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有哪些山可以爬(爬杭州七十年代的山)

上个世纪70年代,我住杭州,爬山较多我第一次爬杭州的山是在1969年的暑假,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家也还在上海,住在父亲的老战友张伯伯家他家在北山街,后门上去就是葛岭带我爬山的是张伯伯的儿子小京那次爬山留下的记忆,除了小京爬树采栗子,就是我登铁塔了这铁塔约有三层楼高,起初我不敢爬,一抬脚就习惯性地往下看,一看就有点晕,上下铁塔就踩着10毫米粗圆钢筋做的箍,没扶手在小京的鼓励下,我总算爬到了铁塔顶在杭州爬过唯一的雪山,就是保俶山我爬山的前夜,一天鹅毛大雪我沿着北山街回家地上的雪,积起厚厚的一层自行车不能骑,推着一步步走左边,路灯昏黄光影里的雪,真像断了线的珠子,只不过飘洒下的“珠子”不圆润,而是片状的我的右边是黑黝黝的里西湖,降在那里的雪,无声亦无影第二天,我叫了隔壁的白夜,上保俶山去我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爬山的人也很多,山上很滑我们两人都差点摔跤”爬山难,主要是山道走的人一多,雪踏成冰,行走易滑,而且一旁无物可扶虽然我们已在解放胶鞋前掌处,缠扎了好几道稻草绳防滑,但还得小心翼翼,一脚稳住了,再挪移另一只山上的一段斜坡成了滑道,不少人从上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不亦乐乎白雪增山色,素裹葛岭,山坳里的抱朴道院,白里夹杂着绿的树、黑的瓦、黄的墙,更显幽静想那时的李慧娘与裴生,一炉红炭,一壶烫酒,一心窝说不完的话……如不生发这样的故事,不就负了这样的山河这等的场景?说是电影《桃花扇》也在这儿拍过,那是另一位李姓小姐的另一个爱情故事了山有入西湖十景的,其为“双峰插云”傍晚,我站在西湖边,看一轮红红的太阳慢慢地落入湖西的群山里,灿烂似锦的天幕映衬着插云的两座高峰在西湖边的群山里,北高峰是最高的了,有300多米,我爬过两次首登北高峰,那是在1972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中美破冰之旅,从北京到访杭州那天,学校停课,我们带着干粮去爬山队伍浩浩荡荡自古荡上山,沿着山梁往西荡去天阴沉沉的,云层厚重,寒风凛冽,一股子冷是逼着过来的在冬季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极少有人爬山的下午到北高峰,山上的破寒之旅到了终点,折下山来第二次爬北高峰是两年后的1974年4月6日,一个星期六这次爬山可谓即兴那天上午,学校组织去杭州啤酒厂交流,会在10点结束,老师突然宣布说,他们下午要开会,原定的各班活动改成小组活动,其实就是自由活动虽然这时回家吃饭也来得及,可大家都是带干粮出来的,因为原先是准备一天的活动于是,就出现了我日记里的那幕:“不如郊游,大众爬北高峰,然后游灵隐爬北高峰很累,此为第二次随后游灵隐,乘车回家”那是春天适宜爬山的日子,又逢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刚开始边爬边唱,唱的是上映不久的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手里还挥着柳树条:“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咳哟……”爬着爬着,歌声没了,因为气都接不上,一停下来,就听得心怦怦地跳我们在山道旁歇着,往前望去,半山都没到居然还有人扛着自行车翻越,实在叫人佩服爬山需要体力,也要有点窍门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之类的,可它不能提高实在的帮助忘了是谁的传授,爬山的呼吸不能光靠鼻,还要嘴帮忙但张嘴后,要舌尖抵着上颚:既增大了呼吸量,又不会让体外空气直接奔喉咙而引起咳嗽不适这招果然有效后来,我又如法炮制在长跑中,同样管用那时在杭州爬山是快乐的,但也存有小小的遗憾一是在茅家埠学农时,在山上的茶园劳动,那里能望见远处的钱塘江遗憾的是山名已不记得了二是学农满觉陇,四周被山包围,有不少人迹较少的山,还有个千人洞老师再三关照不要去,但诱惑挡不住,班里还是有同学悄悄去了我那时却因病离开,未能探险后来,同学带回洞里的一块山石给我我爱爬山,我爱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杭州市有哪些山可以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市有哪些山可以爬(爬杭州七十年代的山)

杭州市有哪些山可以爬

上个世纪70年代,我住杭州,爬山较多。我第一次爬杭州的山是在1969年的暑假,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家也还在上海,住在父亲的老战友张伯伯家。他家在北山街,后门上去就是葛岭。带我爬山的是张伯伯的儿子小京。那次爬山留下的记忆,除了小京爬树采栗子,就是我登铁塔了。这铁塔约有三层楼高,起初我不敢爬,一抬脚就习惯性地往下看,一看就有点晕,上下铁塔就踩着10毫米粗圆钢筋做的箍,没扶手。在小京的鼓励下,我总算爬到了铁塔顶。在杭州爬过唯一的雪山,就是保俶山。我爬山的前夜,一天鹅毛大雪。我沿着北山街回家。地上的雪,积起厚厚的一层。自行车不能骑,推着一步步走。左边,路灯昏黄。光影里的雪,真像断了线的珠子,只不过飘洒下的“珠子”不圆润,而是片状的。我的右边是黑黝黝的里西湖,降在那里的雪,无声亦无影。第二天,我叫了隔壁的白夜,上保俶山去。我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爬山的人也很多,山上很滑。我们两人都差点摔跤。”爬山难,主要是山道走的人一多,雪踏成冰,行走易滑,而且一旁无物可扶。虽然我们已在解放胶鞋前掌处,缠扎了好几道稻草绳防滑,但还得小心翼翼,一脚稳住了,再挪移另一只。山上的一段斜坡成了滑道,不少人从上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不亦乐乎。白雪增山色,素裹葛岭,山坳里的抱朴道院,白里夹杂着绿的树、黑的瓦、黄的墙,更显幽静。想那时的李慧娘与裴生,一炉红炭,一壶烫酒,一心窝说不完的话……如不生发这样的故事,不就负了这样的山河这等的场景?说是电影《桃花扇》也在这儿拍过,那是另一位李姓小姐的另一个爱情故事了。山有入西湖十景的,其为“双峰插云”。傍晚,我站在西湖边,看一轮红红的太阳慢慢地落入湖西的群山里,灿烂似锦的天幕映衬着插云的两座高峰。在西湖边的群山里,北高峰是最高的了,有300多米,我爬过两次。首登北高峰,那是在1972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中美破冰之旅,从北京到访杭州。那天,学校停课,我们带着干粮去爬山。队伍浩浩荡荡自古荡上山,沿着山梁往西荡去。天阴沉沉的,云层厚重,寒风凛冽,一股子冷是逼着过来的。在冬季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极少有人爬山的。下午到北高峰,山上的破寒之旅到了终点,折下山来。第二次爬北高峰是两年后的1974年4月6日,一个星期六。这次爬山可谓即兴。那天上午,学校组织去杭州啤酒厂交流,会在10点结束,老师突然宣布说,他们下午要开会,原定的各班活动改成小组活动,其实就是自由活动。虽然这时回家吃饭也来得及,可大家都是带干粮出来的,因为原先是准备一天的活动。于是,就出现了我日记里的那幕:“不如郊游,大众爬北高峰,然后游灵隐。爬北高峰很累,此为第二次。随后游灵隐,乘车回家。”那是春天适宜爬山的日子,又逢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刚开始边爬边唱,唱的是上映不久的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手里还挥着柳树条:“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咳哟……”爬着爬着,歌声没了,因为气都接不上,一停下来,就听得心怦怦地跳。我们在山道旁歇着,往前望去,半山都没到。居然还有人扛着自行车翻越,实在叫人佩服。爬山需要体力,也要有点窍门。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之类的,可它不能提高实在的帮助。忘了是谁的传授,爬山的呼吸不能光靠鼻,还要嘴帮忙。但张嘴后,要舌尖抵着上颚:既增大了呼吸量,又不会让体外空气直接奔喉咙而引起咳嗽不适。这招果然有效。后来,我又如法炮制在长跑中,同样管用。那时在杭州爬山是快乐的,但也存有小小的遗憾。一是在茅家埠学农时,在山上的茶园劳动,那里能望见远处的钱塘江。遗憾的是山名已不记得了。二是学农满觉陇,四周被山包围,有不少人迹较少的山,还有个千人洞。老师再三关照不要去,但诱惑挡不住,班里还是有同学悄悄去了。我那时却因病离开,未能探险。后来,同学带回洞里的一块山石给我。我爱爬山,我爱山。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袁念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