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

《诗经·氓》出自十五国风中的卫风。“卫”在今河南省和河北省交界处。因为这部作品第一句诗“氓之蚩蚩”的第一个字是氓 ,所以这部作品的题目就起为《氓》。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1)

氓(meng,阳平),民也。——《说文》

氓的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首诗里的“氓 ”是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自彼来此之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本地安家落户的外地人,另一种解释是失去土地而流亡的人。

古时的人们不像今天的我们可以自由的流动,他们的生存都是根植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没有土地的人和外来人,即失去土地而流亡的人,就意味着是没有地位、身份和钱财的人,有女儿的人家是不会让自己的女儿与这样的人婚配的。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2)

这个故事的开头,一个没有土地、没有身份、没有经济基础的“氓”出场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蚩蚩,象声词,形容笑声;蚩又通嗤,憨厚老实之意。你带着憨厚朴实的笑容,抱着布来与我换丝绸。但你不是真的来换丝绸,是来与我谋划的。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3)

文章开头四句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男子是一位“氓” ,女子可能是一位采桑养蚕织丝的织女。暗示了这位女子与“氓”的相处是不被家人认可的,所以两人只能偷偷谋划。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你走时我送你不仅送过了淇水河,还送到了顿丘。这一份送别,让人有十八相送的感觉,体会到了这位女子对“氓”的痴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读qian阴平,延误之意。不是我要延误我们的婚期,而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媒人。

对于古人而言,婚姻应该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进行,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今天而言,人们的婚姻也是希望有亲朋好友的祝福的。这句话说明了这个女子不是随便的人,只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孩子。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4)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读qiang阴平,请求之意。我求你了不要生气了,我们约定秋天吧,秋天我跟你走。

这句话里虽然没有“氓”的话语,但可推测这时“氓”不高兴了。因为自己“氓”的身份,就算找媒人去提亲女子家也是不会同意的,所以“氓”就迁怒于女子了。

“我求你不要生气了”,从这句可看出这个女子把自己放得很低,她一方面不愿意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跟“氓”走,另一方面又割舍不了与“氓”之间的情谊。

”我们约定秋天吧,秋天我跟你走“,为什么要约定秋天呢?因为秋天是养桑人的闲季,秋天以前可以把这一年的大部分活计做完,也可以为自己的出走做一些准备。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5)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氓》这首诗的第一个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起因。因为男主角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没有土地和钱财的“氓”,两人的私奔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间情感上的牵绊,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诗经中学过的篇目 氓之为何私奔篇(6)

这一部分应用了《诗经》的“赋”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所谓“赋”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不做过多修饰,平铺直叙地表达。通俗说就是开门见山、直接叙写。

《诗经》中“赋”这种手法在今天称作叙述,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句子大部分是在抒情,而《氓》的第一部分通过直接叙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