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板知识科普(岩板简史)
文/喻月明
前 言
今岩板为何之前一直在中国不温不火?中国岩板生产线为何可以瞬间赶超全球?岩板创造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未来岩板将要何去何从?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梳理一遍岩板简史。
此文中很多内容看似与岩板无关,但其实这些看似无关的事件就像是分布在不同时空隧道中的蝴蝶,轻轻的扇动了一下翅膀,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酵之后,最终形成了这股席卷全球陶瓷行业的岩板飓风……
壹
1970年,25岁的意大利小伙 Franco Stefani 创立了西斯特姆集团。
其实在创立西斯特姆之前,Franco Stefani 很早就开始了陶瓷行业的职业生涯,他在马拉奇陶瓷公司(Ceramica Marazzi)试验了第一个应用于自动化的电子系统。21岁时,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COEMSS(Costruzioni eletromeccaniche Stefani Sassuolo)。也正是利用这次创业赚到的第一桶金,他在1970年3月决定买下菲奥拉诺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就是西斯特姆的前身。而这个时候,大洋的另一端,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陶瓷厂刚刚开始生产釉面砖一年时间。
1971年,西斯特姆开始真正投入运营。第一年,该公司研发的Rotocolor陶瓷装饰机彻底改变了传统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这极大增强了Franco Stefani对自己设计及研发能力的信心。可以说,Rotocolor的成功为后续西斯特姆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为西斯特姆率先发明大板生产系统埋下了一颗种子。
贰
1978年11月,广东佛陶集团根据中国香港地区商人提供的一种名为“意大利砖”的彩釉砖样板,成功试制了我国大陆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彩釉砖。这种新兴建筑饰面材料可与“意大利砖”相媲美。首批40万块产品出口中国香港地区,在市场上开始走俏。彼时,这批彩釉砖采用的是15吨小压机手工操作冲压成型,用匣钵装着放迸隧道窑烧成的落后生产方式。
1981年9月,原佛陶集团书记周棣华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赴意大利、西班牙考察。一个月跑完两个国家掌握了大量技术资料。他们白天参观,晚上在旅馆凭记忆将工艺路线、草图绘制记录下来。他们把带去的原料在意大利一家公司进行了半天工业性试验生产,实验所出的产品质量超过国内标准,这使周棣华一行兴奋不已。
1984年10月,我国首条从国外引进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一次点火试产成功。
周棣华的团队为我国建陶史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后来者绘制了前行的地图。如果说在那之前中国建陶产业还是黑灯瞎火的时代,那么首条国外引进彩釉砖生产线的点火试产成功无疑是给那个时代点燃了路灯。尤其对于佛山来说,这次从0到1的突破为后来产区的繁荣培育了优渥的土壤。这也是为何后来中国的岩板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却可以用短短一年时间赶超全球的因。
也正是那个时候,远在东洋的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提出了关于陶瓷薄板的概念,他们的设计理念要求瓷砖厚度达到3~6mm,不过,在日本提出这个概念后,多年以来一直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落实到实质性的生产和应用中。
叁
在不久之后,一件事情再度为佛山这片土壤洒下了优质的“肥料”,佛山产区建陶事业发展的车轮开始加速运转……
1992年11月,重油半隔焰辊道窑项目在比利时获第41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的银奖。佛山市陶瓷研究所瞄准这一项目,于1985年提出采用国产设备、国产原料和独特的工艺技术,生产精细陶瓷辊棒。
广东省科委获悉后,立即给予大力支持;在当时科研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毅然拨给该所24万元风险投资,并将它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所一开始就抛弃了国外至今仍沿用的挤压成型工艺路线,大胆采用冷等静压工艺路线,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并于同年12月通过了省科研成果鉴定,接着组织小批量生产,并申请国家专利。
从进口引进到自主研发,前后不过三年时间。虽然引进进口彩釉线与自主研发重油半隔焰辊道窑所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却为今后建陶产业的发展留下范本。这个范本从两头出发,一是积极向国外汲取先进的技术经验,通过初期的模仿找到更适合本土化的生存模式加以改良创造;二是政府的扶持给予了企业极大的信心,开始放心大胆自主创新,为后续的国产装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以后,我国建陶产业便不断重复着从模仿到超越的剧本,这也是为何岩板在欧洲沉淀了近20年,却仍被国产岩板迅速赶上的因。
肆
1990年,全国乡以上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发展至745家。佛山、温州、唐山、淄博、泉州和漳州等地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相继建立陶瓷集团公司,1993年建筑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产量首次双双名列世界第一。到1997年,建筑陶瓷砖产量达18.42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达5409万件,中国成为世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
这个时候是中国建陶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大家的重心还是放在扩产能的阶段,那个时候的产品是不愁销路的。产品的工艺、规格等属性均不是要考虑的第一要务,更不用说绿色经济的概念。
而大板(岩板)的诞生,初衷并不是要改善人居生活方式,也不是想要“跨界打劫”,而是来自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
伍
2000年,西斯特姆大板生产系统概念诞生,当时创造大板生产系统的初衷是瓷砖减轻减重,绿色经济的概念。这个时候,西斯特姆创始人Franco Stefani已经从当初的小伙变成了临近花甲之年的行业先驱,但是年龄的增长并未减轻其创新的热情。2001年,Franco Stefani一如既往的热情投身于一个名为“Lamina”的新项目,他并未想过会因此而创造一件改变行业走向的产品。
2002年,Lamina系统样机在里米尼展会展出,但是当初并未引起行业的注意。那个年代,产品核心的竞争力还在花色和工艺,对于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大家还表示不解。生产这种大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首先服务无法配套实施,其次各方面成本要远高于普通种类的瓷砖产品。Lamina系统样机一时间成为了鸡肋般的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Franco Stefani坚信,大规格、大尺寸一定是未来核心发展趋势。这一年,距离苹果那句经典广告词“Biger than Biger”诞生还有12个年头。
2004年,Lamina开始把系统样机落地并兴建了第一座岩板生产工厂;同年,意大利Panaria集团旗下的Cotto d’Este和Lea公司,分别开发了Kerlite和Slimtech系列产品薄板产品,这两个系列的产品规格均为1000mm×3000mm×3mm。但据相关文献显示,第一家制造薄板的企业来自于西班牙,但具体是西班牙哪一家企业并无资料可考。正是这一年,新明珠1200mm×1800mm大规格瓷砖问世,这也是新明珠后来成为国内最早涉足岩板领域企业的原因。
陆
在那个年代,岩板在英文里面的叫法还是“Slab”(板材),而真正出现“Sintered Stone”(烧结的石头)的叫法还要在5年后TheSize Surface(德赛斯的西班牙母公司)问世。
2005年,蒙娜丽莎开始与科达机电合作研发陶瓷薄板。两年后,蒙娜丽莎与科达机电、咸阳陶瓷设计研究院合作,建成国内第一条干压超大规格陶瓷薄板生产线,生产出中国首块900mm×1800mm×5.5mm的薄板产品。
对于岩板行业来说,2009年是处于分水岭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西班牙一家专注于新型板材的公司“TheSize Surfaces”成立了。这家公司的前身在天然石材行业浸淫了40余年,有着浑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渠道基础,早些年这家公司是Lamina的客户。
正是瞄准了岩板市场未来的商机,这家石材企业才开始成立“TheSize Surface”公司专注研发生产岩板产品。2010年“TheSize Surface”推出了它的第一个品牌Neolith,并率先在行业把他们生产的板材命名为“Sintered Stone”(烧结的石头)。国内对Neolith这个品牌名称可能还不太熟悉,但是说到这个品牌的国内名称Techsize(德赛斯),行业内怕是无人不晓。
Neolith在国外推行了“Sintered Stone”的名称概念,而Techsize(德赛斯)也做出了同等的贡献,他们把这款新型板材的中文名翻译为“岩板”,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当然,德赛斯进入中国已经是2012年之后的事了。
柒
2012年的博洛尼亚展似乎成为了“大板展”,这次展会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有多家陶企推出规格为1500mm×3000mm×3mm的大规格、超薄陶瓷薄板;2013年,这股“大板风”仍在博洛尼亚展延续,并有企业开始推出1800mm×4000mm×3.5mm的超大规格薄板产品。
但是博洛尼亚这股“大板风”却并没未影响到中国市场。彼时生产陶瓷薄板的设备要求非常高,对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要求也高,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要比传统的瓷砖高出很多。在市场的终端上,薄板仍然被称为概念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位眼光超前的企业家看准了这块市场的商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企业家不是来自于陶瓷行业,而是来自卫浴行业——他就是当时南安卫浴四大家族之一的申鹭达董事长洪光明。洪光明当时表示,“计划投建陶瓷薄板生产线,就是看好这块市场,更希望利用量产的优势,让国内外薄板较高的价格趋于合理化,更能贴进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2012年,申鹭达集团计划投资10亿元,建12条陶瓷薄板生产线,并计划于2013年春节后点火正式投入生产。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申鹭达资金链出现问题,这笔投资最终胎死腹中。洪光明在意大利斥资近1亿元购买的整套薄板进口设备也因资金问题被海关扣留。后来,这批设备在蒙尘多年后,被湖北洪湖美好薄板以2000万价格收购。
▲2012年6月15日刊于《陶瓷资讯》第262期A1版
如果当时申鹭达的薄板投产计划如期进行,如今国内岩板市场的进程会如何还真的不可预测。但可惜的是,历史从来没有NG的机会。
虽然申鹭达的投产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但在我国西南四川峨眉山却杀出了一匹黑马——四川峨眉山金陶。这家公司在2012年开始投入研发试产薄板,并于2013年把第一片600×1200mm薄板卖到佛山。这家公司的出现,在后来打破了行业对产区认知的边界,创造了一个足以铭记岩板史册的奇迹。
此外,家电行业其实也早早盯准了岩板市场。据顺辉岩板执行董事梁荣群回忆,2013年意大利华侨好友潘总(在意大利本地经营家居生意)的带领下,他与海尔白电创新中心罗彦平等一行参观了米兰家具展,并且选定Laminam 3mm岩板用于海尔电冰箱。
回国后,这批选购的Laminam 3mm岩板被用于海尔电冰箱实验室测试,但遗憾的是,产品最终没有上市。
捌
2016年,蒙娜丽莎在国内首创1200mm×2400mm规格陶瓷板,并提出大岩板方向;同年,诺贝尔引进意大利44000吨压机。但这个时候,大家的关注点都仍在规格之上,还并未有人想过用这样一款产品来做跨界。或者说,当时本就还没有“跨界”这个概念。
把岩板跨界属性带入大众视野的还是米兰家具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岩板成品家具在米兰家具展上展出,其跨界应用的属性再也瞒不住猎人的鼻子。金牌企业董事长罗志勇在米兰家具展上发现商机之后便迅速在国内投入进口岩板整线,并于2017年创立德利丰家居品牌。
同年,德利丰家居品牌发布会以“大无界 定制 ”主题携1600mm×3200mm岩板产品在广州“小蛮腰”亮相。不得不说,金牌企业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极具远见的,包括这个发布会主题就应用了“无界”而非“跨界”的概念。
除金牌企业外,诺贝尔、新明珠的进口岩板整线也开始正常运作,尤其是诺贝尔在这一年还推出了1600mm×4800mm大板瓷抛砖。此外,德赛斯、拉米娜、道格拉斯等进口品牌早已在国内市场加速扩张他们岩板领域的版图。
也正是这一年,河北晶维石材的少东家薛健同样在米兰家具展上发现了岩板蕴藏的巨大商机。不巧的是,正当他回国准备筹备办厂时,公司的石材生意被美国市场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所牵制,耽搁了岩板投入的进程。但尽管如此,领标科技(由薛健后来创立的岩板品牌)仍旧是国内北方第一条进口岩板生产线的打造者。当然,这是后话了。
玖
发现岩板市场商机的不仅只有陶瓷、卫浴、家电企业,从99年开始就耕耘于厨卫行业的刘伟发现了岩板配套加工市场的广阔前景。
2016年,刘伟在广东台山成立了爱加工联盟,他其中一名合伙人就是谭建华。爱加工联盟成立后不到一年便推出了专门针对岩板加工产业配套的“石功夫”,并于2018年的建博会与蒙娜丽莎共同推出了“蒙娜丽莎&石功夫”岩板。这次跨界事件在行业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岩板加工也因此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少石材、玻璃加工厂开始转型做岩板加工,一批做石材加工机械设备的厂商也开始钻研岩板加工配套设备。
2018年,建博会火的不止石功夫和蒙娜丽莎,德利丰等陶瓷品牌的亮相也使得岩板的跨界属性被业内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时候,新明珠还率先开发出了石墨烯发热岩板。
2018年10月,金牌企业新总部大楼开业,这也是国内首家以全岩应用空间展示的陶瓷企业总部大厦。就在总部大厦开业的同时,德利丰亮相广州设计周。
但即便如此,国内的岩板行业仍旧不温不火,只有这少数的几家企业在这个领域投入创新,大多数人还处于观望的状态。毕竟这个新物种在彼时还不被大众所了解,其配套的服务也并不完善。就连仓储、物流、上楼等基本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个时候,大家似乎还并不太看好岩板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然而,大洋彼岸的印度却在高速发展着岩板产业。据后来新景泰总经理彭基昌回忆说:“那个时候去印度岩板企业考察,我也很纳闷,为什么这个东西在国内就是火不起来?”
那个时候的彭基昌或许不会想到,这个火不起来的岩板,就在未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会发展成一股席卷全国建材行业的风暴。
拾
2019年,全球大板、岩板生产线达到近100条。分布在意大利、中国、西班牙和印度的大板/岩板生产线分别为30余条、21条、13条和17条。另外,土耳其有4条大板生产线,波兰、印度尼西亚各有3条大板生产线;德国、俄罗斯、泰国、美国和埃及也有几家工厂在运营,南美洲2家(巴西和阿根廷各1家)。
同年,恒力泰推出36000吨压机,与蒙娜丽莎合作推出1600mm×3600mm超大规格岩板,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也正是这一年,洪湖美好薄板面世,国内薄板产区的版图再度扩张。
技术的推陈出新、业内各大建材展会上岩板应用的展出以及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不断刺激着投资者们的神经,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开始加入生产岩板的大军:
2020年5月底,国内建成36条岩板生产线。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节点,一直在行业内低调行事的新锦成集团,高调宣布其旗下的新岩素家居将在初期投入8亿元,打造6条岩板生产线以及1万平方米的岩板加工中心和岩板复合加工中心。
这个消息震撼了整个行业,一来这是岩板在国内盛行后第一笔一次性建6条生产线的大手笔投资;二来,这也是国内首家在建生产线之时就全盘布局集专业化和集群化的岩板制造、加工、仓储、物流的完整供应链企业。
这样的布局无疑是相当超前的,笔者注意到,时至今日,似乎这样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仍旧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新岩素家居后来的投资远超过了当初的规划,建成的岩板生产线达9条之多。
2020年7月,国内建成45条岩板生产线;
2020年9月,国内建成65条岩板生产线,而曾经担心的不配套问题也开始逐一解决:运输、配送、安装、加工等第三方岩板配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中,国内登记注册的岩板加工企业总数就高达162家;
2020年末,国内岩板生产线增至108条(也有数据统计是120条)……
但是,随着国内岩板生产线的激增,岩板的热度似乎在不断地减少。2021年,岩板开始回到原有的轨道,不像是2018年之前那般的冷清,却也不似2020年那样的火爆。
岩板产业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它的未来不好预测,但是历史车轮所轧出来的印记却清晰可见。尽管它注定生而不凡,但却从未有人预料到它的跨界属性给建陶行业,甚至整个泛家居行业都带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变革。
岩板带来的这场变革还在持续发酵。在未来,陶瓷行业以产定销的模式会不会因岩板而转变为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模式?陶瓷行业是否会因为岩板的介入而从生产型行业演变为服务型行业?泛家居行业会不会因岩板而真正做到无界?岩板会不会把陶瓷行业带入到“高新尖”领域?未来大型资本进入岩板行业后又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谁知道呢?就像开发岩板的初衷是为了节能减排、绿色经济,这些猜想只能等到一切变成历史之时,再留与后世评说。
后 记
今年春节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在此期间主持了六场【陶业观察局】论坛,其中岩板论坛三场,各方反响不错。后受企业启发,写下《2020,岩板产业的春夏秋冬》一文,对2020年岩板产业始末做了系统梳理。此文发布后,引发诸多回应,遂激发梳理岩板简史的热情。于是又在春节期间开始搜集关于《岩板简史》的资料并开始撰写,期间因工作以及史料搜集的原因写写停停,最终在4月14日完稿。
此文内容由于涉及层面广,时间跨度长,或许会有些许纰漏,读者朋友可在文末留言指正。在此由衷感谢喻镇荣、张润生、梁荣群等行业前辈提供的史料,以及卢祖任绘制的插画。
参考资料:
《Franco Stefani named Knight of Labour》
《About System》
《About TheSize Surface》
《岩板来了,一张图看懂岩板发展史》
《中国砖王叶德林》
《意大利瓷砖发展史》
《中国建筑陶瓷百年发展史九部曲》
《卫浴劲旅申鹭达大举进军陶瓷薄板领域》
《西斯特姆陈东:岩板值得整个行业“重做一遍”,但发展“急不来”》
《薄板市场万事俱备,却因生产艰难无人承担? 》
《聚焦国外四大陶瓷薄板企业》
《新明珠岩板 • 出世臻不凡 | 新明珠大板事业部蓄势而生》
《德利丰家居携3.2米大岩板新品亮相,品牌定位“空间定制大师”》
《大无止境,金牌企业全国罕见超大岩板耀世呈现》
《走进中国岩板第一操盘手:伟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