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44篇(论语学习笔记28)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磉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

论语笔记44篇(论语学习笔记28)(1)

接着讲关于隐士的故事,或者讲隐士对孔子的挑战,这是一篇很有名的叫荷蓧杖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就是子路不是跟着孔子去周游列国吗?结果后就是掉队了,遇到一个过去的杖人,指的就是老人。荷是担着,用他的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那么子路赶紧打听,说老人家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啊?结果老人家有对孔子的不满,说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谁是老师?接着他就把木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子路一看,这也不是善茬,就拱手站在一边了。

论语笔记44篇(论语学习笔记28)(2)

结果到了第二天,这个当天晚上止子入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天晚上啊,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熟米饭给子路吃,让两个孩子也出来见了子路。尽管呢他不支持不同意,但是他还是厚待了子路,第二天子路就追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孔子。孔子马上判断说这是一个隐士,让子路回去再去看老人,结果自路到了那里,老人就走开了啊。那么我们看杀鸡具黍,把鸡把那个黄米饭都做出来给子路。

所以呢,我们听过孟浩然的一句诗,也叫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个鸡黍带来的就是隐士隐者的意思。看最后一段,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笔记44篇(论语学习笔记28)(3)

子路这段话说的相当的文绉绉,说不出来做官就是不义的。您看您让孩子出来见我,就证明你懂得这个长幼的秩序,长幼的规矩。既然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那君臣之间的名分为什么就废弃了呢?您想洁身自好,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那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推行义呀。就是我们做的我们是高层次的追求,并不是因为做官工资领的高有权利。那至于我们的道不能行得通,这事我们早就知道了。

论语笔记44篇(论语学习笔记28)(4)

其实我们在这儿呢真的可以看到孔子的伟大的救世的精神。那这种精神让孔子有别于一般的哲学家,他所处的时代真的是混乱而野蛮的。而孔子坚持绝不放弃,看看他干哪些事儿吧,思学召集天下的英才,聚集社会的精英,构建人这种社会理想,这个人本身就是人道的精神。那么他受到了小政客的排挤,昏君的冷遇,还有这些隐士们的嘲讽。我们可以数一数隐士的名字了。接與,长沮,桀溺,荷蓧杖人都是隐士。那么他们对这个社会冷了心,他们就叫这个避世之士,认为孔子就是病人,那么高傲的认为自己要比孔子要高明,德行也比孔子高尚。其实孔子也是对社会绝望的,但是呢他不弃天下于不顾,这是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是自知必败,绝不回头的伟大人格,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

忘忧感悟:自认为高明的人,在他得意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病人了,心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