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

张园,位于老静安的东隅,老上海也称之为张家花园。关于张园,有人说,它保存着上海如今为数不多的经典石库门;有人说,它承载着清末以来一百四十余年的海派文化;也有人说,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从历史人文价值来看它都珍贵如钻石。我想说,张园,她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心底割舍不去的一段牵挂。

【人情味串起的石库门老弄堂】

从曾经绚烂,到归于平淡,无论曾经经历怎样的富贵,终究都要回归平淡的生活,只要内心充实而坚定,朴素中也能活出自己的优雅与风韵。这,可能也是百年张园的写照之一。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

我出生在1980年代初的上海。从嗷嗷待哺到总角年岁,我随着母亲和外公外婆居住在张园的石库门里。从记事开始,我就常常听外公说起,这里的房子曾住过上海滩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物;慢慢长大后,我从母亲和阿姨的口中了解到,由于种种因素,张园里直到七八十年代才通了煤气,石库门里,居民赶上现代生活步伐的速度远不及新工房里的伙伴们那样迅速;步入二十一世纪,我看到这里的许多住户为告别倒痰盂、刷马桶的生活,纷纷对自家的住所进行了改装。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

石库门,在许多现代人的心目中是拥挤、逼仄的代名词,七八户,甚至十多户居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几十号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在褪去了解放前西区“吉屋”、“大宅”的光环后,如今张园石库门里“72家房客”式的居住条件早已没有了当年大户人家独门独院时的优越,但这里的弄堂生活却有着“水泥森林”稀缺的人情味。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3)

居住在张园石库门里的人们大多与邻居关系紧密,日常合用煤卫设施,有的人家还会共用客堂,彼此都会相互照应;这里的贺寿嫁娶,寿面喜糖都要送遍楼上楼下;这里的孩童,习惯了在弄堂里奔跑嬉戏,放学后的游戏大多会走东家串西家;张园大客堂以前做过许多张园“80后”的幼儿园,弄堂里还曾有“少年之家”,供放学后的孩子们学习玩耍;在空调普及前,这里的不少人家都有盛夏晚饭后到大门口搭躺椅纳凉的经历,等到夕阳西下,大人们会从后天井拎出一大桶清水泼在大门前的水泥地上,随着水汽蒸腾,不一会儿,炎热的暑气就会消散不少。竹椅子、大蒲扇、打扑克、搭积木,还有用一大桶水“冰镇”出的甜西瓜,这些都是张园记忆中夏天的味道。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4)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5)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张园因它的石库门建筑特色成为沪上知名的影视剧拍摄取景地。已故著名导演陈逸飞的电影《人约黄昏》、张弘和富敏导演讲述一代人航天梦的电视剧《天梦》、由潘虹主演反映下岗纺织女工生活的电视剧《走过冬天的女人》、胡亚捷和金梦担任男女主角的电视剧《紫藤花园》,以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的京剧影视作品、著名演员王馥荔的影视作品等都曾在张园的弄堂和石库门里取景拍摄。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张园的弄堂里常穿梭着一拨拨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影视剧组,他们停留这里,可能几天、也可能数周。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6)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7)

年幼时的我因不惧生人曾做过剧组的群演,也时常与当年剧组里的那些腕儿们在拍戏之余欢乐逗趣。记得有剧组的摄影师曾在拍戏之余偶然看到了正在大门口休憩的外婆,还拍下照片相赠留念。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8)

【绅士淑女的魔都时尚圈】

十里南京路,妆点着大上海的时尚与繁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时尚弄潮儿驻足停留。

张园,1880年代由无锡籍富商张叔和购置,取名“张氏味莼园”,曾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也是清末民初沪上著名的公共游乐园艺场所,据说,那时的张园里曾设有上海最早的过山车。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9)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0)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1)

(申报1919)

随着20世纪初沪上各大娱乐场所兴起,“张氏味莼园”逐渐败落。1910年代末,老张园的地皮被拍卖后,二十多家地产开发商在张园旧址上投资建造独院别墅和石库门住宅。如今人们看到的“张园”始建于1918年,在1920年代逐渐形成了有规模的石库门建筑群。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2)

石库门张园,生来便置身于上海滩的繁华。从1940年代中期的商业地图可以看到,张园周边的南京西路(静安寺路)、石门一路(同孚路)和威海路(威海卫路)云集了涵盖银行金融、服饰美发、日用百货、餐饮食品、药房、租车等各个领域的数百家商铺。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3)

(杨浦图书馆)

各具特色的店铺鳞次栉比,又因行业不同自成系统。石门一路短短四百米的马路两旁,数十家或继承传统、或引进西风的服饰门店和绸庄布行比肩而立,争奇斗艳,为那时张园里的富家老爷太太和公司高管提供制衣服务。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4)

尽管几十年来大上海的服饰潮流几经更替,但直到1990年代中期,张园周边仍旧云集着诸多老上海心目中的经典时尚品牌。鸿翔时装是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西式女装公司,这家曾以特殊裁剪方式为未曾谋面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婚制作大红缎料中华披风,并获得了女王亲笔签名印有“白金汉宫”字样的谢贴的女装定制界的传奇企业,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目中赫赫有名,而公司老板金鸿翔也曾是昔日上海滩时尚界的传奇人物。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5)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6)

鸿翔公司的马路斜对面,是第一西比利亚皮草店。犹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第一西比利亚皮草店门口,总是要驻足看两眼橱窗里那只威风凛凛的小虎标本,这样的招牌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7)

至于亨生的西服、龙凤的中装……这些如今迁居在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上的老牌门店,其中不少品牌的原址都在张园的百米生活圈内。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8)

在1980年代的张园百米生活圈内,有梅龙镇、绿杨村(曾经在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新镇江酒家等名牌餐饮。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19)

宋庆龄少儿图书馆、静安区少年宫、新华书店、新华电影院等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场所。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0)

历经一个又一个时尚年代的南京美发店,至今仍被人誉为经典,屹立不倒。南京路石门路口的S形天桥也是老静安70后80后心目中的地标。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1)

【美食包围中的吃货天堂】

味蕾的记忆,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牢固、最深刻的记忆之一。由于父母是双职工,我幼年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祖辈的照料下度过。那时,我不爱吃饭,不长个子,为了让我多吃点,外婆常会一路带着我去张园周边的店家买些点心吃。

王家沙,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著名点心店,坐落于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1980年代,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尽管王家沙主打的是虾仁生煎,但每天上午还是会专门出一锅价格实惠的鲜肉生煎。鲜肉生煎的顾客大多是周边的居民,人们排着队等生煎馒头,住得近的,也会拿着家里的锅来,直接买回家吃。一锅生煎出炉时,随着师傅打开锅盖,伴着锅中蒸腾起的水汽而来的,还有扑鼻的鲜香味道。那时,我会踮起脚来看,看师傅用纯熟的手法铲起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生煎馒头装进搪瓷餐盆里,一两四个,个个褐底白身,饱满圆润,不漏汤汁。我总感觉,那时候他家的生煎馒头比如今沪上的各路改良款更得我心,也许,是因为那份品尝的心情不一样了吧。如果一两生煎还不过瘾,加一份虾仁两面黄,足够让人食指大动。当然,“生煎控”还可以沿石门一路往南走,过了威海路,那里的丰裕生煎也很好吃。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2)

沿着南京西路往西,凯司令总店也依然伫立在它原来的地方,几十年来,市面上各种新品蛋糕层出不穷,但凯司令的经典白脱奶油蛋糕,依旧是不少老食客心中的大爱。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3)

张园的东北方向,石门二路上还有凯司令的工场店,门口曾是104路的公交车站。我读中学时,每天放学在车站等车,总能闻到飘来的阵阵西点甜香,有时还能用零花钱带回几包价格实惠的蛋糕边角料当第二天的早餐。如今,小时候喜欢的巧克力哈斗、白脱卷筒、咖喱角,这些记忆中的味道,依旧不时会上我的外卖单。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4)

还有大众餐饮的老字号四如春。说起四如春,许多人会想起石泉路上的那家四如春,每到夏季买冷面都是大排长龙,中秋节的鲜肉月饼也是沪上网红。其实直到1990年代,四如春在石门一路威海路口还有一家门店。那时候,他家还不卖鲜肉月饼,要买榨菜鲜肉月饼,得到它对面的采芝斋(位置就在今日的兴业太古汇最南端)。那时四如春,最最出名的是各种大众化的炒菜,特别是价廉味美的黄豆肉骨汤,至今为我的小姨所津津乐道。至于四如春里我的最爱,当属一碗发菜馄饨,透着粉色的鲜肉小馄饨,在水中犹如一条条活泼的小金鱼,用调羹舀起一个,咬一口可以看到馅心里的丝丝发菜,鲜美多汁,感觉眉毛都要被鲜掉了。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5)

如果说,前面三家美食店历久弥新、屹立不倒,那么张园周边也有一些传统小吃店已经不见了踪影。曾经位于王家沙斜对面的“红甜心”,广式烤鸭和各式“双浇”面是店铺的招牌,大排、双菇、腰花、辣肉……色味俱全,可以根据口味随心搭配;一两五个的锅贴也是食客大爱;当然,我的最爱则是一碗虾仁面,总叫人有满满的幸福感。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6)

说完记忆中的点心,作为一枚纯天然资深吃货,也必须提一提张园周边的食品铺子。走进位于石门一路吴江路口的百年老字号南货店“鼎日有”,扑鼻而来必定是火腿的咸香味,各种口味的肉松是这家的主打产品,进了超市以后品牌叫做“鼎丰”。鼎日有的店铺里咸魚咸肉火腿桂园红枣粉丝……,还兼卖水果、炒货,买上一包三角纸包的瓜子蜜饯,可以打发一下午。沿石门一路往南,海派冷菜当属“杜六房”,红肠、叉烧、熏鱼、酱肉,这些上海人餐桌上的常见冷菜大多都能买到。小时候,石门一路的41路车站还有一家开到夜里的蛋饼摊,滑嫩的蛋饼,包着韧性十足的油条,丝丝甜面酱烘托的海派风味让人齿颊留香。拐个弯到威海路上,有卖橘子水的烟纸店,还曾有一家老虎灶,除了供应热水,早上兼卖大饼油条,下午供人喝茶,晚上布帘一拉,老爷叔们还能擦澡,真真那个年代是“一专多能”的经典范例。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7)

在即将步入2020年代时刻,绝大多数的80后正奔四而去,在慢慢开始喜欢怀旧的年纪,回看往日在张园生活的点滴,我心头的感慨翻腾如潮涌。

老静安的石库门回忆(一个80后石库门原住民眼中的张园)(28)

可以布衣,不失优雅,风韵犹存。数十年的城市变迁,改变的是马路边的高楼大厦、衣柜里的各色服饰和餐桌上的鸡鸭鱼肉;不变的是张园石库门里潮流与传统齐步,简朴与时尚并存的特殊生态。

渐渐老去的却不失风情的石库门与老弄堂,是一代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滋养出上海这座城市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气神。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裘雯涵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部分为资料图片。如对照片使用有异议,请发邮件至renwoxinggy@163与编辑联系付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