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王谢后代在哪里(旧时王谢堂前燕)

晋代王谢后代在哪里(旧时王谢堂前燕)(1)

东晋由皇族和各家大贵族共同支撑,颇有贵族民主色彩,皇权受多方制约,不能为所欲为。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位居晋代四大豪门“王谢桓庾”之首,是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东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后期、侯景之乱后、走向衰落。其著名人物包括西晋时期的王戎、王衍,东晋时期的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等。

王戎、王衍、王敦、王导,都是堂兄弟。魏末晋初的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虽有盛名,为人却很小气,后来任西晋司徒,他的堂弟王衍,是西晋末期的司徒、太尉兼尚书令,又兼领太傅,王衍是著名的清谈家,以清谈误国著称,他率领的最后一支西晋军队十几万人,被羯族石勒部队围歼,王衍等官员被俘,石勒召见他,他还狡辩,推脱亡国的责任,石勒对王衍的狡辩很气愤,乘夜派兵将王衍等西晋官员活埋。

另两个堂弟王敦、王导,则有为得多,他们及时南渡,逃离北方,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氏兄弟权势很大,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敦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皇权造成极大威胁。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拜为丞相,进爵武昌郡公。他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并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王敦死后叛乱被晋明帝平定。

再说王导,他与王敦不同,他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康,又为司马睿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与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晋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晋元帝末期,王导又受晋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晋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想法,稳定了局势。此后王导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王导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重重,但基本上还都能做到相安无事,大局得到了稳定。晋成帝在位期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相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进而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王导的子侄辈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历任东晋的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与两个大家熟知的成语有关,一个是“入木三分”,一个是“东床快婿”。

晋元帝要到建康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此为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导执政期间,同样出身豪门的太尉郗鉴想要为女儿择婿,听说司空王导家子侄甚多,多青年才俊,于是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导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青年人袒腹仰卧,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此人就是十六岁的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导的另一个子侄辈王彪之,任东晋的尚书令、护军将军,他和谢安联手,有力地阻击了桓温企图篡位的野心。

琅琊王氏是东晋四大家族之首,同时,还有另一家王氏家族,即太原王氏,虽不如琅琊王氏有名,不属于四大家族,但也有一些作为,太原王氏的王述之、王坦之父子,其中,王述之任尚书令,而王坦之成人后,任北中郎将,也与谢氏一起抗衡桓温。琅琊王氏虽然与太原王氏关系不大,不过,在上古时期,他们还是同出一源的,他们都是秦将王离的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是东周灵王的儿子,亦即太子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因为是周王之孙,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宗敬居住于洛阳,其后代有一支迁到秦国,秦国名将王翦是太子晋的十八世孙,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是为秦国王家将的三代名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与项羽交战,阵亡,此后,为逃活命,王离的长子王元逃到琅琊郡,次子王威逃到太原郡,其后代分别形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居住于临沂县,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王氏的始祖。琅琊王氏于南梁时期“侯景之乱”中衰落。

至于太原王氏,除了王述之、王坦之等一部分人以外,太原王氏的相当一部分留在北方,没有南迁,从北魏到隋唐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北方汉人的五姓七族高门。不过,这些北方大族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曾遭到带有民族歧视性质的毁灭性打击,后来才慢慢恢复。

说过了王氏,再说说主持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谢氏。东晋帝国各大家族中,陈郡谢氏无疑是最为出众的一家,与王氏同为东晋的顶级门阀。陈郡,有时为陈国、淮阳国、淮阳郡,包括现在豫东、豫南及安徽部分地区,辖十二县,陈郡谢氏、 陈郡殷氏、陈郡袁氏,都是魏晋南朝时的重要士族,其中,谢氏出自陈郡阳夏县,即现在的河南太康县。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不世奇功,奠定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各政权的顶级士族、门阀领袖。陈郡谢氏是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之后、东晋的最后一个士族领袖,此后,由宋至梁,谢氏仍一直是士族领袖。

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都很出众的杰出人物。东晋四大豪门“王谢桓庾”,南朝四大豪门“王谢袁萧”,都是王谢并立。陈郡谢氏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梁,至南陈时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南梁时期“侯景之乱”,使得陈郡谢氏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姓望族中只有兰陵萧氏繁盛到唐时期。

陈郡谢氏起源是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自他们开始,陈郡谢氏开始崛起。西晋“永嘉之乱”爆发,衣冠南渡,谢衡之子、西晋官员谢鲲、谢裒(音POU,二声)、谢广三兄弟,率族人,随琅琊王司马睿来到建康,司马睿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谢氏兄弟中的弟弟谢裒,原为琅琊王司马睿王府中的掾吏,处理文书,作为司马睿的亲信,南渡后,成为东晋的参军,担任军职。

东晋版图,是几十年前征服孙吴政权得来的江东地区,司马氏对江东人民始终心怀疑虑。江东土著离心离德,靠不住,如同现在的分子,因此,司马氏需要依靠与他们司马家族同为南渡北方人的王谢家族。

谢家三兄弟,其中,大哥谢鲲,一子一女,儿子谢尚,任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女儿谢真石,封为寻阳乡君,谢真石的女儿褚算子是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算子曾三次临朝听政,东晋共十一任皇帝,她经历了六任皇帝,临朝称制总共约四十年,权势很大,活了六十一岁,这在古代,属于高寿。

二哥谢裒,共六子,分别是,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谢铁。

这里重点说说谢裒的子孙,他的儿子中,长子谢奕,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他的四个女人,阮容、王氏、程氏、柯氏,生八子四女,其中最著名的是女儿谢道韫和儿子谢玄。谢道韫是谢氏家族著名的才女,谢玄则在谢安的主持下打赢了淝水之战。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刘宋代晋后,任永嘉太守,后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四十九。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三子谢安,司徒,太保、都督十五州军事,在他主持下,晋军在淝水之战中获胜,保住了汉人衣冠文化,谢安居功至伟。他两个儿子,谢瑶、谢琰。

谢琰之子谢混,其诗作《游西池》,其中有诗句云:水木湛清华,成为后世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由来。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五子谢石,任征讨大都督,统率前线战事,为谢家首将,与侄子谢玄、谢琰等大败前秦于淝水。以战功升为中军将军、尚书令。

王氏家族中的王羲之,与谢安是同辈好友,比谢安大一些,是谢安的大哥,早期谢安喜欢清谈,不愿出山,王羲之力劝谢安出山担负国家大事。

谢安把侄女、才女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关于谢道韫的故事不少,南朝宋的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故事,谢道韫在娘家时,谢氏家族聚会,正值大雪,大家围着火炉,看着院子里的雪景,诗兴大发,谢安和子侄们讨论如何比喻雪花,谢据的儿子谢朗是武将,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

后来谢道韫出嫁,丈夫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比较憨厚,在卢循孙恩之乱时,王凝之任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他迷信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保佑。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孙恩破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害。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家丁奋起杀贼,谢道韫亲自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谢道韫及其族人。孙恩之乱平息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王谢之盛,唐中期诗人羊士谔在他的名作《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东晋之后,南朝宋齐梁陈,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世家大族很有权势,其中,兰陵萧氏先后建立了萧齐、萧梁,但是,萧梁时期爆发的“侯景之乱”,不但摧毁了萧梁皇族,也摧毁了大部分南朝世家大族,只有兰陵萧氏的一部分,后来因与隋杨联姻,其影响力才得以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唐中期,诗人刘禹锡来到金陵,写下名作《乌衣巷》,感叹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代王谢后代在哪里(旧时王谢堂前燕)(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