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起源及地理分布(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
【编者按】有幸获得郭大烈老师的许可,纳西话賨从今天开始连载郭大烈、和志武老师著的《纳西族史》,这是迄今为止体例较完整,材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的一部纳西族通史。从该著作迄今已印刷出版三个版本中,选取了最新版(2015年版),按原书的每1节做1期进行连载,本期(1)为目录及第一章的第一节。
纳西族史
郭大烈 和志武 著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纳西族的人口与分布
第二节 纳西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环境
第三节 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第四节 纳西族史研究的历史与方法
第二章 纳西族古老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渊源
第一节 东巴经中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第二节 原始氏族制度遗迹
第三节 纳西族族源
第三章 秦汉至唐宋时期纳西族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秦和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对纳西族地区的经营与“夷”系民族向南扩张
第二节 东汉及三国时期“夷”系民族的崛起及其向东发展
第三节 唐宋时期“磨些蛮”的活动与社会政治
第四章 元代纳西族社会与土司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忽必烈南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茶罕章宣慰司的设置及沿革
第三节 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五章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
第一节 木氏土司和明王朝的关系
第二节 木氏土司的统治及其机构
第三节 木氏土司的军事活动
第四节 木氏土司时期经济
第五节 木氏土司时期的文化
第六章 清代丽江的改土归流和纳西族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吴三桂囚禁木懿
第二节 木兴父子运粮西藏
第三节 阿知立告状与改土归流
第四节 杨馝和管学宣的改革措施
第五节 清代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清代文化的发展
第七节 清代纳西族和周围诸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七章 明清以来滇川纳西族地区其他土司情况
第一节 维西诸土官
第二节 中甸土官
第三节 永胜土官
第四节 蒗蕖州土官
第五节 永宁土司
第六节 冕宁“莫梭”土目
第七节 盐源“五所四司三马头”
第八章 近代纳西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政治变革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丽江的解放
第三节 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教育文化
第五节 生活习俗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纳西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治运动与纳两族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纳西族地区经济转型与发展
第三节 纳西文化的转型与崛起
附录一 纳西族分布地区历史沿革表
附录二 纳西族历史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索引
后记
学术年表
第一章 导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而再现这些历史是困难的,特别是对缺乏历史记录的少数民族来说,哪怕是写一本具有自己特点的简史也是困难的,如果是再现较为翔实的历史图景,那更是困难重重。但这恰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民族无论大小,都要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文化的投影;民族无论发育程度如何,都将带进世界经济文化循环圈中,通过历史的排比,把握每个民族异质文明,寻找曾经失落的民族文化圈与世界文化圈相切点,从而为民族走向世界、改革和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试图通过30多年的调查研究,再现纳西族2000多年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历史,以及其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和与周围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史迹,供纳西族同胞和读者参考。
第一节 纳西族的人口与分布
历史上纳西族人口由于民族概念模糊,缺乏可靠的统计,所以各种材料上数字相差较大。1936年陶云逵估计有十五六万人①,而1937年林惠祥说“有三十余万”②。据1946年云南省民政厅统计,全省“麽些”只有37890人。③
根据历史上一些材料分析,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聚居区,从1253~1856年长达603年的元、明两代和清代中叶以前,社会安定,基本上没有战火波及,纳西族人口会有较多的增长。在1856~1873年的18年间,丽江是杜文秀义军和清军多次争战的地方,社会动乱、饥饿、瘟疫相继而来,据说丽江县只剩下一些“人种”了,此后才慢慢得以发展。据1920年统计,丽江县人口有101365人,估计纳西族有6万人左右。④据1954年统计,丽江县纳西族人口有111196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人口有143398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有156796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有245154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有278009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有308839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326295人。
云南省纳西族1953年有134398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8%;1964年有153761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5%;1982年有23603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3%;1990年有260388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1%;2000年有295464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0%;2010年有30985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67%。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81‰,1964~1982年为23.87‰,1982~1990年为12.39‰,在全省少数民族中增长率最低,因而人口比例在全省呈下降趋势。
云南纳西族1990年性别比为100:98.4,女性稍多;1990年年龄构成为成年型,15~64岁人口占65.89%,老年系数为5.62,中位数为20.68岁。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72.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5.88%⑤,识字率比全省人口平均水平(62.5%)及全省少数民族平均水平(45.5%)高,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也比全省(4.02%)、汉族(4.67%)、少数民族(2.67%)平均数都高一些。
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3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在东经98°5′~102°、北纬26°5′~30°之间,即3省区(滇、川、藏)、6地州市(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和13县区(古城、玉龙、香格里拉、宁蒗、维西、永胜、盐源、木里、华坪、德钦、芒康、得荣、盐边)境内,大约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
根据历史记载,2000多年前,纳西族的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一广大地区。
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
筰,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雋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县(定筰县)在郡西,渡泸水(今金沙江),宾刚徼,曰摩沙夷……
定筰在今四川省盐源、盐边县境,西渡金沙江,即今丽江。
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滇西北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
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进行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其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
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势力南移,上述地区大多数纳西族逐渐同化到藏族中去;同时,东部彝族西迁雅砻江流域,也有不少纳西族同化到彝族中去了;而南部鹤庆、剑川、兰坪一带的纳西族与发展较快的白族长期交往通婚,人数也逐渐减少。
现今纳西族人口中绝大部分住在滇西北地区,其中丽江市古城区有94196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15773人,占两地总人口的49.3%,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4.4%,主要聚居在丽江坝(盆地)、拉市坝、七河坝和金沙江河谷地区;香格里拉县境内有27046人,主要聚居在金沙江沿岸和白地、东坝、洛吉等地;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摩梭人有19640人,主要聚居在永宁坝、大兴镇和金沙江河谷拉伯、翠依等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有18432人,主要聚居在保和镇、塔城镇和澜沧江河谷叶枝、康普等地:永胜县境内有10002人,主要居住在大安彝族纳西族乡与顺州乡、松坪乡,以及城关镇等地;昆明市有11010人,主要是居住在机关、厂矿、学校的职工,也有少量1950年前移居昆明的工商业者;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有4686人,主要居住在与丽江县毗邻的剑川县和大理市。其他各州、市、县有少量纳西族。
四川省西部与云南省相邻地区2010年普查有纳西族10149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有5639人,主要居住在木里县西南部的俄亚纳西族乡。同时,无量河、雅砻江流域、攀枝花市有3151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得荣县白松乡等地也有770多人。此外,凉山州的盐源县泸沽湖镇、前所、右所、瓜别,以及木里县的屋脚、项脚、博瓦、博科、列瓦等地还有自称“纳日”或“蒙族”的2万人,这部分人已改称蒙古族。
西藏自治区世居纳西族主要聚居在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约有1300人,他们与同在澜沧江边的云南德钦县巴美、红山纳西族村落连成一线。
公元1751-1793年间,清画家谢遂绘《职贡图》,第一次展示了纳西族形象,有满汉文对照说明。本图《丽江等府麽些蛮》。“麽些蛮宋时其长蒙醋,据丽江,元初平定,置茶罕章宣慰司,明以木氏为土知府,今丽江、鹤庆二府皆有之。居处与齐民相杂,性淳朴,语多鴃舌。男子薙发戴毡帽,着大领布衣,披羊皮,其读书入学者,衣冠悉同士子。妇女高髻,戴漆帽,耳缀大环,短衣长裙,力作勤苦。俗以正月五日登山祭神,土宜荞稗,岁输粮赋。”(庄吉发:《谢遂<职贡>满文图说校注》,台湾故宫博物院1989年版)
纳西族居住区域基本上是连成一片的,但因各地经济发展和语言、地域差异,又有不同自称的支系。
一、纳喜人
纳喜人,自称na ³²ɕi³³(“纳喜”),操纳西语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及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达祖等地,其人数有23万人左右,约占纳西族总人口的70%。在纳喜人中又由于地域差别,而各地有些区别。
(一)丽江坝
丽江坝包括七河、金沙江河谷巨甸、石鼓、龙蟠地区以及鲁甸、维西等地。由于与汉、白等民族交往频繁,方言、服饰和文化观念差异较大,社会发育程度较高,从明代以来,不少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或同化于其中。一般而言,木、和两姓多土著纳西族,其他各姓多外籍流入融合者,这部分人数在纳喜人中占90%以上。
(二)宝山
宝山位于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北部地区。当地是纳西族东部方言与西部方言过渡地带,语言与丽江坝子稍有区别,缺少声母zz、rh、f,服饰与生活习俗也有差异,部分实行火葬,有一些妇女穿裙子,有东巴和象形文经书,无标音格巴字。
(三)白地
白地位于香格里拉县哈巴雪山北麓。白地因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因此这里保存的东巴经书和学问高深的大东巴也比较多。丽江有“不到白地,不算大东巴”的说法,他们自认为是古老纳西族。白地较多地保留了纳西族古老传统文化,颇像元明史书所描写的那样。
二、纳日人
纳日人,自称na³³zi³³(“纳日”或“纳汝”),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翠依乡和四川省盐源、木里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由于他们散居在滇川交界的山区,彼此来往少,内部土语差别较大。
(一)泸沽湖地区
住在泸沽湖沿岸云南永宁、四川盐源泸沽湖镇的纳日人数约有3.5万人,这里自然条件较好,但古老婚姻方式积淀较多。云南永宁纳日人,现在一般称摩梭人;泸沽湖镇的纳日人过去称“蒙族”,现已改称蒙古族。
(二)雅砻江流域地区
雅砻江流域的纳日人主要分布在木里县博瓦、屋脚、项脚、列瓦和盐源县瓜别等地,约有0.6万人。
三、纳恒人
纳恒人,自称ma³³hi³³或na³³,主要住在宁蒗县北蕖坝,即旧蒗蕖土司领地范围内。传说这支人远古来到这里时有三兄弟,老大住新营盘、老二住堰沟坝、老三住辣子沟,约与今天新营盘、大兴、包都3片12村相吻合。此外,玉鹿、黄腊老乡也有分布。⑥
据说鲁甸、维西的纳西族古时也从东部迁来,因此也自称“纳恒”,现在语言多接近丽江坝人。
四、拉热人
拉热人,自称la³³ze³³(“拉热”),他称为“水田”,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博瓦、白碉等地。据1982年调查,项脚有63户385人。据说拉热人搬到这里才六代人,来得最早的一个叫胡家斯塔,有胡、杨、韩、田四家,原来住在盐边县山后拉沙田,该处原系中所土千户驻地。盐源(包括盐边)纳日话称泸沽湖边左所为la³³ze³³,拉热人可能因此而得名。拉热语言和习俗与纳日人差异不大,信达巴教(东巴教异名),有口诵经。⑦拉热人现称蒙古族。
五、拉洛人
拉洛人,自称la³³lo⁵⁵(“拉洛”),他们自己认为是纳西族。“拉洛”意为老虎过山,他称为“鲁鲁”。他们可能是《元一统志》所说的与纳西族“参错而居”的“卢”人后裔。由于长期与纳喜人杂居和通婚,生活习性和语言与纳喜人一样。据拉洛东巴和耀先讲,拉洛在丽江分布很广,太安、七河、拉市、鲁甸、塔城、金安、鸣音等乡镇山区较多,约有1000户5000多人。丽江与鹤庆县交界地安乐坝、沙子坪有100多家“汉鲁鲁”,与丽江拉洛不同,但与拉洛人通婚。
六、阮可人
阮可人,自称 ʑur³³ko³³,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称“若喀”或“阮可”,丽江纳西语里也可解释为“热地方”。阮可人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东坝村有70多户,多数姓习,少数姓和;此外,吴树湾、洛吉乡阁迪也有阮可人居住,总共约有300户,现已操与白地纳喜人相同的土语。丽江大东乡吉藩克空和恒纳地等也有阮可,原来姓习,后来改姓为谷(“习”在阮可话里就是“谷子”的意思)。阮可东巴经一般用纳喜东巴字,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中收有50个阮可字,可能比东巴文更古老。
阮可人最早可能住在盐源、木里一带,《邛嶲野录》引《盐源县志略》称:“麽些……又有一种曰约库,惟前所有之,服色形貌与麽些同,惟番语各别。”此“约库”应即“阮可”之异译。嘉庆《四川通志》载:木里安抚司所属夷人六种有“约古”一种,当亦即“约库”、“阮可”之异字,当亦即《元史·地理志》柏兴府(今盐源、木里一带)之“茹库”、元《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柏兴府之“如库”。⑧
七、玛丽玛沙人
玛丽玛沙人,自称ma³³sa³³(“玛沙”),主要居住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腊普河上游,以色布通、格画、海尼、阮柯、各那筒等地较为集中。据2010年调查,塔城镇有1810人⑨,估计全县约有2000人。根据他们的口传历史,是从拉塔(即盐源县左所)一带迁来的,迁到塔城镇有300~400年历史。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上去考察,同永宁、左所纳日人方言接近,能讲流利的纳喜话,俗称“玛丽玛沙”一词,可释为“天地间的摩梭”的变读。⑩
八、其他一些称呼
“吕西”(ly³³ɕi³³),是ly³³dy³²ɕi³³(“永宁人”)的简称,不是自称,是丽江纳喜人对当地纳日人的称呼。
“邦西”(mbæ³³ɕi³³),也是丽江纳喜人对居住在金沙江边洪门口(属宁蒗县金棉乡)一带部分纳西族的称呼,当地人自称na³³hi³³(“纳恒”)。邦西意为“糖人”,因该地纳恒人种甘蔗榨糖而得名。
“苏西”(ʂu³²ɕi³³),同样是丽江纳喜人对居住在木里县境部分纳西族的称呼,当地人称为na³³(“纳”)或na³³zi³³(“纳汝”),“苏西”意为“铁人”,该地无量河自古以来以产铁著称,无量河被纳西族称为ʂu³²ʥi³²(铁之河),“苏西”因住在无量河边或从事炼铁业而得名。“苏西”有的写作“速西”“史兴”。⑪
综上所述,各个地区的纳西族,自称ma³³或na³²(“纳”)是一致的,后面ɕi³³、zi³³、hi³³都是人的意思。据有的学者研究,它们均从纳西族古音dzi³³(人或人类)一词演变而来,至今纳西族民歌或《东巴经》中仍然保留了这个词。从各地方语音的对应规律看,纳西语声母dz变为h或ɕ,大致过程是dz——z——s——h或ɕ,至于“纳”本意为黑的意思⑫,但其原来为什么取黑为自称,是与其他族比较肤色较黑呢,抑或崇尚黑色?我们倾向于后者。
公元1751-1793年间,清画家谢遂绘《职贡图》,第一次展示了纳西族形象,有满汉文对照说明。本图《建昌镇属会盐等营辖瓜别、马喇等处(今川西)麽些》。“盐源县瓜别安司、马喇长官司及儿斯瓦尾等十三土司所管麽些,本滇夷种,多处山涧,以板为屋。男子以帕裹首,耳缀大环,短衣披羊裘,以褐缠胫,系牛革于足底。妇女首裹蓝帕,长衫布裙,知耕作,绩牛羊毛以织褐。岁输荞麦于会盐营。”(庄吉发:《谢遂<职贡>满文图说教注》,台湾故宫博物院1989年版)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参见陶云逵《关于麽㱔之名称、分布与迁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册,1936年。
②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80页。
③杨履中编:《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1946年.
④《丽江地志资料》,1920年。
⑤据《云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计算。
⑥参见王承权、李近春、詹承绪《云南四川纳西族文化习俗的几个专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年。
⑦详见郭大烈《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公社“纳日”和“拉热”人的文化习俗》,中国西南民族学会,1983年。
⑧参见蒙默《唐宋时期“东蛮”族属的探讨》,《南方民族考古》1990年第二辑。
⑨杨亦花:《半个世纪三代人对玛丽玛萨文的探索》,《云南民族》2012年第10期。
⑩李近春等:《民族文化习俗及萨满教调查》,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⑪参见方国瑜编撰、和志武修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即仁《试论纳西族的自称族名》,《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⑫参见和即仁《试论纳西族的自称族名》、李霖灿《麼些象形文字字典》,1944年,第489、808号字,以及《纳西象形文字谱》。方国瑜在该书“绪论”中认为“na³²纳”的取意“大”。他认为“na³²纳”在口语中取意为“大”。例如,bi³³ma³²大森林、hƜ⁵⁵ma³²大海、ly³³na³²大石、由ʥy³²na³²大山、hƜ³²ma⁵⁵大雨等。纳西口语na³²的普通意思还有“黑”之意,但na³²ɕi³³不是“黑人”之意,“黑人”应为ɕi³³na³²,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后。和即仁则不同意方先生的观点,所以上述取意为大的na³²的词,不正是在后面吗?“大人”一词也要写为ɕi³³na³²。所以,他主张仍然取意为“黑”。
本文选自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 ,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郭大烈,1941年出生,纳西族,云南丽江市古城区宏文村人,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历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所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民族学会会长等职,与和志武合著《纳西族史》(获云南省政府一等奖),主编《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纳西族文化大观》等10余部著作,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退休后致力于传习民族文化,2005年获日本经济新闻社“亚洲文化奖”。
和志武(1930~1994),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从小习读东巴经。195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干训班,历任民语系教员(20年)、丽江师范教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研究员等职,兼任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顾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编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原始宗教研究资料丛编·纳西族卷》,撰《纳西东巴文化》《纳西语基础语法》《进取上进的纳西族》等200多万字的著述,1991年10月1日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执行主编 和志菊
责任编辑 叶 紫 和秀成
图片来源 郭大烈编著《纳西文化概览》2017年出版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延伸阅读】
【和志武】纳西族支系研究一题
【和志武 郭大烈】纳西族东巴的现状和过去
【方国瑜 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
【郭大烈 木根】半世纪前抢救东巴文化的一次创举
【和志武】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附东巴唱腔音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