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呢(这个故事居然是真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在课本上读到这个故事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就有一篇课文叫做《司马光砸缸》。
大概的故事说一下,大伙儿一起怀旧一回。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司马光(小学一年级就是这么草率,只说古时候,连朝代都没有,怕孩子不懂)。一天他跟几个孩子在花园玩,花园里有个大水缸,一个淘气的孩子掉到水缸里。
水缸水深,孩子眼看要淹死。其他小孩乱作一团,有哭喊的,有找大人的。只有司马光稳稳当当的,到边上找了个大石头,几下就把水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孩子也得救了,故事也结束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为早在1905年,司马光砸缸就登上了教科书,当时清朝开始教育改革,商务印书馆新编的语文教科书《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就收录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只是当时文章仍然使用文言文。
到了民国时期,司马光就在语文教科书中常驻,用一次又一次砸缸的行为开启民智,教导小孩子既要有救人于危难的美德,也要遇事冷静,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文言文也最终被白话文代替。新中国建立以后,司马光顺理成章又一次进入了教科书里。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活跃在教科书里,甚至登上了春晚的舞台。1989年春晚,赵丽蓉、侯耀文一起表演了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其中有一个桥段,侯耀文教英雄母亲赵丽蓉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赵丽蓉怎么都学不会,要么说成“司马光砸光”,要么说成“司马缸砸缸”,最后假装生病溜走了。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当时不喜欢语文课,就觉得这个课文也是要背要记的,跟别的课文一样面目可憎,恨不得烧掉课本才好。
这个故事太有传奇性,以至于看上去怎么都不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倒很像是笔记传奇、稗官野史里经常记载的内容,拍拍司马光的马屁,目的就是搞一番道德说教,文人嘛,总是好为人师。
然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出自正史,即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宋史·司马光传》开篇就是这样一段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相比教科书,《宋史》的记载可谓朴素,但是故事的基本框架都在。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光七岁就已经像成人一样成熟,爱读书都到了忘记饥渴,忘记季节的程度。喜欢《左氏春秋》,还喜欢讲给家人听。一天,一帮孩子在院里玩,结果最淘气的那个孩子居然爬上水缸,然后失足掉进水里。其他孩子都弃之而去(真不仗义),只有司马光一人拿石头砸破了水缸。水迸射出来,小孩得救了。
《宋史》成书于元朝,由丞相脱脱组织编纂。元朝虽然由蒙古人建立,但是也知道为前朝修史的惯例。大概是有感于司马光救人的美德,脱脱多方查证后,将这个故事收入《宋史》,供后人学习。
当然,不曾想到了今天,这个教人向善的故事成了反面典型,某地法制宣传材料居然将司马光砸缸的行为定性为破坏公私财物,发出了“司马光砸缸,罚款20”的怒吼。没想到,他们的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还不如元朝人,你说他们是傻呢,是傻呢,还是傻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