈观阳所建。陈观阳是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考中了进士,最终成为朝廷重臣。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他倾其所有建成此塔,命名为“报恩塔”。此后,每到“黄明节”,周边的民众都会结伴登塔,从其庄严、圣洁、凝重中接受报恩文化的洗礼,做知恩图报的忠实信徒。歌中唱道:“春满黄明节,牵手你与我,细雨滋润回家路,健康乐享幸福长。”从歌中较好地回答和诠释了要报谁的恩的问题。这就是要报人民的养育之恩,要报共产党的哺育之恩,只有这样才能滋润回家的路,乐享长久的健康幸福。
这是一首情牵乡愁的歌。歌中唱道:“登高思报恩,祈福昐吉祥,美丽乡愁永守望。”洋溢着深深的乡土气息,浸透着满满的乡情、浓浓的乡愁。那叠叠翠翠的山峦,那涓涓流淌的溪水,怎么能不让在外的游子向往;那秀丽的身姿、那俊美的身影又怎么能让远离故土的骄子遗忘。乡愁是一份份期盼,乡愁是一次次凝望。每当乡愁袭来时,就会有太多的情景再现、太多的情感流露,沿着歌声情回故乡,沿着歌声追逐梦想。
诗情画意的歌词形成后,受到很多作曲家和歌手的关注和喜爱。全国知名作曲家、江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小平先生先前进入,主动承担了谱曲和配器工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丹丹女士也主动承担了演唱任务。“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制作了音频。《圌山情》推送和唱开后,受到方方面面的褒奖和业内业外的好评。他唯美动听的旋律,柔和悦耳的音色,带给大家纯清灵空的听觉体验和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他的流转,也必将给我们带入新的文化胜境,让人听了一遍还想再听一遍。
陈照明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编辑:朱晓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