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最有名的五言诗(包拯写在墙上的一首五律)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乱糟糟的局面,并且广开言路、大兴科举,一时间北宋人才济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大臣。范仲淹、韩琦、狄青、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很多人都读过他们的诗文,所以对其名也不陌生。
还有一位名臣,虽然大家没学过他的诗文,但对他的名字丝毫不陌生,可谓家喻户晓。可提起北宋名臣时,往往又容易忽视他,因为其人笼罩着太多传奇色彩,仿佛神话、武侠小说虚构的人物一般,他的名字叫做包拯。
传说中的包拯,面如黑炭,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能够“日断阳间夜断阴”,他额头一个“月形”标志,就是阴阳两界的“通行证”。据说他还有皇帝御赐的三把铡刀,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法律,包拯都会秉公执法。
虽然这些传说大多是戏曲小说家穿凿附会之言,但艺术都是扎根在真实生活上的。如果包拯不是真正的铁面无私、为民请命,后世也不会衍生那么多包拯公正廉明的戏曲和小说。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的进士。先被认为大理评事,后出任建昌知县。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拯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不久后,他被提拔为知州,但为了不离开父母,他选择辞去官职。
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加上乡亲父老苦苦劝诫,包拯才入京候官。
庆历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端州的砚台非常有名,是当时的贡品。当地很多官员,都压榨砚工砚商,索取进贡数量数十倍的砚台,中饱私囊。
包拯看不惯这种行为,于是严格规定进贡的数额,自己从来不拿一块端砚。为明志,包拯在端州府邸的墙壁上,写下一首五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诗以言志。包拯这首诗,可谓将诗的这一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首句便振聋发聩,道出了为官的道理:清廉无私心,正直有原则。
接下来,包拯以“秀干”、“精钢”进行自我勉励。挺拔的树干,终究有成为栋梁之才的那天,百练精钢,是宁折不弯的。
颈联是讽刺那天贪官污吏的。粮仓丰足,那些老鼠麻雀就欢喜了,因为它们可以偷食。而草木凋尽,兔子狐狸就发愁了,因为它们无处藏身。
最后一句,掷地有声:历史留下了那么多深刻的教训,有人千古流芳,有人遗臭万年,我们应该引以为鉴,而不是做那令后世鄙薄,令先人蒙羞的事情。
这首诗极具宋诗的特色,肌理分明,没有唐诗那般“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刚健有力,有一股充斥乾坤的浩然之气。更重要的,这不是空喊口号的艺术作品,而是包拯用一生去履行的诺言,以及坚守的初心。
包拯是进士出身,想来诗文写得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过,他流传后世的,仅此一首诗。也正因为如此,欧阳修评价他:
“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可是,包拯虽无多少诗文传世,却有十五卷奏议留存,这其中,没有吟风弄月的闲情,没有游山涉水的雅致,有的,只是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
而后世,也无需通过脍炙人口的诗词才能记住他,因为他的刚正不阿,他为当时百姓做的事情,早已让他在青史不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