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演员简介(她如何被崔嵬发掘)
众所周知,《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呕心沥血创作,几经周折才面世的一部正面反映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杨沫(1914—1995)
小说于1958年初出版,一出版即受到读者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好评。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特定历史为背景,全面展示了1930年代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革命画卷,真实可信地塑造了林道静一个由谋求个人独立自由到投身民族解放的知识青年典型形象。林道静美丽倔强、勇敢执着、追求真理的艺术形象得到万千读者的崇尚和喜爱,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青睐。
小说《青春之歌》封面
于是,由文字变画面搬上银幕,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面对由《青春之歌》引发的阅读快感和持续升温的热情,不少敏感的电影艺术家们也意识到这是一部非常适宜改编为电影的长篇小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动用各自最强创作力量,着手电影剧本的改编和演员的挑选。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同一题材的电影不可能由两家电影厂都拍。
经过协调,最终北影厂以作者杨沫是北影厂的编剧和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北京等优势拿到了摄制权。北影厂即任命从来没有拍过电影,却主演过好几部电影,对学生运动有切身感受的崔嵬为影片总导演。
著名电影导演崔嵬(1912——1979)
崔嵬电影剧照
崔嵬生于1912年,山东诸城人,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学生时代就投身抗日宣传演剧活动和学生运动,创作参演的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曾风摩全中国,影响空前。1953年他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但崔嵬的志趣在于电影艺术,“辞官”后他先后主演了《宋景诗》、《海魂》等电影,获得好评,演则优而导,崔嵬在电影艺术的海洋里纵情驰骋。《青春之歌》便是他手执导筒的“处女作”。
崔嵬电影剧照
崔嵬当然知道,要把这么一部万众瞩目的优秀长篇小说成功搬上银幕并非易事。别的不论,单是挑选女主角林道静的扮演者就非比寻常。道理很简单,小说影响太大,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道静。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语言里的人物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电影镜头语言里的人物却是一个具像的演员,“这一个”演员必须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否则很可能就“砸锅”。
那么如何挑选林道静的扮演者呢?谁又合适扮演林道静?斟酌再三,崔嵬决定还是先走群众路线。他提出联合《北京晚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及演员选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海选”。
崔嵬所导电影剧照
这一下,就使电影《青春之歌》未拍先热,一种来自于小说读者或者说未来电影观众的热情,从四面八方涌向北京电影制片厂,以至引发了全国性的风潮。
崔嵬的女儿崔敏,当时还在上小学,她清楚地记得那些日子里,北影厂传达室每天都会转来一大堆观众来信,一捆一梱,全是推荐女主角林道静的。甚至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寄来不少推荐信。
其后,北京的文艺界还特地为崔嵬搞了个化妆舞会,都是圈内人举荐的;也有不少胆大毛遂自荐的;既有小有名气的专业演员,也有少数业余演员,抱着电影梦想和对林道静的喜爱,来试试运气。她们清一色穿上林道静式的蓝旗袍,还束一条白色发带,甚至拿一两本旧书报做道具。然而却鲜有让崔嵬眼前一亮的姑娘。
随着对群众来信的分检、统计,群众关于角色的推荐人选,基本集中在当时的著名电影演员白杨和张瑞芳身上。两人对这个角色也十分喜爱,都表示希望出演林道静。尤其是白杨似乎更钟情一些,几次进京向有关人员表达了想演林道静的强烈愿望。
白杨肖像(1920——1996)
张瑞芳剧照(1918——2012)
对崔嵬来讲,似乎只要在两位中间选择一位即可,因为在观众那儿,保险系数是明显的。但是从角色出发确定演员,是崔嵬恪守的创作原则。崔嵬总觉得两位名演员年龄都偏大了,一位38,一位40岁。尽管可以有化妆技术弥补,但她们眼神中的岁月感无论如何也是掩饰不住的,这就与“青春之歌”的题旨相去甚远。于是崔嵬只能弃两位大明星而不用。
这时,不断有人向崔嵬推荐饰演林道静的演员,包括当时呼声已经很高的北京人艺的狄辛、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袁玫、秦文等,她们都是气质和年龄都适宜林道静的演员,但是崔嵬仍然不满意,觉得她们的眼睛里还缺少一种单纯的、明亮坚定炽烈的眼神和气质。
秦文肖像
袁玫剧照
这时已是1958年年底了,离影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时间只剩九个月了,其他角色的演员全部选定了,唯独女一号迟迟定不下来,这让整个摄制组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先拍没有林道静出场的戏。
电影《青春之歌》拍摄现场
当然压力最大的还是崔嵬。选择女主角是拍好影片的第一关卡,既然不用“保险系数”大的老演员,起用青年演员,就有一定风险。选对了,发掘了一个人才;选不好,很可能以后就失去导演资格。如果到拍摄以的才发现演员不合适就晚了、糟了。所以当时的崔嵬内心充满了纠结、矛盾和斗争。
然而光是等待也不是办法,还是要主动“出击”。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崔嵬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随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就在他眼前闪烁。
谢芳电影剧照
这个人是谁呢?原来崔嵬1953任中南文化局长时,认识了中南人民艺术剧院一个叫谢芳的女孩,这个女孩当时才十八岁,却多才多艺,会弹琴会唱歌剧还兼报幕员,仪表端庄、表演自然松驰,一双大眼晴仿佛会说话。但后来崔嵬离开了中南文化局,也就与这个姑娘失去了联络。
十八岁时的谢芳
当崔嵬选了大半天的演员,甚至将整个中国电影界适龄的女演员都筛选了一遍,也没有满意对象时,这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姑娘形象却突然神奇般地浮现出来。崔嵬掐指一算,谢芳当时十八岁,如今正好是演林道静的年龄,在没有十分中意的“林道静”的情况下,也只有请这位姑娘来试一试镜了。
谢芳电影剧照
于是一封电报发往武汉,这时中南艺术剧院已改名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这个叫做谢芳的女孩子便急冲冲地上了驰向北京的火车。此时的谢方并没有意识到命运之神正在改变她的生命航向。
谢芳舞台剧照
《青春之歌》小说她早已读过,但是压根儿没想过她会有机会扮演林道静。她想的是,林道静那么美,我有那么美吗?既然是试镜,那么就有试上与试不上两个结果。试不上也没关系,回来还可以演歌剧。所以她反而很淡定,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
然而当她一路风尘出现在崔嵬等人面前时,崔嵬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感到,谢芳的身躯看上去有点瘦小,肤色也比较憔悴,显然也非林道静的最佳人选,崔嵬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感觉和眼光了。
谢芳生活照
敏感的谢芳从导演等人的眼神里早已读出了一切,但她仍然很淡定,无欲则刚,倒反而有一种林道静似的从容气质。
崔嵬毕竟是有经验的,他知道对电影演员用肉眼看和从镜头上看是有区别的,所以很快便安排谢芳试镜头。所谓试镜头,就是看看演员的银幕形象。不需要演员表演,只需拍几个正面或侧面的肖像。
奇迹就在谢芳进入化妆间之后。化妆师在谢芳的脸上抹上一层油彩之后,一个肤色柔嫩、顾盼生辉的姑娘立刻出现在众人眼前。原来谢芳正值妙龄,五官端正,一双大眼睛很有神,至于肤色却是极易用油彩和灯光弥补的。所以上了银幕,谢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连谢芳自己都有点不相信那个巧笑倩兮的姑娘就是自己。
谢芳电影定妆照
试镜的效果非常理想,众人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崔嵬却还不能松气,因为银幕形象可以并不等于就有表演塑造人物的能力,所以还得试拍几段戏,看看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如何。
谢芳与秦文电影剧照
于是崔嵬重点让谢芳准备了两场戏。一场是林道静与余永泽分手之后与“闺蜜”王晓燕交谈的戏;另一场是林道静在监狱中斥责胡梦安,拒绝自首的戏。一场考验演员的内心情感表现力;另一场考验演员的瞬间爆发力。演员出身的导演崔嵬,深知如何才能“挖掘”出演员潜在的艺术成色!
谢芳电影剧照
谢芳电影剧照
谢芳1935年11月出生于湖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神学院的教授,母亲早年肄业于燕京大学。谢芳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敏,喜读诗书,酷爱文艺。
1949年,初中毕业之际,中南文工团(中南艺术剧院前身)就在她家楼下,她一有空就去看文工团员们练功、表演节目。文工团的同志知道她喜爱唱歌,很有艺术天赋,就动员她参加文工团的招生考试。谢芳的钢琴和演唱颇受主考人的赏识,从此谢芳就开始了演员生涯。
谢芳舞台剧照
当时文工团主要面向基层,经常到各地巡回演唱,谢芳不光演歌剧,又学唱昆曲、河南梆子、花鼓戏、豫剧等地方戏。从1952年到1958年,她主演过歌剧《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白毛女》等几十剧目,已经是一个有相当丰富舞台经验的优秀青年演员了。
谢芳舞台剧照
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虽然谢芳之前从没有演过电影,但她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理解力强,信念感强,感情充沛,她按“具体人、具体戏、具体演”的理念,深刻理解人物此时此刻应有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潜台词,并附以相应的形体动作,完成了两段重场戏的试拍。直到这时,崔嵬的心里才像一块大石头落地般踏实。
崔嵬在拍摄现场给谢芳说戏
后来的事实证明,崔嵬摈弃一切枝节游离的东西,从错综复杂的小说结构中理出“一切从林道静视角出发”的叙事链条,是一个导演驾驭能力的体现。女主角可以文弱、单薄、面色苍白,但是她的大眼睛必须单纯、明亮、坚定、炽热,崔嵬“众里寻她千百度”,慧眼识谢芳,可见崔嵬对小说展示的宏大历史背景和一系列人物情节铺陈,在影片尚未开拍之前,就已构思明确。正如他所说:我理解林道静的思想和斗争,懂得她的快乐和忧伤,因为我也是沿着她所走的道路走过来的。
谢芳电影剧照
影片《青春之歌》当仁不让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连原著作者杨沫都说,电影拍得之好,谢芳演得之好,都超出她原先的预料。
电影《青春之歌》海报
电影《青春之歌》拍摄现场
人生真的很奇妙,崔嵬“发掘”谢芳的过程,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其实,还是源自崔嵬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高深的艺术积累,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坚守原则,一丝不苟,毫不顾虑个人的名利得失。
电影《青春之歌》拍摄现场
试想,是挑选一个年轻的演员扮演林道静,从而将这一形象塑造得异常贴切出色,但也可能“砸锅”呢?还是挑选一个成熟的演员,决不会“砸锅”,但也可能不那么符合本意?崔嵬宁可担风险而采取前者,着实让后人信服和钦佩。
崔嵬生活照
如果缺少这种胆识和勇气,很可能也就没有电影《青春之歌》这样符合时代要求,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了。也可能就没有谢芳这样一位令当时影坛为之注目的后起之秀了。
谢芳电影剧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