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重点博物馆(咱们吉林有这样一家博物馆)
在吉林省梨树县蔡家镇,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它记载着梨树农耕文化的历史,是关东农耕文化的代表,也是黑土地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成立到改陈历时四年时间里,蔡家镇关东农耕博物馆向游人展示着关东农耕文化的魅力,也向关东大地发出历史的最强音。
关东农耕博物馆始建于2016年,分为六大部分——即:关东农耕博物馆室内展馆,关东农耕博物馆室外石器展区,清代柳条边展区,工匠文化园木雕展区,2公里石器长廊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从千年石器的汇总,到百年边墙的复苏,传承历史工匠的技艺,开拓现代农耕的未来。
可以说,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是国内最全、最大的农耕类博物馆之一,真实记录和谱写了关东文化的历史篇章。
近日,中国吉林网专程来到这里,带您揭秘蔡家镇关东农耕博物馆的故事。
创建者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件藏品的由来
说起关东农耕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非常有意义。它是关东农耕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王志清母亲的小茶缸。
当年在蔡家镇全体机关干部筹建博物馆大会上,时任蔡家镇党委书记王志清拿出了自己母亲留下的小茶缸。别看这个小茶缸不起眼,但却极具纪念意义——是母亲离开王志清之后留下的唯一的一个纪念品。
王志清母亲结婚时用一角钱买了两个,父亲母亲各一个,父亲那个茶缸损坏了,只剩下母亲这个。王志清把这个小茶缸拿到了博物馆:“小茶缸放到博物馆,去博物馆时就相当于看望母亲一次。”每当王志清向游客介绍小茶缸的故事,就是回忆母亲的最好记忆,同时让更多人分享他们母子之情。
王志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号召全体机关干部把自己家珍藏多年的“宝贝”捐献给博物馆,由博物馆帮助保管收藏,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分享蔡家镇干部的家庭故事。
一遍遍的对展品整理排序——“老物件”终焕发新生
2020年初,农耕博物馆历经艰苦的百日改陈,旧貌换新颜,对藏品系统分类,深挖藏品的历史文化,实行藏品单体造型,赋予博物馆无限的生机。改陈后的博物馆共有10个展馆,其中5个综合展馆,5个专业展馆。综合展馆为关东生产馆、关东生活馆、关东民俗馆、关东文化馆、关东艺术馆;专业展馆为关东工匠长廊、关东家居馆、关东机械馆、关东陶瓷馆、关东编织馆。
为了让关东农耕博物馆更有农耕文化和历史底蕴,博物馆的创建者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也尝尽了各种艰辛。为了让成千上万的展品摆设的更有味道和章法,王志清等创建者们参观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一遍遍的对展品整理排序,终于让这些“老物件”焕发新生。
真真正正的“淘宝”——出自乡亲们家中的“宝贝”
生产展馆以“春夏秋冬”季节分类,生活展馆以“衣食住行”用途分类,民俗展馆以当地“汉满蒙朝”民族分类;文化展馆以“农林牧渔”产业分类;艺术展馆以“琴棋书画”技能分类。从春种、夏长到秋收、冬藏,细读每个藏品,斑驳中透着古朴,律动中透着雅致,让人觉得,浏览过一面墙就走过了一个季,环顾完一个展馆就走过了一个年。
在各个展馆中,这里的坛坛罐罐、瓶瓶碗碗都印刻着岁月的痕迹。辽金时期的棋子、民国时代的年画、有着60年历史的接生员证、大大小小的烟袋锅、各式各样的嘎拉哈……从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住砖瓦木房,人生的欢喜悲苦在这个小小的展馆里缓缓流过,让人怅然如梦,穿越历史长河。
据蔡家镇党委副书记王立军介绍,这些老物件,大多来自于民间“淘宝”。王书记所说的“淘宝”可不是现在流行的剁手网购,而是实实在在到乡亲家中“淘”来。
这些从乡亲们家中淘来的“宝贝”,每一个都标着一张小标签,上面标明了编号、年代,来自于哪一位老乡。“都是老乡们免费提供给博物馆做展品,哪一天想要回去都可以。”王书记笑着说。
镇馆之宝——锈迹斑斑却是“无价之宝”
关东民俗馆展示了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生活风俗用品和民族文化特色,并列与多元,杂糅与融会,有相同也有不同,文化大融合,民族大团结在这个空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梨树蔡家镇关东农耕博物馆也不例外。一口辽金时期的六耳锅就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别看它锈迹斑斑,这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而成。它价值几何,在王立军眼里,绝对的“无价之宝”。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关东农耕文化园的最后一部分,是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现任蔡家镇党委书记寇孟伟告诉中国吉林网,关东农耕博物馆是关东人牢记农耕文化史,让先辈的农耕文化得以传承。蔡家镇在农耕领域内不断探索与追求,潜心于黑土地之上,励志于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保护着黑土地这只耕地中的“大熊猫”。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雍皓/文 张秋磊/摄影 杨博 摄像/后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