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读书推荐书单(春风悦读榜8月推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全媒体文娱中心
从7月开始我们新推出编辑部书单,分享我们在看的新书,反映文娱中心所有采编人员的个人阅读视野。
我们希望通过这张书单,与大家一起分享、关注每个月出版的优质华语新书,在阅读中有所得,并给春风悦读榜的年度海选提供一个参考。
一起来看看以下几本新书。
【虚构类】
《燕食记》葛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8
《燕食记》是葛亮的重磅长篇力作。
中国人“民以食为天”乃日常生活之俗理,《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
“《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从陆文夫的《美食家》到葛亮的《燕食记》,中国人吃着吃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吃里头了。
葛亮以洋洋40万字巨著,以饮食知著历史,在日常烟火中予以大时代的更迭,透过饮食这个主题写出中国人的内在追求。
《河湾》 张炜 著,花城出版社,2022.6
一个很多年前就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他面对当下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社会生活要如何发声?
张炜给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在理想与思辨中不断行进、拐弯,不断迷失又不断找出方向的长篇新作《河湾》。
当下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还有“异人”吗,还有“高士”吗?还有真正的理想主义吗?在“河湾”,一切都有了答案。“河湾”不仅是自然生态、人文地貌意义上的河湾,更是人心的“河湾”。
“河流会通过改变方向来继续前行,那么人也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至于张炜所建构的河湾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医·破晓篇》马伯庸著,博集天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9
早在今年年初,就听说马伯庸在某地写新小说,是与《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之前作品的有所不同的。
直到出版后,我才知道新作品的背景是近现代的卫生医疗史。上次读他写的民国故事,还是《古董局中局》。
新书发布之前,马亲王就在个人社交账号透露了新作品的写作缘起,2017年他参观了上海华山医院。华山医院的前身是中国红十字会总院,建于1907年。医院的历史吸引了他,随后花了不少功夫搜集医疗史的背景。2019年底刚开始动笔,疫情来了。
小说的写作就在疫情之下完成,也有一点戏剧性。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三个年轻人,在一九一〇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起初·纪年》王朔著,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22.6
15年后,王朔新出了一部小说。
虽说以历史为骨架,但《纪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本书的编辑在一则长文中给出自己的观点:王朔也以历史为参考、吃透了不少古书,书中枝蔓庞杂,天文、地理、气象、医学、物理学、数学,包罗万象。
从中国传统小说演变来看,它所接续的是《三国》《西游》一路,取一点历史的因由,讲的则是全新的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这脉络中的一环。书中的汉武帝,从北征匈奴时的踌躇满志,到独居甘泉宫的垂垂老矣;从试图混一四海的万丈豪情,到酿成巫蛊之祸后的满怀悔恨。凡有所得,皆如流沙逝于掌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初》也是王朔对自己数十年创作历程和人生的总结和交待,是一部关于人自身的史诗。
新作《起初·纪年》出炉 | 王朔,归来还是一直都在? (thehour.cn)
《必见辽阔之地》孙一圣 著,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22.6
MP3、游戏厅、周杰伦、庄稼地、小县城,两个少年、一个女孩与一桩罪案……错位元素撞出独特火花,照亮三个少年的千禧年惊心冒险。
对千禧年的书写,你可能见过写戴城的路内;但如果你是80后90后,你可能更能从85后作家孙一圣那里获得更多同感。
“青春、校园、悬疑、荷尔蒙、小镇,常见的元素被孙一圣做了陌生化的奇特改装,就像把一辆金杯面包车改成赛博朋克,校园文学被PS成志怪故事,青春血色披上了神话外衣。”南京大学教授但汉松说。
孙一圣来自山东菏泽曹县,这个以“网红”的方式在网络上红起来的山东小城,在这位年轻作家的笔下呈现另一种面目,也许曹县也将变成一个文学故乡。
作家余华、阿乙等作家为这本书作了推荐。余华说,孙一圣将“突兀”演绎成了风格。
【非虚构类】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贾行家 著,得到/新星出版社,2022.7
多年前因一部非虚构作品《尘土》而记住了东北作家贾行家,后来又读他的《潦草》,有人为贾行家笔下文字的“硬度”与“密度”惊叹,也有人为贾行家不动声色地叙述东北的忧伤而惊叹,就一直期待这位东北生活的体验者、观察者和思考者有更多的作品出来。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让我们看到了贾行家更宽广的写作区域,这本书是他的“日更专栏”的结集,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写的“关于历史、生活、当下和我”的九场对话,无论域界是什么,社会思想、野史八卦、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他乡异乡、生死自由,继续着贾行家一贯的“平静、平凡而自重”的态度。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季进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2.7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兼任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是他对海外的文学大学者的访谈录,包括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所谓“另一种声音”,即海外的中国学研究。
乐黛云为本书作序,她着重提到了书中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人,连结成了一个在美国研究、品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难以超越的轴心。
本书早在2011年就出版了,近期推出增订本。很多地方看似学术性的闲聊,但其中渗透的大家眼光,对读者不无帮助。
《它们的性》王大可 著,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22.7
本书作者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系Edward Grey鸟类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中科院深圳研究所。
聊聊动物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性和爱,关于鸟类、哺乳类等生活的身体。了解自然科学的同时,作者也期待与大家分享一些哲学话题,关于繁衍、关于权力、关于秩序等等。
书中文字幽默,不建议在睡前阅读。
《向心城市》,陆铭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7.30
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曾获得浙江新华·钱江晚报春风悦读榜“白银图书奖”,本书是他城市研究的姊妹篇。
书的副标题是《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书中讲述方式通俗近人,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劳动者的星辰》,范雨素、郭福来等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8
本书副标题是《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
北京皮村,一度广受关注,以范雨素的名字全民皆知为顶峰。近年来,大众对皮村的关注似乎少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一直在唱、在写、在生活着。
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也是文学写作者。
皮村文学小组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作家李敬泽说:
“皮村文学小组的写作犹如劳动本身,在千锤百炼之后浓缩了生活的经验和巨大的能量,既有人生的大悲大喜,也有历经命运考验后的平静和醇熟。”
封面上印着范雨素一句话:“写作就是为了大声说:我存在!”
【翻译类】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日]吉见俊哉著,王京、史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8
2015年,日本社会传出消息,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将资源用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一时间引躁动。虽然后来相关大臣出来说是虚惊一场,但是这件事仍然让文科感受到被边缘化的恐慌。
2016年,东京大学前副校长、社会学家吉见俊哉回应“文科无用”,写下了这本书。吉见教授是真正关心的是大学教育和日本年轻人的未来的人。
文科无用论不只发生在日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吉见说,“‘理科有用,文科虽然无用但有价值’这样的讨论方式”是“大错特错”的。应该说,“理科的知识生产多为短期见效,而文科的知识生产多能长期有用。”
两位译者,王京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日本文化,译作有《食物与心脏》《都市与农村》《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等。
史歌是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思想史,译有《海上之路》《关于婚姻》等。
古尔纳作品(第一辑)[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著,刘国枝、宋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8
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出生于东非沿岸小岛、移民英国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中国鲜为人知。
古尔纳作品中译本第一辑有5部作品:《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其动人之处,与他的切身经历及对故土的复杂情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反复回溯故土,如拼图一般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给予的评价那样——
“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
如果第一次阅读古尔纳的作品,可以从《天堂》和《来世》这两本开始。因为,其中这两本中某些主题和想法上,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古尔纳自己给出的阅读方法。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