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在灵魂吗(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真相吗)

《今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世界存在灵魂吗(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真相吗)(1)

​ 在前面几节的内容中,我们跟随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视角,一起了解了关于科技、人类自身的价值、恐怖主义、战争等诸多话题。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要一起来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在当今的这个世界里,是否还存在着真相?

“理性人”假设与群体性思考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假设条件:理性人假设。所谓“理性人假设”指的就是,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作出最理性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这个理论假设,可以说是古典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但这只不过是古典经济理论家们的一种幻想。事实上,没有人会一直保持理智,有时候人们作出判断和选择,并不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是受到了蒙骗,或者只是头脑一热的一时冲动,所以最终的结果也总是和自己做选择的初衷出现偏差。

而“理性人”这种错误的假设理论,并非只出现在古典经济学当中,而是普遍存在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比如,自由主义之所以会认为,绝对民主就是最好的政治制度的理由,就在于他们觉得,民众们一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可如果要从生物性上来说,所谓的“理性人”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作为一种社群意识很强的动物,很少会真的自己来思考问题,反而总是会跟随群体中大多人的选择来做决定,话句话说,就是“跟风”。

注意,这里的“跟风”不是一个贬义词,人类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跟风”这一行为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因为这并不只是一种盲目的跟随,而是一种群体思考的决策方式。也正是在这种群体思考的带动下,人类才可以把群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一起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是在今天,这种群体性思考的策略,却成为了我们继续进步的阻碍。

“乌合之众”的诞生

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延续千百年的策略,会在当今这个时代,成为一种阻碍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时代已经变了。

在最开始的古代,人类需要处理的信息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去哪打猎”、“去哪种地”、“去哪盖房子”,信息量非常的小。但到了现在,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当今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从早晨睁开眼开始,就要接受成百上千条信息的轰炸,真真假假的信息数不胜数,但人类的思维,其实并没有因为信息量的增多产生直接的变化,我们能处理的信息依然有限,所以我们依然需要群体的力量。

可问题是,面对这样庞杂的信息,群体思考也会在其中迷失,一旦落入到这种情况当中,人类社群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愚蠢却又极具破坏力的群体——乌合之众。

19世纪末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自己的著作《乌合之众》里就曾说道:“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会突然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这番话,可以说是直接道出了群体性思考的最大弊端,那就是:群体一旦受到“错误信息”的引导,就很容易爆发出不可控制的力量。

举个例子来说,英国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就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乌合之众”事件。当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当中以希腊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破产,导致英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帮助这些国家解决债务问题,这就引起了英国各界的不满。而同时由于难民潮的关系,大量的难民开始从欧洲大陆渡海来到英国,这些难民不仅抢占了一些英国人的就业岗位,还影响了英国社会的治安,英国人民的脱欧情绪再次高涨。

因此,到了2016年,在英国各界强烈的“脱欧”呼声中,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并最终以52%的人支持,48%的人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脱欧”的决定。这个决定,从短期内来看,对于英国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得英国政府,每年节省下至少80亿英镑的支出。可等到“脱欧”计划开始准备实施的时候,那些原本赞成“脱欧”的英国人却傻眼了,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本能享受到的“欧盟福利”现在全部没有了。

大量的国外资本,开始从英国撤离;英国民众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可以随便在欧洲各国自由旅行了;在和欧盟国家的贸易上,原本的零关税条款,也不复存在,物价也因此顺势上涨。

所以,大量的英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愚蠢决定感到后悔,不少人都情愿,要求重新进行“公投”,而英国政府虽然支持“脱欧”,可在脱欧手续上办的却是拖拖拉拉,直到现在都没能完全处理干净。

到底谁在掌控着信息

正是因为大多数的英国人太过相信群体性思考的力量,从而盲目的跟风投票,因此才会出现对“脱欧公投”结果反悔这样的乌龙事件。其实英国公民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已经算整体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了,而且民主投票在英国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说英国人对于“民主投票”的训练和原则早已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但他们依然难以避免成为了“乌合之众”,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人民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被那些想要在“脱欧”中获得利益的人给“忽悠瘸了”。所以才做出了极为不理智的决定。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却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再引导群体性思考的方向?

其实,他们就是那些手握话语权的权贵“老爷们”。

大多数民众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哪个选择在明面上看上去对自己更有利,他们就会选择哪一个。那既然如此,想要控制民众们的思考方向就非常简单了,那就是告诉他们“一半的真相”。

这个方法可以说是现在的营销号,和一些要灌输意识形态、别有用心的媒体最常见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把最有爆点的信息告诉民众、把他们想让民众知道的部分事实,告诉告诉民众。而民众收集信息的渠道又比较有限,这样一来一回之间,就产生了“信息差”,民众就会不自觉的被这种“片面的事实”所吸引,从而信以为真,然后就会根据这种“片面的事实”作出自己最简单的判断。

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和民众们的初衷相差甚远。就像“脱欧公投”之前的英国民众们那样,他们只知道“脱欧”可以让他们少拿些税,可“脱欧”之后他们到底要承担什么代价,却很少有人会告诉他们。这就是控制信息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