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22年的诗词(我们笔下的2022耕耘)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元旦刚过,当我联系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科院研究员秦光蔚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嘶哑,刚刚“阳康”的她正开始着手农业方面的调研。再过两天,盐城市两会即将召开,“要准备第一手的资料,多为‘三农’发声。如果哪一年不去做,就是对这份信任的辜负。”

2022年11月初,我在盐城市人大组织的视察活动中遇到秦光蔚。一上车,她就兴奋地和我打招呼。作为老朋友,我们每次遇见,津津乐道的话题永远都是种子、土地、粮食,当然还有农民。

“一定要好好帮我们写写,今年我们的大豆产量实现了新突破,改良田大豆亩产256.8公斤,未改良对照田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51.4%。”秦大姐报出的数据让我欣喜——这是在盐碱上种出来的呢!

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到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耗国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在80%以上;从这次创新的高效脱盐土壤改良新技术,到盐城300多万亩盐碱地有望改良增产,助力国家大豆产量提升的梦想;从收割测产的现场图片和视频中,秦光蔚卷起裤脚、手握镰刀,在阳光下收割每一根豆杆,到为确保数据真实,她蹲在地上将洒落的大豆一颗颗捡拾……对话中,激情洋溢的秦大姐眼中闪着光,那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热爱。

总结2022年的诗词(我们笔下的2022耕耘)(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盐城常年种粮1480万亩左右,总产140亿斤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1.2%,全省近1/5,一年粮食产量可满足5000多万人口的年粮食消费需求,是全省唯一连续3年获原农业部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但2022年,对农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和收获季节,漫长的干旱少雨期对一个农业大市是严峻考验。

5月秧苗刚播栽下地,盐城全市域出现中等程度的气象干旱、局部重旱的严峻情况,620万亩稻田都“张大了嘴”,急等 “解渴”。我联系上阜宁县种粮大户周铁,炎热的下午,他还在田埂上徘徊不安:小秧已长出三叶一心,快要施肥了,没水咋行?

当我来到建湖县采访时,农机大户袁加军正为流转的8000亩土地的灌溉之难吃不下饭,虽然小麦刚刚获得丰收,但看到裸露的河床,喜悦瞬间被焦虑所替代。在东台市黄海原种场,直播稻田龟裂严重,陷在干泥里的秧苗没有了生机。

2022年,国家首提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访中,我欣喜地看到,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对沿海的涵闸控制排水,同时想方设法引水、补水,农场、种粮大户们也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翻水,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022年,盐城稻麦两熟亩产超1000公斤,再次实现“吨粮”目标,对农业大市盐城来说,2022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但丰收中蕴含着太多的来之不易。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盐城全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稳产保供的成绩单从未让人失望过:以占全国0.61%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2%的粮食、1%的肉类、2.1%的蔬菜、1.9%的水产品和2.8%的蛋类。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等16个农产品的规模和产量,盐城一直雄居江苏第一。

总结2022年的诗词(我们笔下的2022耕耘)(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我的笔下关注了更多与农业相关的人和事。

在大丰区三龙镇的省沿海农发粮食科技产业园,我采访了这处建在黄海边松软土质上的科技大粮仓,看似平常无奇,粮仓之下的根基却深到地下三四十米。我见识了让“粮食”乖乖在“线上跑”,自动入库的现代仓储,与几年前采访的基层粮库的平方仓相比,换了新天地。

我的笔下,还记录过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在射阳县海河镇,“盐城市委驻射阳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于宇、李海昌、何永红、杨恒桥在交通闭塞、产业贫瘠的薄弱村,带领村民养羊种菊,成立合作社,为 100亩废弃鱼塘打造渔光互补项目……让土地长出金子,让农民获得丰收,连续两天的蹲点采访,我的笔下留下了他们拼搏的身影。

当稻谷进仓,新米上桌,我们品尝到的又何止是粮食。因为每粒粮食的长成,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肥沃的土壤,需要辛勤的耕种收割,正是无数人的辛劳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丰收,而那些与丰收关联的故事,则更加抚慰我们的心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编辑: 周晓雨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