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博物馆前世今生(从博物馆看北京的古韵新风)
【视听观察】作者: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北京博物馆前世今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北京博物馆前世今生
【视听观察】
作者: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在传承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方面,电视媒体作出了有益探索,推出了一系列聚焦文化遗产内容的精品节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北京卫视推出的文化节目《博物馆之城》就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部作品。创作者从博物馆与城市的角度切入,聚焦北京这座拥有204座博物馆、18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城市,将它称为“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一座博物馆之城”,向观众展现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既有独特的京味儿,又有开阔生动的当下性,对用电视语言讲好博物馆的故事具有启示意义。
《博物馆之城》采用职业体验的方式,邀请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组成“博物馆探秘团”,深入体验博物馆基层工作,展现文博人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国宝文物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以及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单霁翔在节目中化身为骑着自行车带大家转悠的“老单”,一个谦虚、幽默、有情怀的专业人士形象跃然荧屏。李杰和冯琳两个博物馆新人,从博物馆的外围工种入手,以新鲜视角观察文博人的工作,提出的很多观点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共鸣。三个探秘团团员年龄、专业素养各不相同,可以从不同的基层工作入手,扮演和体验修复师、工程师、标本管理员、陈列设计师、保安等不同的工种、角色。这些基层工作分别对应了博物馆具备的征集、保管、研究、展陈、教育等功能。他们实地体验这些工种角色的职责,与博物馆从业者进行对话、互动,从而带领观众了解博物馆的日常。经由节目的讲述,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走进社会大众视野,激发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和文化遗产方面旺盛的文化需求,不失为一种文明传承展示的有效方式。
《博物馆之城》在选取展陈内容上也别出心裁。在众多博物馆中,主创团队择取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的“案例”,比如北京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等,涵盖了历史类、自然类、人物类、古建类等多种博物馆类型,既体现丰富性、趣味性,又体现专业性、知识性以及不断发展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可谓对北京博物馆近年来事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
节目还注重体现博物馆建设的人文理念。今天的博物馆已从传统的“珍宝馆”单一定位中跳脱出来,成为一所注重历史积淀和当下性结合的社会大学。节目体现了这种变化,在从常识性和时代性角度出发展示博物馆具体收藏的同时,也阐释了博物馆的陈列理念、运营模式,关注馆和物、馆和人、人和物的关系。其中,创作者对人的关注,成为节目的一大特色。镜头里活跃在博物馆各个角落的人物,展现出文博界的生动气象,也展现出当代中国普通人的职业素养。
《博物馆之城》受到各界好评,让大众看到了电视媒体对文博知识创新解读和精彩呈现方面的优势。相信随着该节目的成功,将有越来越多优质文博类节目涌现出来,让沉睡的历史和静止的知识活跃起来,让博物馆和博物馆背后的故事走到前台,为大众所知晓、认同和喜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润物无声地浸润着人心。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