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

来源:云南日报

华盖木和动物大熊猫一样,有着极为显赫的身份:在地球上生存已经超过了1.4亿年,30余年前找到它时仅存5株。1999年,华盖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1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极危”。华盖木分布于滇东南西畴、马关、屏边一带,是木兰科单种属植物。

西畴“鹦哥绿”

进入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吴代琼指着靠近路边的一处山谷地段说:“里面的幼树是2007年采种培育出来的华盖木苗木,2008年,我们将它们移植回山,让它们在故土生长。”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1)

幼树长势良好,高度过两米,树干仍细却坚实,枝繁叶茂,随手采摘一片,揉捻后可闻到一股沁人的清香。争先恐后拔节长高的华盖木幼树均采种自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里的五棵原始参天老树,而这五棵树龄超过三百年的华盖木就是曾经震惊了整个植物界的“盖世之宝”。

华盖木起源于1.4亿年前,因自身没有经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所以得以保存。华盖木高可达40米,胸径120厘米。隔1至2年开花一次,花期为4月,果熟期是9至11月。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海拔1300至1500米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由于分布范围狭窄,且数量稀少而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2)

“华盖木的木质为绿缎子或鹦鹉羽毛一般的绿色,我们本地人都叫它‘鹦哥绿’‘缎子绿’。” 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李友彬说,“可惜的是,正是因为它的木质太好,做木材极为精美,自清代以来,人们不断进山砍伐、破坏,用来建房、做家具,导致沟谷中原有的大树几乎灭绝。加之它自身的繁育生存能力极低,开花和结果都很难得,所以目前仅在西畴小桥沟河麻湾和箐湾有5株老树呈单点状分布。”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3)

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华南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刘玉壶率人翻山越岭,来到原始华盖木所在地考察,并将鲜活标本带回,经过严谨的考证和研究后,于1979年发表论文《中国木兰科——新属》;1980年,国际木兰科学术研讨会最终为华盖木证身:华盖木为木兰科新属,西畴为华盖木原生地。

中华盖世古神木

为一睹原始华盖木的真容,李友彬带着我们进山寻老树。山路崎岖泥泞,坡高路陡,掉落的树叶沾了雾水变得奇滑无比,稍不留意脚下一滑便能滚到山脚下。气喘吁吁爬了近一个小时,他指着一棵立在山腰间的树告诉我们:“那就是华盖木。”

我们抬头一看,被各种树木包围的华盖木仍然显眼,树叶葱绿厚实,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40多米的高度让它“鹤立鸡群”,笔直的树干接近冠顶才生出枝杈,树枝拢聚而生,紧紧围绕在主树干的头顶,冠幅约15×20米,远观像极了古代皇帝的华盖。“华盖木的名字是刘玉壶教授取的,有两层含义,一为‘中华盖世古神木’,二为此木如古代皇帝出巡时所用的华盖。”李友彬说。

华盖木虽已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但真正靠近它身旁还是花了约摸半个小时。经过艰辛的寻找,看到这棵在此守候了300年的老树,我们不禁喜极而泣。环抱着它胸径约1.3米的树干,将脸贴近它呼吸都变得清甜,抚摸着它身上的纹路与青苔,仿佛能感受几百年来它所经历的沧海桑田。李友彬看着我们笑了:“不光是你们,多少荷兰、美国的专家来到这棵树前都会非常兴奋激动,亲吻华盖木。”

“华盖木本身有一种很特别的芳香味,昆虫等动物非常喜欢叮咬,种子很难成熟,成熟后的种子含有一种油质,厚厚的油质紧紧包裹种子,致使天然播种很难发芽。”李友彬站在树下介绍,“即使果实绽开,红色的籽露出后香味更浓,貂鼠等动物会寻味来吃,鸟也会来吃,所以在华盖木的周边没有发现小树,当初华盖木被发现的时候只有5棵,现在又发现了大大小小十多棵,但都是在其他山上发现的,我们猜想应该是鸟吃后从粪便中散播的。”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4)

“如果在开花期来,满树都会开出和小碗一般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花朵,方圆百米花香四溢,非常壮观。”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5)

拯救“植物大熊猫”

“我们曾经在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做过一个实验,把300粒华盖木的种子撒在一棵华盖木的边上,看种子能不能自己萌发,结果只有一颗种子萌发,并且萌发的种子没过多久也死掉了。”香坪山的工作人员谈到。

由于野生华盖木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自我繁殖能力,要想保留这一物种,就只能借助人类科技手段进行人工繁育。

cop15生物多样性直播(COP15亿年华盖木)(6)

从2007年开始,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种植”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再把树苗栽回到华盖木的原生地,促进华盖木存活、繁衍。西畴县也积极开展了以木兰科为重点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苗培育及应用推广技术研究。在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工作中,当地林业部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单性木兰大苗培育及移栽等试验研究。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