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六篇第九章讲解(论语易读816)

【原文】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

孔子说:“狂放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无能而不信实,这种人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啦。”

【注释】

(1)《朱注》:“侗,音通,无知貌。愿,谨厚也。悾,音空。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2)许谦《读四书丛说》:“狂谓心志高远,而事为不精详;侗谓无知,以理言;悾悾谓无能,以事言。常人之情,有狂、侗、悾悾之病,必有直、原、信之德。人志高远,而不计较小节,则为事必质直而不迂曲;无知者则不敢妄为,故愿;无能者则不敢轻出语,故信。若有是病,而无是德,虽圣人亦不敢教也。”

(3)《大义》:“狂、侗、悾悾,气质之性也。不直、不愿、不信,习也。气质有偏,而能矫之以学,犹可救也。若为恶习所染,浮伪巧滑,则终身不能入德,虽圣人无如之何矣,可畏哉!”

【解读】

一般人有什么样的气质之偏,则有相应的品德以救其弊,但孔子讲的这几类人,却“有是病,而无是德”(许谦语),故连他老人家都不禁叹之,即表示莫名其妙而不敢教也。当然,按照朱子的说法,孔子这种“绝之”之叹,或有对人性之堕落的深刻批评意味,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诲,此即后来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也。有此病者,如能听闻圣人此种言辞而能痛下决心而改之,则此教诲即起作用矣。

《周易》古经,有占辞曰“凶”者达56条(其中单言“凶”者31条,言“贞凶”者11条,言“征凶”者10条,言“有凶”者3条,言“终凶”者1条),窃以为,此皆“不屑之教诲”也。《说文》:“凶,恶也,像地穿交陷其中也。”《广雅·释诂》:“凶,恶也。”盖事有恶果为凶,故凶训恶。恶果者,祸殃也;故凶者,祸殃也。比如益卦上九云“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随卦九四云“随有获,贞凶”,大壮卦初九云“壮于趾,征凶”,夬卦九三“壮于頄,有凶”等等。这些占辞,讲的都是当处于某卦中某爻位时如果采取某种行动,则可能致凶之状况。但此时虽然凶之征兆已经显现,君子见此,如能反之而行,是否也可以避免其之发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黄宗炎曾分析凶字“从乂(古五字),从凵(像土陷形,未成字)。五者,十之半也;凵者,陷土于土凷(古磈字)之中,动中有窒碍也”;并发挥说:“此圣人许人以迁善改过之门也……君子虽处困穷忧患,其半属于天,其半属于我;在天者不能违其数,在我者犹可救以理也……天道人事固未尝有全凶者,君子察乎内外动静,庶不罹于凶咎矣。”(《周易寻门余论》)《周易》之言悔、吝、厉者,亦当如此理解,方为大道。圣人作《易》之苦心如此,正可与夫子“吾不知之矣”之叹同观,读者察之。#阅读海淀#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论语第十六篇第九章讲解(论语易读816)(1)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