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

1月17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年。熟悉咱们大锤说史栏目的读者听友都知道,赶上这种日子,大锤都要凑个热闹蹭个热点,之前2018年的小年,大锤就推出过一期节目《灶王爷“秘史”》,有兴趣的读者听友可以前往延伸阅读。本期大锤说史我们又赶上了一次小年,我们继续讲跟灶王爷有关的历史故事,那就是北方地区在祭祀灶王爷时常用的食品——灶糖。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1)

如今民俗中的灶糖,讲究的是在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就是传说灶王爷上天向老天爷汇报工作的时候,拿来祭祀神灵,并分给大家食用。据说祭灶的食品之所以首选灶糖,就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非常甜,另一个是特别沾嘴粘牙,所以人们选在这一天给即将上天打报告的灶王爷吃灶糖,其中用意有两个,一个是甜的东西是好东西,既然给你灶王爷吃了,正所谓“吃人的嘴短”,吃了人间的糖,灶王爷就不好意思在天庭那边打人间的小报告;另一个就是灶糖本身特别黏,能够直接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即使是到了天庭上,想扯人间的闲话坏话,他都张不开嘴。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2)

灶糖祭灶,是小年诸多祭祀灶神活动中的重要一项,如今也为北方人所熟知,南方祭祀灶神则多用南糖,种类比北方的灶糖还要多一些,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其实这个灶糖,看起来很普通,它其实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项祭灶活动,大概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堪称是我们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中的历史活化石

作为麦芽糖的一种,灶糖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它跟祭祀灶王爷还没有建立关系,它那时候的名字叫做胶牙饧[táng],这个“饧”字如今通“糖”字,那个时候指的是相对糖稀来说的糖块。通过灶糖的最早的这个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来,它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具备了粘牙、糖块这两大特征,这已经跟如今我们吃的又甜又粘牙的灶糖,非常接近了。而且大锤需要说一句,即便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还在沿用这个胶牙饧的名字,只不过“饧”字换成了更通用的“糖”字。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3)

虽然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不过因为我国当时的制糖技术还不发达,所以这胶牙饧一直是非常珍贵的食品,还不能成为普遍意义上的节俗食品。进入唐代之后,制糖技术逐渐发展。其中在制糖历史上留下辉煌一笔的,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他当时去印度求佛法归来,还带回来一种新的制糖技术。

由此开始,国人开始大力种植甘蔗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蔗糖,并很快超过了周围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制糖大国。而以麦芽糖为主要原材料的胶牙饧,也受到了蔗糖产业的带动,完成了灶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事件,那就是灶糖与春节建立联系。正是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春节期间有了食用胶牙饧的习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就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在春节聚餐的时候已经吃灶糖了。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4)

到了宋代,人们在祭祀灶神的时候,开发出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给灶神上甜品,不过最开始人们给灶神上的甜品是“糖豆粥”,但是这仍是灶糖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事件,因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把甜品这类好东西,同祭祀灶王爷联系了起来。

同样是在两宋时期,另外一项关系灶糖发展的重大事件也出现了,那就是宋朝人祭祀灶王爷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用酒糟来涂抹灶门的风俗,以象征用好东西来涂抹灶王爷之口。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5)

宋代祭祀灶王爷的活动中既然出现了这样的两大风俗,自然人们就需要一种既甜又能抹在灶王爷神像嘴巴上的甜品了。那么从隋唐时期已经奠定了春节期间节日食品的胶牙饧,就这样因缘际会,出现在民俗的历史舞台上。

到了明代,在腊月二十三前后祭祀灶王爷时使用胶牙饧为贡品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清代则继承了明代这一习俗,现如今灶糖有很多个名字,比如糖瓜、关东糖等等。这些名字基本都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这些同属于灶糖的别名,实际各有不同的指代,糖瓜是用麦芽糖做好之后粘上芝麻,做成瓜形或者葫芦形,取的寓意是瓜藤缠绕生长、子孙兴旺发达之意;而关东糖则是江米粉配饴糖制成的长条形糖块,在北方的寒冬中很容易冻得坚硬,相对比较容易保存。

北方小年吃灶糖是什么(说一说灶糖的历史故事)(6)

而这些种类各异的灶糖,在清代中值得专门一说的,就是“关东糖”。这个名字是清朝才出现的,因为当时的满清宫廷也继承了之前宋元明沿袭的历史悠久的祭灶习俗,在小年这一天采用灶糖来祭灶,而且清代统治者也比较重视祭灶,认为这是跟祭祀祖先可以相提并论的一件大事。

既然重视祭灶,就得上贡品,而清代的糖类宫廷贡品很多都来自于当时关东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因此清朝宫廷内用来祭灶的糖瓜、糖条等糖类贡品,常常因为来自关东的供奉而被称之为“关东糖”。上行下效,久而久之,民间也逐渐沿用了这样的叫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