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到底在哪里死的(并未葬在马嵬坡的杨贵妃)

杨贵妃到底在哪里死的(并未葬在马嵬坡的杨贵妃)(1)

根据《旧唐书》记载,由于当时正在西逃途中,事起仓促,杨贵妃死后只是用紫褥包裹,葬于驿道西侧,时年38岁。也就是说连口棺材也没有,只是拿褥子裹在尸体上,草葬于大路西侧,随后唐玄宗就起驾向西继续逃亡去了。唐玄宗走了以后,当地流传有一种掘墓观美人说法,事实如何,不得而知。不过,据史料记载,西逃第二年,唐玄宗回銮时(当然此时他已经是太上皇),曾经下令将杨贵妃的遗体改葬。但是据《旧唐书》记载,宦官启开坟墓后,却发现杨贵妃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坟中只剩下一个香囊,于是也只能把香囊献给太上皇。

从杨贵妃死到改葬,中间只隔了一年半的时间,尸体不可能全部腐烂,连骨头都没了,因此,这一记载难免令人生疑,这里边究竟有没有埋过尸体。白居易《长恨歌》也证实“马嵬坡前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可见在唐时就已经普遍认为杨贵妃并未葬在马嵬坡,那么杨贵妃究竟被埋在哪儿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现存的杨贵妃墓地就有四处之多。一处是在今天陕西兴平县马嵬镇西,这里还盛传一种说法,埋过杨贵妃的坟,虽然时日不长,坟土却细腻光滑像擦脸的粉一样,并且奇香无比,所谓“此地纵千天,土香忧破鼻”。而且妇女用杨贵妃墓上的土擦脸,可以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其墓土也因此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擦脸,连外地游人至此,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挖光。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另外,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的久津渔村二尊院,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2005年9月,四川大学的蔡正邦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杨贵妃葬地的全新说法,他们从多个方面论证,杨贵妃死后并未葬在马嵬坡,而是葬于四川省崇州市的三郎镇。从史料上看,《资治通鉴》曾载“唐开元二十三年,朋故蜀州司户杨玄琰女(杨玉环)为寿王妃,杨钊(杨国忠)、杨贵妃之从祖兄也,从军于蜀得新都尉,杨玄琰卒死于蜀,钊往来其家。”他们认为这一记载说明杨贵妃的父亲曾在蜀地为官,并且死后家人留于蜀中,所以杨国忠才会“往来其家”,因而杨贵妃出生于蜀州,而今天的蜀州即崇州市的古称。

另外,《唐书》载,“贵妃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帝至蜀密遣使具棺椁葬焉,而日本上靖在所著的《杨贵妃传》中叙述,唐玄宗即派敕使祭祀杨贵妃,悄命宦官将杨贵妃遗体移葬别处,这说明杨贵妃虽死在马嵬坡,但遗体却曾被迁葬。另外从资料看,杨贵妃喜爱多汁水果,并且喜欢香辣味,这与蜀中人相似,在《马嵬坡志》中记载,杨贵妃死前嘱,入宫后常思念故乡蜀州的佳山秀水,请求死后归葬于翠围山中。从这些记载看,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听从其意,将她移葬到蜀中的可能性极大,而蜀中山水最佳的地方莫过翠围山。

蔡正邦在对崇州市三郎镇进行的实地调查时,还发现翠围山中还残留有“大唐天宝”字样的石碑。据说,多年前,崇州市收藏家陈忠仁曾在翠围山附近遇见两个盗墓者,向他出售唐代五爪金龙黄袍和五彩凤凰二马裙,丝绸保存得当,千年不朽。唐代丝绸保存到现在是完全可能的,而黄袍和凤裙非帝王家不可能拥有,而唐朝和翠围山有瓜葛的就只有杨贵妃一人。他们还从翠围山兽医马少君家听到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杨贵妃墓就在翠围山中。

蔡正邦还从人文地理方面进一步论证说,杨贵妃墓应在三郎镇南面,墓北正对长安,正印证了古时合魂归里面对三郎、皇宫的意思。他甚至认为三郎镇的名称也与杨贵妃有关,由于唐玄宗排行老三,三郎是杨贵妃生前对他的昵称,唐玄宗杀杨贵妃后,心中有愧,就改镇名为三郎镇,长伴妃墓,以求得心理平衡。并且三郎镇还有一个九龙沟,龙被喻为天子,即皇帝,这与凤栖山也恰好对应,不过,这种说法虽然论证充分,也有合理之处,但只是一家之言,也多有牵强附会之处,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论证。

台湾学者魏聚贤甚至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因而杨贵妃死后,也就自然葬于美洲了,不过这一说法太过于渺茫,也就不好论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非小编原创,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