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三国指哪三国(何为三国三国何在)

三国里面三国指哪三国(何为三国三国何在)(1)

写下这样一个标题,完全出于好奇和较真。我简单地从三个层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时间层面

我们一般把公元220年到280年的60年定为三国时间。曹魏是220年建国,刘蜀221年建国,但孙吴直到229年才建国,这中间的10年怎么能够称为三国,这不瞪眼说瞎话吗?同样,孙吴是坚持到了280年才被晋灭国,但刘蜀早在263年就被曹魏干掉了,曹魏也于266年被晋国取代。真正魏蜀吴三国共同存在的时间段只有229年到263年的34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还怎么好意思称三国呢?

第二:封号层面

220年,汉献帝刘协的延康元年改为魏文帝曹丕的黄初元年。刘协禅位,由皇帝改为山阳公,但刘协毕竟是曹丕的姐夫,曹丕允许刘协在其封地里继续奉行汉的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答应刘协,天下的好东西,两人一起享受。刘协又苟延残喘其实是安安静静地活了14年,即到234年才死。死后魏明帝曹睿亲自哭祭,且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并谥号为孝献皇帝。这说明刘协一直是天子,是皇帝,只不是在方圆百里的一亩三分地里,只不过没了自己的年号而已。只要刘协不死,那就说明汉的存在。要这么算的话,所谓的三国共存的时间就更短,只有短短的29年。这么短的时间就更不好意思称三国了吧。

第三:延续层面

刘蜀或蜀汉政权其实是后人叫的,人家刘备当时建国的目的就是延续大汉帝国,继续称国号为汉,年号为章武。就是刘备死后还授谥号汉昭烈皇帝,不是什么蜀昭烈皇帝啊。这就如汉光武帝刘秀打下的天下被后人称为东汉,其实它是刘秀独立奋斗出来的帝国,中间还隔着一个王莽的新朝和玄汉政权,与西汉无实质传承关系,但就因为他姓刘,是刘邦的后人,就因为他的王朝也叫汉,所以史家都是把西汉和东汉放到一起。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北宋和南宋,南宋的后期实际已萎缩成小的割据政权,但在计算宋朝的历史时,还是延续到崖山一战,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为止。如果按这个逻辑来算的话,就根本没有所谓的三国,因为263年之前还归汉,263年之后,263年到266年的3年是魏和吴,266年到280年的14年是晋和吴,280年之后就是晋一统天下。哪来的三国呢?

三国里面三国指哪三国(何为三国三国何在)(2)

那么三国一说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们不妨也探究一番。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魏蜀吴三个国家没有形成之前是不会有人叫三国的,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哪个史学家能有先见之明呢?

就是再早那也得从280年的晋灭吴之后说起,从280年到297年的这17年,从正史来看,没有找到有关“三国”的记录字眼,直到在297年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jūn)给皇帝的《请采录陈寿三国志表》的上表中第一次出现:“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既然上表中出现“三国志”三个字眼,说明在民间早有了“三国”的说法,只不过一时没有被官方写进史书罢了。

这是迄今被视为提及“三国志”最早也是最权威的一份文献。它的真伪直接关系到以后众多史书再次转引的真伪问题。那么目前这个表的原始文件是不可能看到了,包括这份表书的名称《请采录陈寿三国志表》,也仅仅见于清代考据学者严可均的《全晋书》,而最早记载上表内容的却是唐人房玄龄著的《晋书》。这就让人不禁产生怀疑。这么重要的一份上表怎么在唐之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过呢?房玄龄又是从哪里引用过来的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唐之后的所有转引都会失去价值。但截至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定性的答案,所以对此阙疑。

那好,我们再看唐之前的史书又都是如何记载的。离陈寿死亡最近的记载就是东晋常璩作的《华阳国志•陈寿传》有句:“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从上文记载内容来看,他只是说号称三国志,所谓号称就意味着不是正式的书名,而是俗称,陈寿实际的书名是《魏书》《吴书》《蜀书》。

接着看南朝宋代大名鼎鼎的裴松之。他奉宋文帝旨,为“陈志”作注,429年完成,献书及《上三国志注表》,其表文有“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之语。

你看,他只是说为“陈志”作注,而上表的内文提到的是“国志”“寿书”,并没有三国志,上表的名称虽为《上三国志注表》,恰与“为陈志作注”不一,这正说明注解的书名并不是三国志,而只是为上表名称的简洁化,采用俗称的“三国志”表示而已。

再看南朝梁萧子显得《齐书》之《王僧虔传》有语:“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我亲自查阅了《南齐书》,确有此句。但书名号是后人加的,这并不能完全证明书名就叫《三国志》,也是出于省略表述起见,泛指《魏书》《蜀书》《吴书》三书而已。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语曰:“陈寿卒,诏河南尹华澹下洛阳令张泓遣吏责纸笔就寿门下写取三国志。”这段话更清楚,写取三国志三个字,而并非陈寿的书名,也是指口头的泛称而已。

唐房玄龄等《晋书•陈寿本传》曰:“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房玄龄这个记载也是一样的道理,况且他在“三国志”三个字的前面还特意加上魏蜀吴三个字,更加说明陈寿写的书名是魏蜀吴三书,三国志只是泛称,并不是正式的书名,否则应直接称呼三国志,再加前缀实属多此一举。

北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二曰:“咸平三年十月,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这就有意思了,因为他明确指出是“校勘三国志”,只有对书的再版或即将成书的书稿叫校勘,那么就是说,三国志就是即将作为一本正式的书名,不然不会如此用词。

所以我最认可一种说法是:陈寿所著的书名原本只是叫作《魏书》《吴书》《蜀书》 ,且三本书单独流传。时人为了表达的简洁方便,有时也俗称《国书》《国志》《三国志》《陈志》等。直到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即公元1003年,为了把陈寿著的《魏书》《吴书》《蜀书》与曹魏时期王沈的官修本《魏书》、鱼豢的私修本《魏略》、南北朝北魏官修《魏书》、韦昭的官修本《吴书》区分开来,就将陈寿著的三书合为一书,并首次以官方命名的名义,正式确立书名为《三国志》,之前的其他俗称统统取消。这一点从上面提到的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恰好能够得到证实,因为此文提到的咸平三年恰是公元1000年,这一年正在做的三国志校勘工作,不正是为1003年正式出版《三国志》作前期的校勘工作吗!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三国志》,也许就没有三国之说。而《三国志》只到北宋才正式已官方的名义得以确定。所谓三国之说,其实是一个凄美的错误传说。

如果陈寿能重现于世的话,不知道他同意不同意把他的《魏书》《蜀书》《吴书》称为《三国志》。因为名为《三国志》却偏偏没有“志”。这是不是存心揭他短呢?既然三本书都合在一起了,不如把《三国志》改为《三国书》,让蒙羞千余年的陈寿不在继续蒙羞。我想,陈寿先辈如果在天有灵的话,大概率是同意的。

以上只是一人之言,还望方家批评。

2022.8.12,瑞青初稿于郑州;2022.8.26,瑞青改定于郑州。

三国里面三国指哪三国(何为三国三国何在)(3)

作者简介: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书法爱好者。著有《写活历史人物•五代十国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研史手记•诸子五家系列》《研史手记•历代政体研究系列》《研史手记•中外历史对比研究系列》等文史专著。另著《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长篇小说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