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

编者语

为何要仰望星空?当漫天的星斗,如同一张画卷,展开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又会想到什么?

也许,人们需要通过“它”,来确定我们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吧。

通过“它”,我们确定了我们的“时间”,日,月,年……通过“它”,我们确定了节气,以指导农事;通过“它”,我们确定了“秩序”,希望能找某种“规律”,来掌握未来的命运……

罗素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 老祖宗就这样,把我们的生活和天上的星星,编织在了一起,仿佛这宇宙之中的所有,都按照某种先定的规律,一同跳动着,又各自演绎着华彩万象。

就像一个“迷”,始终是个“迷”。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地前行,又不断地寻找着方向。亦如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的秩序和规则中,找寻着自己生活的意义。偶尔回头,一跃千年,才发现那些隐藏在熟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的生活。

特别感谢@路广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

仰望星空

如果让你仰望星空,或者说让你拿着相机拍摄星空,你怎样定位呢?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2)

这是夜晚相机拍摄的星空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3)

这是梵高笔下的星空其实如果我们把相机固定,对着星空,隔一段时间拍一张,然后把每一张照片都重叠起来,会得到下面的图片。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4)

我们的星空是旋转的,在北方的天空中有一个圆心,所有的星星都在围绕着这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就叫做“北极点”,处在北极点的星,就叫做“北极星”。这是我们古人仰望星空的第一个基准点。北极星又叫帝星、紫微星。这个星的是我们仰望天空的一个原点。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5)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其实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北极星是不容易发现的。那容易发现的就是那个北斗星。北斗星就像一个勺子一样,有勺柄。第一个星叫天枢星,之后是天璇、天玑、天权,然后是玉衡、开阳、瑶光。从天璇到天枢的距离,向外延伸五倍,就是北极星。

北极星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星,而是北极点位置上的星。星空旋转,作为圆心的北极点不变,但是北极星是变化的。我不知道这么说,大家能不能理解哈。为什么我们在北方的天空上会找到这几个点呢?因为地球是自转的,南极北极有个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时候,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的星星是恒星,相对我们来说是不动的。但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变化,就是一个螺旋形的,旋转点。就像小孩儿吃的螺旋的棒棒糖。它正螺旋向前,有点儿像DNA那个双螺旋的一个点。这个点若干年之后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6)

北极星过去的叫法叫帝星,或者叫紫微星,或许还有个神,就是紫微星君。我们的祖先仰望天空,所看到的最遥远的,永远恒定着不动的那个星,似乎就跟我们有了某种联系。

星宿的宿字,我建议还是读(su),中国人读音的话会有一个变音,会尊崇一个平仄关系。比如,说一个人是很有名的大儒,称为“宿(su)儒”,不能读成宿(xiu)儒。住了一晚上,住了一宿(xiu),就比较合适。所以在星宿(su)的这个读法上,你读星宿(xiu),可能就有点绕口了。

找到这个北极点以后,北斗星、北极点,然后由此展开,就把天空分为四个区域,按东西南北按照大地的方向分了四个区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总共28星宿。如果加上中间的星空区域,就变成五个区域了。通过这样的分位,就把整个天空换成坐标系。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加上中间的这个区域,就变成我们面对天空的一个坐标点。我们把它标注以后呢,观测其他行星或其他的东西,都依照作为我们的参照。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7)

前两年不是闹了一个笑话吗,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有个七月流火,北大校长林建华教授说这个七月流火,是来说热,像流火一样热,其实这个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但为啥说七月流火呢?这个“火”实际上是东方青龙七宿里的心宿二,那颗星颜色发红,特别亮,“流”就是有偏移和移动的时候,当它在黄昏以后出现在南天偏西的方向,就证明这个节气逐渐开始要转凉了,要备秋衣冬衣了。七月流火是这么来的。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8)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8星宿所拱卫的中央区域,古人称之为“三垣”。以三垣28宿作为参照和坐标背景,地球周围的行星出现在哪个位置,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节气,出现什么样的气候。垣,就是墙,垣墙,城垣。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区域,就像城墙一样,指代的是大地上的核心人员。比如说紫微垣,象征是皇帝。天市垣,象征着黎民百姓,像市场一样,太微垣是代表大臣、宗族。除了三垣呢,还有十二次。天空分为四个方向,如果这么分,区域区分还是太过遥远,分不清楚,然后就又分了12个等分,就形成了十二次。包括后世的12时辰也受这个影响。

关于星空,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对象,就是离地球最近的五大行星,过去也叫“五政七曜”,金、木、水、火、土这五星叫五政,加上太阳和月亮就是七曜。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用肉眼观测的一些主要的天体。

咱们小时候看电视,动画片儿里有个神仙叫太白金星,指的就是金星,它是比较亮一个行星,反射太阳光。诗经里说“子兴视夜,明星有烂”都说的是金星。在东方的天空上看到它就叫启明,如果在西方的太阳落山的时候,出现了,就叫长庚。庚在十天干里面,就有西方的寓意。

咱们再说一说一年一岁的岁星,实际上是木星。木星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差不多是12年不到。同时,因为地球也绕太阳公转,所以每一年的时间,在地球的同一观察位置上,木星所呈现的位置不一样。每年一个位置,由此来把天空分了12个等分,称之为12次。因为有误差,岁星公转一圈不太够12年,因此每隔大约86年就会错一个格儿,就是在12次(12等分)上位置就会错一个格。

水星古时叫辰星,它是离太阳最近的一个行星,它绕太阳一周,大概只有88天,一般很难观测到,人们只能在黎明早晨的时候,在地平线上看到水星。偶尔也会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一般两个多月就能看到一次。所以用辰来命名,有早晨的意义。

火星是个特别不好的星。基本上,中国人认为它是个灾星,起个名叫“荧惑”。过去有个说法叫“荧惑守心”,就是说火星占住了东方青龙七宿里心宿的位置。它就会给君主啊,领导啊,带来一种伤害。

土星,也叫“镇星”,有人写作“填星”。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9)

天地相交,天人合一

大家听说过河图洛书吧。实际上是这样的,中国这个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远古就有,在商代,都城叫天邑商或叫大邑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观星台的位置,就是相当于首都,大概就在洛阳一带。安阳的殷墟呢,现在考证它不是后来殷商的都城。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0)

后来周人武王伐商,克商之后,它的首都在西边镐京,同时在商人的位置营造了一个都城洛京,实际按照中国的观测区域,上面有天,下面有地,上面北极星对的位置,对应的地面的位置就是洛阳这一带,由此按照12次、四象、28星宿来区分,把天上的星区投射到地面的位置,形成了分野的概念。

分野的概念,就是说天上的中心是北极点、北极星,对应地上的洛阳。以这个点为基础,天球在地面上的投影、投射的区域,按照28星宿的位置,或者按照12次的位置区分。用星宿标注地理,描述地理位置时就会说某某地处在某某星次。由此产生了分野的概念,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滕王阁序》里面不是写着“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星分翼轸就是说滕王阁这个位置,对应星空上分区就在翼宿和轸宿中间。地接衡庐,就是它的土地接了衡州和泸州中间。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1)

星空与时间

中国古代的农事生产,其实跟太阳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按照太阳在天球的位置,区分了24节气。24节气歌,大家都会背吧。这个小时候都学过。有一个节气,还有一个中气,每个节气和中气之间,距离就是15天多一点儿。比如说,正月里边儿就立春,雨水,往后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等。

再说说这个太岁,太岁还是来源于刚才咱们说过的岁星(木星)。它绕太阳转的时候和地球的方向是反着的。虽然说是12等分,但它这个每一年在这个位置上和太阳月亮的运行方向不一样。反正算不好,于是古人的就是把它反过来“用”,就虚拟了一个一个“太岁”,用来纪年,大约到了明代就彻底的形成了人格化的太岁神,一共60个,称之为“元辰”。在北京的白云观里还有一个“元辰殿”。大概在汉代的时候呢,按照十二辰给每一年的太岁起了个名。咱们看到的这个《长安12时辰》那个电视剧里边儿的说的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其实那个电视剧里演的那个不对,把它对应在了时辰上了,实际上过去这个东西是太岁纪年用的。电视剧是借用到十二时辰里了。

古人对于一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都有特定的称呼,月初为朔,月末为晦,月中即月圆之日称为望,后来引申为有名望、有声望的,就是满月。其实还有一个有必要说一说,就是霸。霸是个月相,就是半月。古代商周时期的金文,钟鼎器上的文字,有很多写过,“既生霸,既死霸”,代表上弦月和下弦月,上弦月开始走向望的一个过度,半月之后再继续生逐渐变圆,这叫既生霸,如果月亮逐渐在减少,半月再减少,叫既死霸。既就是已经、过了那个意思。

那为什么说起“霸”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些年对于商周金文的考据和发现,新发现了好多出土的青铜器,青铜器上有文字,文字上记录了一个时间,同时也记录一个天象,记录一个事件。现在看,就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解读,对月相和记录时间的解读,我们就能够修复、修补前三代时间和纪年,就是历史考据。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没有记载,就不可考。我们之前小时候念书,中国有准确公元纪年的日子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是周厉王出奔,然后共伯执政,有人说召公和周公联合执政,也有人说是共伯和执政,从那年开始产生的共和元年。在这之前,所有的日期都不可考。前些年搞了一个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后来也不了了之。

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了,通过它的时间记录和考据,结合金文上的文字记载,我们就会准确推断到过去一个重大事件的时间,比如说特别重要的时间,武王克商,周武王伐商,在牧野之战,攻克朝歌,纣王自焚,非常清晰。

在咱们今天晚上做导读的这个书里呢,有几张图,武王克商的路线图,还有武王克商的两张天象图。我觉得做的非常好,大家如果有书的话可以看一下。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岁星在武王伐商的那天,出现在南天的正中央,周人从南边进攻,是一个有利的位置,所以觉得是特别吉利的事儿,所以传说会盟八百诸侯,伐商成功。

我们说恢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说恢复到哪儿呢?其实我们现在觉得应该恢复到周,两周,包括东周。东周的春秋时代,有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兴盛的时候,也是整个人类世界所谓的轴心时代,东、西方都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哲人,而在之前西周270年的时间,也是一个积累,一个奠定,一个发展。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2)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文明演进与占卜

关于周人的祖先在史记里记载,包括还有一些其他的资料记载,是在大禹黄帝炎黄那个时代就开始了,就是后稷,小名叫弃,生下来被扔掉丢掉的那个孩子,也有人传说是祀奉高媒神的结果,而且母亲会把头一个孩子扔掉,这涉及到古代一个习俗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不再多说。

商汤革命,商克夏,周克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掌握,就是所谓对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一种掌握,这里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看封神演义、封神榜,说姜子牙封神,实际上是分封的诸侯,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求要祭祀、祀奉神灵。每个区域侍奉每个区域的神灵。包括有一部分殷商旧族的神。克商之后呢,周人并没有把殷商的旧族赶尽杀绝,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容纳他们,让他们保有祖宗的祭祀,比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和卫国,都属于殷商的这个国家的后裔。

周人实际上是比较仁慈的,这个特征可能跟农业生产需要有关系。说商朝的遗址,安阳殷墟呢,遗址考察发现他们的建筑遗址底下,里面有大量的人殉,就是杀人祭祀。不光杀牛杀羊的三牲的祭祀,还有人殉,大量的杀人。殷墟的遗址里有一个宫殿,据说是底下有71具尸体,就每个柱子底下都埋一个人,奠基,是很残酷很残忍的。

到了周人,应该在先周时期就没杀人祭祀了,可能杀动物,比如说太牢,杀牛羊猪祭祀祖先,他们不杀人,或者可能也会杀狗祭祀,埋坑里。为什么不杀人?这也是之所以能够克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对人力成本比较珍惜。另外一个因为仁慈和包容,会吸纳一部分逃亡的人到周原去。周人农业的发展所以建立、生发出的体系,和商人的体系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个占卜的体系就分两大类。

我们说的甲骨文的占卜是用龟甲和牛骨。龟甲就是用乌龟的壳,腹甲。乌龟是两个壳儿,一个是背上的壳儿,一个是肚皮上的壳儿。这个占卜用的是肚皮上的壳儿。

占卜的时候,把活着的乌龟在肚皮上扎个眼,然后把它放在火上烤。烤了乌龟疼啊,它就有动作,伸脖子蹬腿,要不就挠,最后死了,龟壳烤炸了,就会出现裂纹。按照郭沫若等有些学者的说法儿,纵纹不算横纹算,然后就按照这个纹,来判断吉凶,就叫卜,就一个竖杠,一个横纹儿,这就是占卜的卜字来源。

司马迁《史记》里的龟策列传,就记录了用龟占卜的方式和方法。其实呢,现在看特别不靠谱,可以说是极其不靠谱。他问的内容很简单,比如说我们明天出征去捉盗贼,我也不知道盗贼在哪儿,盗贼出没不定,我出去以后能不能碰上盗贼,我碰上盗贼以后能不能擒获。再比如说有客人要来,客人来与不来,是不是准时的来?就用它来占卜一下,我们好做准备,如果是现在的话,用手机打个电话就知道了。

商人的占卜,就是把龟做祭祀,祭祀之后把龟的腹甲取下来,把占卜的内容、结果就用文字,拿刀刻在龟甲上,然后把它放起来,储存起来作为档案,就是册,这就是册书这个册的由来,一片儿一片儿的,还有牛骨。这种占卜特别原始,有点儿巫术的性质,他们为什么相信?因为相信乌龟有灵,就是咱们民间土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龟寿千年,比人活的长,有灵,于是问事于龟,和跳大神儿差不多,通过龟的表现做一个判断,很不靠谱儿,慢慢地事情复杂了,就越发显得不灵了。

商人的地位,商王是用天干命名的,整个商人的部族,有学者研究为是两合部族、三合部族。我个人的观点,商人的王室贵族类似于印度的婆罗门,就是宗教神侍、神职人员。有个电影叫《史前1万年》,里边最后出现的像神那样的三个人,其实商王就应该是那样的身份。因为他们是神职人员,有点儿类似于政教合一国家,他们本身是神职人员也是行政人员。他们为天下各个部族提供一些来自神灵的信息来指导农事,也向周边地区索取祭祀上天,祭祀神的供品,包括活人。然后通过祭祀再获取一种信息,指导全国的农事生产生活。这种方式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化,逐渐就显得不灵了,进而被周人所取代。

周文王演八卦,由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再到64卦。用了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还有一个辩证法,根据万事万物的生发规律,总结了一套经验衍生出来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比商代的龟甲牛骨占卜,要准确的多,对指导农事也很方便,包括天象的这种结合。周人占卜用的是蓍草,同一个根上长一撮,有上百根,它是多年生草本。把它截断以后呢,用来做占卜,说大衍之数50,取其一以象天,以象太极。剩下的49根,就开始分,左右分。最后得出一个卦象来,判断一个结果。这个状态有很多的参照因素,后世包括战国后期邹衍加入了五行学说,后来再加上“用神”这些说法,又给占卜做出好多限定和参照,其实有的还是比较准确的。

其实说到占卜,过去好多文人、读书人都会。过去是诗书礼乐春秋都要学,学习包括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其实就有这个意义在里面。古代有一种文人的小游戏,叫做射覆,就是弄个东西把它盖住藏起来,然后让大家来猜,不是瞎猜,是起个卦,根据卦象来猜这个是什么东西。在西游记里面,虎力大仙鹿力大仙斗法孙悟空,藏个桃核、关一个人在猜。红楼梦里把射覆演化的更高级了,更复杂了,就是用诗词影射诗词。

天文学的确是很重要,毕竟是人在窥测宇宙的意志。中国古人很了不起,不但能够很好地了解它,而且还赋予其很深的文化内涵,不局限于数字数据本身,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在干燥的数字符号表象后边隐藏更深刻内涵。所以古人将数字文字化,干支五行等每个字背后含义也赋予了数字不能传达的更丰富信息。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宇宙的能量,我们无法抗拒,只能尊重。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3)

调阅往期资讯,请点击菜单“日用目录”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加入日用之道群,和我们一起讨论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4)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平民仰望星空(日用讨论仰望星空)(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