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

文 / 人猿泰山


武汉正上演提升城市能级的精彩戏码。

7月2日,武汉市政府官网发布《武汉市构建高起点规划体系工作方案》提出,规划建设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四个副城,突出“板块化”空间组织,按照100—200万人“大城市”标准,建设综合节点城市;同时,打造“轨道上的大武汉”,助力武汉打造“五个中心”,并按照“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规划同编。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2)

由此,武汉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在都市圈时代,武汉城市圈战略与“一主引领”的武汉城市化发展骨架清晰展现。

武汉的城市战略

根据湖北发挥武汉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战略,武汉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加快建设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战略。

而《武汉市构建高起点规划体系工作方案》的发布,使“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格局开始正式推进。武汉以四大副城为中心连接的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圈,从中心城市到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思路,也清楚地显示出来。

可以发现,武汉城市圈发展其根本还是要壮大四大副城,改变近些年武汉市经济重心一路向东的趋势。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3)

4月,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举办了四大副城规划专家座谈会,会上,专家表示四个副城的建设对做大做强武汉,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毋容置疑,“四副做强”需要强化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副城与临近城市之间功能、交通、重大设施的对接。

而副城将成为承载功能和人口增长的重要载体,打破单一的产业新城发展路径,转向专业性综合新城;以与主城区的紧密联系,承载科技创新等新兴功能,成为主城不可分割的近域功能性节点。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亚平表示,要站在武汉城市圈的角度,推进四个副城规划建设。四大副城是武汉与周边城市连接的焦点地区,通过四大副城的建设和产业外溢,将与周边地区发生产业协作和交流。

也就是说,武汉四大副城建设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本质上是一盘棋。

按照《武汉市开展高标准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趋向,就是做强副城,重点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含东湖科学城、光谷中心城、东湖实验室等)、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生态城、武汉天河航空城、长江新区国家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示范区,以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的复合交通走廊为主要轴向,带动新城中心、工业倍增园区、物流园区、地铁小镇等功能空间单元的综合开发。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4)

位于武汉经开区智慧生态城的数字产业新地标“春笋”已破土而出

大武汉走向?

按照规划,武汉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突出“主城做优”,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主中心”,而“四副做强”,则突出“板块化”空间组织。

武汉这样的部署,离不开国家所做的战略布局。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而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中,有着自己的特殊地位。

早在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便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中“一轴”的地位,即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武汉、上海、重庆三座城市的核心作用。

背负国家的使命,拥有1232万人口的武汉,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城市空间的拓展,疏解老城,更新主城,在更大的空间容纳优化更多的资源,“1 8”城市圈以及主城做优成为必然趋势。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在量扩充之后再惠及周边。

与其它都市圈不同的是,武汉城市圈更注重辐射的现实效果。即副城协同引领城市圈发展,光谷副城辐射带动江夏和鄂州、黄石、咸宁等地区;车谷副城辐射带动蔡甸和仙桃、天门、潜江及洪湖等地区;临空经济区副城辐射带动孝感、随州等地区;长江新区副城辐射带动黄陂、新洲和黄冈等地区。

也就是说武汉城市圈实际是城市的向外拓展。其实在过去有很多新城就具备这种功能,大多以一个产业园区为主,但现在武汉所提及的副城相比于园区,层级更高,是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功能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能支撑主城的发展外延。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5)

正在建设中的光谷高新大道两旁高楼林立

此次规划,武汉提出的目标是,每个副城都要有一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打造特色园区来支撑产业“特色化”发展。据《武汉市四大副城规划建设导则》显示,目前,光谷副城处于“成熟阶段”,有着光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两大核心产业,引领武鄂区域同城化发展。根据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光谷”。

车谷副城正处于“转型阶段”,面临汽车产业升级等挑战,将引领武仙区域一体化发展。未来目标是建成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有广泛知名度的“世界车谷”。

临空经济区副城处于“成长阶段”,其定位是“国际门户枢纽、国家商贸物流基地、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引领汉孝地区依一体化发展,成为“引领区域、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临空经济示范区”。

长江新区副城还处于“孵化阶段”,要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重要节点,积极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新增长极和面向未来的绿色发展先行区。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6)

长江新区

也只有把武汉城市圈做强,才能应对更多的机遇,才能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从现在的情况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长沙、合肥在过去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并带来人口增加,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却缺乏核心领导。

其实,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主要地区,是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长极的。

作为建国期间国家布置的中部核心工业城市,武汉在沿海崛起的时代,虽比不过沿海城市,但因扼住长江腰部,比之周围的兄弟城市,还是强不少。

坐拥超级腹地,武汉简单粗暴的人口红利就是巨大的机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条件与机遇都在变化,完善和强化对外辐射通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才能实现从大到质的转变。

同时,让高教重镇变成人才重镇,是武汉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汉现在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或许能使武汉城市圈“近悦远来”。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7)

武汉之魂

说武汉格局之变,不得不说武汉的交通或者流通,因为这可以说是武汉之魂。武汉的一切机遇多与此有关。

特别是年初,《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显示出中国交通“四极”的规划,在6条主轴形成的主骨架布局中,武汉处于“四极”对角线交汇点,支撑起整个骨架。

与之前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相比,此次调整,表述方式、内涵变化还是很明显。武汉成为中国经济四级的中心,在长江经济带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其所处通道通联四极,无疑可看成是受益最大的点。

因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到,要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联通南北,畅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将使武汉在这份2035年的中国交通地图里,成为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入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8)

交通作为经济地理的框架骨骼,特别是对于“九省通衢”的武汉来说,其机遇需要自身的努力与争取。

其实,在这之前的2月,武汉已被正式批准为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东西南北的交汇与长江水道是武汉独特的交通枢纽能力。

另外,武汉面临的机遇比较突出的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而武汉做强城市圈其本身也是在极力扩大自身交通区位优势。构建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在武汉的很多文件里都有表述。尤其是在武汉“五个中心”的建设中,更是将这种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武汉“十四五”规划,武汉将构建“8 6”国际直达联运大通道。实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战略,打造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建成内陆国际运输新桥头堡,吸引沿海地区内销货物和内陆省市外贸货物在武汉中转、集散。

当然,城市的竞争和目前高铁、航空并举的时代,任何优势都将迎来考验,如武汉航空旅客吞吐量与国内排名前10的机场差距不小,从整个新的交通架构来说,如果武汉实力强、产业体系形成集群,那么,武汉就会成为“四极”的聚合中心,反之,武汉就仅是一个区位概念。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9)

伴随高铁时代的到来,武汉的“流通”基因,正在重新焕发光芒,人流、物流、信息流、金融流、科技流的汇聚,就是武汉的未来。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在传统的商贸物流、现代的金融服务、前沿的科创文创,武汉都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策略得当,小则可以自成一核,成为中部六省的中心,大则可以借势过道武汉的长三角,问鼎中西部龙头。

武汉城市圈还是超级城市综合体?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扩大自身优势,还是离不开“马太效应”,在城市群时代,不同的是使区域放大而已。

武汉城市圈正处于从向心集聚向近域扩散过渡的时期,中心城市武汉也从“强核”逐步走向“外溢”。未来重点将是如何促进区域次中心的形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武汉于2002年提出武汉“1 8”城市圈的战略构想。然而,由于武汉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武汉城市圈长期以来被认为处于单中心集聚的阶段,目前依然存在非核心功能疏解困难、各类要素持续向核心集聚的问题。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0)

武汉在城市圈中,各项资源的占比非常高。

这种情况有其必然性。作为中部城市,这些年做强做大武汉成为湖北省的战略抓手,武汉也很争气,不光吐纳整个湖北,而且向北拉动河南,向南直接侵蚀湖南,成就武汉之“大”,但不可避免的是与城市圈的成员城市距离明显拉大,缺乏阶梯性。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密度及产业水平由内而外出现断层递减,核心圈层的人口密度是紧密圈层与外围圈层的近十倍。

武汉都市圈中其他八座城市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2020年,除孝感、黄冈不到2200亿外,其它城市GDP总量均离2000亿元还有一段距离,与武汉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武汉做强副城,提升辐射带动与相关产业转移显得尤为重要,也很实际。

但武汉城市圈为实现人口、产业、经济活动在圈域层面更为合理地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路径,也将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1)

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举行,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而7月2日,《武汉市构建高起点规划体系工作方案》中明确强化“一主引领”,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此举也意味着武汉城市圈建设明显加速,但一切似乎更是水到渠成。

武汉提出,按照“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规划同编,统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

重点是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增强武汉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意思就是说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9个城市构成的超级城市综合体。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2)

而提升外围地区空间载体的集聚能力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点,积极培育黄石、

孝感、咸宁等发展基础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作为城市圈的次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内新的增长极,并在外围圈层逐渐形成自身圈域内的区域腹地,在与武汉建立协作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休闲旅游、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特色化的功能分工,打造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城市圈城市逐渐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的模式,进而形成功能联系紧密的一体化地域。

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升级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说,武汉经济明显处于向外辐射的临界点,武汉的市郊重点地区将发展成为新的市区,承载着支撑武汉城市圈的重要职能,周边城市将与这些副中心紧密联系,融入武汉经济版图。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3)

其实七普人口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武汉城市圈里一些城市人口出现正增长,说明武汉已经开始初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空间大变化(武汉城市格局之变)(14)

现在对于武汉城市圈更重要的是交通的支撑。因为要想同城化首先是交通的同城化。武汉围绕“一城三圈三枢纽”,正打造“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和“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以畅通都市圈公路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先导,依托武鄂、武咸、汉孝、武仙洪等发展廊道,形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顺畅的武汉都市圈。

有了交通的支撑,叠加产业大走廊的建设,武汉对周边城市将不再是虹吸而是产业外溢,才能真正带动城市圈做强做大。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武汉,拥有位居长江中流,上接成渝、下联沪宁杭的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未来与长沙、南昌之间的三角关系,将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