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四个基本境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东方既白 著很多人读老子的《道德经》,常常会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困惑不已,甚至于想当然地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恰恰是大力提倡“无为”的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而且还从“有为”和“无为”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辩证的论述,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实践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尤其是作为老子哲学最基本命题之一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综合辩证的种种深度解析,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存在本身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而重要的意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四个基本境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道德经中的四个基本境界
东方既白 著
很多人读老子的《道德经》,常常会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困惑不已,甚至于想当然地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恰恰是大力提倡“无为”的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而且还从“有为”和“无为”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辩证的论述,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实践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尤其是作为老子哲学最基本命题之一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综合辩证的种种深度解析,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存在本身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而重要的意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整体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深度解析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老子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说“道常无为,进而达到了无不为的效果和结果”。为什么“无为”之后,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结果呢?因为所谓“无为”,就是指在万物“无中生有”的初始阶段的对“无”用“为”,在事物初始状态下的作为。
对“无”用“为”是“无为”,对“有”用“为”是“有为”
只有正确理解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后,我们才能正确解读老子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就跟“上医治未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上医治未病”,就是提前用养生的方式把身体调理好,以至于后来百毒不侵,不生病了,不就相当于后期人家“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过程中的“无不为”么,前期“无为”的时候,提前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干净,消弭于无形,就相当于后期把什么病都治好了,无所不为。
上医治未病,尚能“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这又跟我们备孕是一样的道理,在怀孕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了,以后孩子的基础和体制就不会差,不生病了,前面备孕过程中的“无为”就起到了后面“无不为”的效果和结果,因此才叫“无为而治”,什么叫“无为而治”呢?就是前面对无用为的“无为”动作,而治了后面本该生的各种各样的病。其实中国人在的整体生老病死过程中,就曾经有意无意的进行过多次“无为而治”的实践活动。
比如有人想要子孙满堂的时候,就会先跟儿子物色对象,然后谈婚论嫁,备孕安胎等等一些“无为”的工作,为什么把这些工作叫“无为”呢?因为相对于子孙这个实体来讲,一切还都是“无”的状态,所以家长前面这些物色对象,谈婚论嫁,备孕安胎的工作就是对“无”用“为”,这些工作做到位了,选对了人,做对了事,则可能后面生出来的孩子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还从来不生病,这不就得到了“无不为”的效果了嘛!这其实跟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道理一样,为什么“尽人事”之后,就可以“听天命”了,因为已经提前做了所有该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一个“无不为”的结果。
这样说可能还是不太容易被常人理解,那我们不妨以当下比较通俗的概念进行一下互解,用哪个概念来互解呢?“务虚”和“务实”就比较恰如其分。
无有、虚实都是对立统一的综合辩证关系
务虚是相对应务实来的,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因此是针对实际事物发生前的“无”的阶段,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
没有具体的“务实”,一切“务虚”就都是“空谈”,所务之“虚”就可能是浪费时间与浪费精力。没有结果的“务实”即使做得再多,花去的成本再多,对于事情与问题的改变都是毫无用处的,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如务虚会就是讨论一些大家的大胆想法,不一定有实施的可能性,就尽可能地发挥想象提出建议的会议。
无为的阶段务虚,有为的阶段务实
生活中,那些但凡混得有点“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把握务虚与务实的人。比如推杯换盏中谈定了生意,点火吹雾中交换了信息,互摸麻牌中定下了合作的基调......对于有目标的人来说,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一个务实与务虚的人,就是要学会随时切换务实与务虚模式的人,务实是为了更好验证务虚的价值与意义,务虚是为了更有效、更有结果的务实。
做一个务实与务虚的人,就是要学会做一个辩证看问题的人。要在务实的立场看务虚,务实者若是陷入过于务实的处境,越容易变得目光短浅,思考无力、不善于总结、缺乏全局观,而这些会导致智慧增长的受限。在务虚的立场看务实,务虚者首先也应该是一个务实者,务虚者应该注意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因此善于务虚的人,有一种洞见未来的能力,他们的设想和规划往往代表了一种前瞻意识。
故老子这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跟佛教的“因果”说法是一样的,修习佛教的人大部分都明白“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道理,菩萨为什么“畏因”?因为有因必有果,有过也必有因,“畏因”怎么办呢?那就打个提前量,“因上努力”,“因上努力”了,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干净,消弭于无形,自然什么都不做就会有好的结果,达到了“无不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用太关心结果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果上随缘”、“听天命”了。否则,不“听天命”还想干嘛呢?想“妄为”吗?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因此说“道常无为”,”无为“之后打好了基础之后,到了“有中化无”的“有”的阶段时就会起到“无所不为”的实质性效果,其实这跟“上医治未病”、“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一样,跟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因果律、儒家的“尽人事,听天命”是一样的道理,更跟《易经》中“无妄”卦和“大蓄”卦互为“综卦”的道理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易经》的“无妄”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说“动而健,刚阳盛,人心振奋,必有所得,唯循道纯正,不可妄行、妄想、妄言。无妄必有获,必可致福。因此,“无妄”卦接下来的一卦就是“大蓄”卦,而且就是它的“综卦”。其实这和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是一致的,前期“因上”的“无为”,自然会有后期“无不为”的果,前期“因上”的“无妄”,自然会也会有后期“大蓄”的果,所以《杂卦传》中才说:“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无妄”就是没有虚妄,代表真诚,没有什么特别的念头、其他的动机或复杂的想法。“元亨利贞”代表可以从头开始,不守正会有危难,告诫大家要真诚;不适宜有所前往,一旦有所前往,就要有目的、方向和念头,所以在无妄卦里面要守住正固,将现在的情况稳住,不要急着去行动。这一卦的卦象是下震上乾,“天雷无妄”,打雷的时候会使人受到惊吓,如同天灾会示警,警告人们要回到生命比较原始的状态。怎么才能回到生命比较原始的状态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因此,《序卦传》说:“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能够返回正道就不会虚妄了,所以它接在“复”卦之后,变成“无妄”。无妄,则最为通达,适宜正固,如果不守正就会有危难,不适宜有所前往。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总希望有所作为,努力追求外在的成就,但是欲求太多常忘记自我。一日碰到天空雷声乍起,感觉到大地震撼的时候,就会警觉到究竟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就是天雷“无妄”。
故,“无妄”卦的大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如何更好地“以茂对时,育万物”呢?天下雷行,万物不敢妄为,为无妄。无妄象杜不妄为,合乎客观规律,不违事实。什么事情均不妄为时,亨通顺利,否则就会发生祸患,不利于发展。而一旦做好了“无妄”卦,无妄想,无妄念,无忘言,无妄行,无妄为,自然就能像“大蓄”卦那样,有大的收获、大的积蓄,这正是《易经》“无妄”卦和“大蓄”卦互为“综卦”关系的根本原因。
天雷无妄,顺其自然,遵从天命前行
“大蓄”卦所指的积蓄是什么?首先是蓄德、养贤,然后才指积累财富。包容什么?包容比自己更大、更强的东西,这种包容是一种伟大的包容,一般的人去包容比自己弱的东西容易做到,叫同情弱者,去包容一个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往往很难做到,由于会有嫉妒之心。我们要像大畜卦一样,能够包容比自己更高、更强、更大的人和事,这才真正显出人的品德。怎样才能做到大畜呢?就是不但要包容比自己弱的人,更要包容比自己更强的人。可见大畜卦讲的是怎样打开我们的心胸,说白了就是要求我们做人无妄想,无妄念,无妄言,无妄行,无妄为。
大蓄,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因此到大蓄卦卦辞的时候,就变成了:“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这比无妄卦:“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阶段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在无法做到“无妄想,无妄念,无忘言,无妄行,无妄为”的情况下,确实是:“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而一旦做到了“无妄想,无妄念,无妄言,无妄行,无妄为”的情况,则大可“利珍。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且无往而不利,这就是“无妄”卦和“大蓄”卦之间所存在的综合辩证关系,也是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原因。
故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因为,前面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做好了,自然而然就能达到“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结果,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谓大道至简,大道同源,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跟儒家说:“尽人事,听天命”,佛教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一样,意思是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畏因”怎么办呢?那就打个提前量,“因上努力”,“因上努力”了,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干净,消弭于无形,自然什么都不做就会有好的结果,达到了“无不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用太关心结果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果上随缘”、“听天命”了。
因此,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有其“边界思维”的框架在里面的,是有其“整体发展观”在里面的。比如说到“无”,就一定包含“有”,说到“无为”,就一定暗含“有为”的结果,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解读《道德经》时亦说:“有无,道之门也。有为无为,德之性也”。
《道德经》的整体发展观模型图
所以在本章讲“道常无为”的时候,其实也暗含了“若不常无为的话,则最终有可能不得不为”的无奈选择。因此《孙子兵法》才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黄帝内经》亦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因为一旦错过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最佳时期和上上之策,到了“其下攻城,下医治已病”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阶段,则攻城略地,奋力厮杀和脱皮换骨,开膛破肚、甚至改头换面可能就成了最后唯一的选择。
因此我们在读《道德经》时候一定要“边界思维”的框架和“整体发展观”的理念在里面。在讲跟“道”相关的问题时,就必须在混沌无极之道的层次和维度上,万物“无中生有”的阶段,即要在“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那个“无极”的“思维边界”里,比如现在的科学技术就表明,你不能用牛顿力学的原理来解释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相关现象,亦不能用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来套用牛顿力学的宏观现象,因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和维度上,不在一个“思维边界”内,“鸡同鸭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到了“而无不为”的时候,其实已经发展到了“有为”的阶段,即“有中化无”的阶段了。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而不能采取刻舟求剑,断章取义的方式进行片面的解读。
故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因为站在混沌无极之道的“无极”层面来看,那个常道,那个恒道,就是不可道的,那个常名,那个恒名,就是不可名的。但若是站在阴阳太极甚至是五行生克的层次和维度,有些道就是可道的,有些名就是可名的,只是不是那个处在终极层面的“常道”、“常名”而已。
比如站在“阴阳太极”的角度来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高就是高,低就是低,长就是长,短就是短;站在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金就是金,木就是木,水就水;站在人道家庭的角度,父母就是父母,夫妻就是夫妻,子孙就是子孙,岂能无名乎!
所以孟子站在“阴阳太极”的层面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又都能自圆其说,各得其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就从“混沌无极”的终极维度和层次下沉到“阴阳太极”的天道维度和层次,来给大家讲讲“人性善恶”的对立统一性问题。
上一篇: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