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的民族风俗(汉族人的春文化)

汉族人的春文化

孙青松

春,万物蠢然而生也。《春秋.公羊传》中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万生之首,发象所处,四时之始也。”春和日丽,天地交通,万物复苏,阴阳交接,宜耕宜种,故民谚曰:“一年之计在于春”。

远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无力。汉族人最早出现的几个大部落,如炎帝、黄帝、颛顼、帝喾、伏羲等,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他们傍河而居,逐水草而移,以渔猎采集为生。那时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润,光照充足,草木葳蕤,人们可在林间狩猎采果,聆听野兽哀嚎,鸟啼虫鸣。然而每到冬季,寒风聚起,大雪飘飘,靠树皮遮体依草棚避寒的先民们,无力抗拒大自然的侵袭,经常有人冻饿而死。他们瑟瑟发抖地聚集在一起,渴望河开冰化,鱼跃清波,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花鸟草虫重现生机。他们用模糊的记忆等待与期盼着春天的到来。所以,我们祖先在造“春”字时,以象形会意,惟妙惟肖,生动有趣。春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作“”,林日形屯声,表示草木发芽。篆书春作“”,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一个“春”字,寄托了先民们多少希冀?

正因为春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不可分,汉族先民们一方面把它科学界定,同时又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通过各种祭祀活动,期望当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旧时民间在立春前一日,村村都要举行迎春活动。村中老者主持仪式,焚香上供,人们都跪地祈祷。有一人扮成“句芒神”,挥鞭驱打象征农事的“春牛”,叫做“打春”。至今农村每年都有打春风俗。“春盘”则是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用蔬菜、瓜果装盘,相互赠送祝福。杜甫《立春》诗中“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描写的便是农人立春春盘的事。“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是诗人王驾写的“春社”的盛景。春社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神。春暖冰化,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农人们总要会客敬神,摆筵庆贺一番的。“春禊”也叫“三月三”,是日,男女老少放下农事,都去池塘河边戏水游玩,据说这样才能博得春神喜欢,给自己消灾免祸。春节亦是阴历新年,是汉族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日为“春节”。过节各家门上都贴上春联,有的地方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均用红纸写成联语贴于门上,多取吉祥如意,喜气洋洋之内容。旧俗春节需供祖上坟,敬神烧香,燃放爆竹,吃团圆饭等,虽愈千年沧桑,至今有些风俗仍盛行不衰。无论国内国外,凡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都是要过春节的。

翻开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关于春的记载与描述,如云如织,目不暇接。汉族人对春的钟情与怀恋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已经作为汉族文化主流的分支,融入到整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中,在世界民族文化园中独具特色。传说夏娃始造四人,两男两女,性格各异。一女曰“春”,美丽动人,舒雅娴静,说话慢言慢语。一女曰“夏”,性情火辣,苦笑无常。一男曰“秋”,老实敦厚,不苟言笑,乐于奉献。一男曰“冬”,冷酷无情,横行霸道。夏娃把四人置于四季之中,因她最喜爱春姑娘,故以春为上,夏、秋居中,冬次之。也许因了这美丽的传说,从此才使得文人墨客笔下的“春姑娘”更具诗情画意了。

据悉,汉族人名中带“春”字者,凡百人中有八,尤为“长春、立春、常春、遇春、来春、永春、青春、春青、富春、思春、逢春、唤春、延春、明春”为最多。古今名人有隋代桥梁专家李春,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革命家李富春等等枚不胜举。曹雪芹在其《红楼梦》中以“惜、探、迎”为动词,辅之“春”字,着意刻画了“惜春、探春、迎春”三个女性形象,在人物名字命作上可谓独具匠心。古今店铺门牌中带“春”字者,更是林林总总,至于酒茶之商标带“春”者,那就更多了。根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工商企业名字中有“春”者,占其总数的5%。还有社团名,词牌名,地名,山名,水名,花名,草名,药名等等,“春”字灿若群星。而春的温柔又延伸出“春心、怀春、恋春、沾春、惹春”,暗指男女之间萌动爱恋之心。旧社会的妓院与妓女多以“春”字入名,如宜春院、红春院、思春院等等,妓女换做“春香、春兰、春花、春玉、春娥”的最多。

可见,春文化的流质早已浸润积淀于汉民族的肌体与思想深处,它伴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日臻成熟,在中国主流文化的阆苑中成为一枝怒放的仙葩。从子史经书,到诗文书画,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临春生情,以春咏志,临春抒怀,其美文佳句,流传深远,虽千古而不绝于耳矣。最早记载春事的当属卜辞,咏春诗始于《诗经》。《诗经.大田》吟诵的是春天备耕播种的繁忙景象。“大田多嫁,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倜载南亩,播种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肥沃的良田作物繁多,选好种子修好农具,当备耕之事一一完结,开始用我的农具在南山耕种。撒下各样的种子,定能让主人如愿以获。经《楚辞》、汉乐赋至魏晋骈文,到唐宋时代,写春的诗、歌、文已发展到艺术的光辉顶点。杜甫耳听春夜喜雨,轻轻吟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细,写得脉脉绵绵,余味缭绕。孟浩然的《春晓》亦写春风春雨,但他却为夜里吹落几片花叶而增添一丝丝忧伤:“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居易借“草”颂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虽强,但只有等到春天,它才会复活。刘禹锡在一首《竹枝词》中写女孩踏春时的思恋,以晴喻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南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千古绝唱。对于春的赞美歌唱,绝非文人墨客,历史上的不少领袖人物,也常常借春咏怀。1914年,16岁的周恩来发表在南开校报上一首题为《春日偶成》的诗:“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表达了他对春天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毛泽东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经豪情满怀的唱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诗句,借春风杨柳之生机,抒发他对总路线和三面红旗的坚定信念。

古代散文大家中妙手写春者,莫过于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虽没到过洞庭湖,但描写洞庭湖的一幅美丽画卷却跃然纸上。现代文学大师中写春者高手如云,鲁迅、老舍、巴金、朱自清等曾写出春的不朽之作。“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鲁迅:《补天》)“春天像醉了,吹破了春云,露出月牙儿与一两对儿春星。河岸上的柳枝轻摆,春娃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春晚的暖气里。我听着水流......”(老舍:《月牙儿》)“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跟着春风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巴金:《春》)春天在大师们的笔下变成了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儿,一场回荡在蓝天白云间的交响乐。

汉族人的民族风俗(汉族人的春文化)(1)

汉族人的民族风俗(汉族人的春文化)(2)

汉族人的民族风俗(汉族人的春文化)(3)

汉族人的民族风俗(汉族人的春文化)(4)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生活实践,在汉语言中出现了无数约定成俗的句子,这些成语又指导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你听吧,春风化雨,春风得意,春风满面,春生秋杀,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祈秋报,春和景明,春心荡漾......春文化赋予汉民族勤劳、勇敢、温和、善良的性格,又使他们始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先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