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离婚了吗 李玉芳那一片红
李玉芳,菏泽市作协会员,单县第二中学教师。
那一片红
文/李玉芳
杜鹃盛放的时节,我来到了神往很久很久的井冈山。千姿百态的杜鹃花,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格外娇艳,那一片红,宛如一簇簇火苗,闪烁在我的眼前。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千峰竞秀、飞瀑流泉。处处生机盎然,处处秀色可餐。
赏心悦目处,彩练当空舞,井冈杜鹃红。
我就是奔着那片红而来。
下了旅游大巴车,走不多远,就是闻名遐迩的黄洋界。
一座碑高耸着,无声地站在那儿,肃穆庄重,岿然不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烫金大字赫然在目。侧耳,倾听,风声、雨声、枪炮声混杂在一起,穿过历史的烟云,呼啸而来。硝烟弥漫中,枪林弹雨中,红军、赤卫队和井冈山人民,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身影仿佛浮现在眼前,烈士们的鲜血流淌在井冈山的土地上,殷红殷红的,倏地,一株株杜鹃花开了,火红火红的,眨眼间,漫山遍野顿时红彤彤的,像灿烂的云霞,像鲜艳的红旗。
黄洋界依然雄峰耸立,巍峨挺拔,形势险要,陡不可攀,95年前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场,如今的黄洋界却成了位置绝佳的观景台。站在上面看日出,不亚于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的叹为观止。只见云海翻腾,雾气氤氲,曙光忽现,这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映红远处的天。游客们情不自禁,异口同声,道出一句“好美!”造化钟神秀,层云荡胸间,恍若置身仙境,感觉妙不可言。
黄洋界的下面,一条泰井高速公路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各种各样的车辆撒着欢儿地奔驰在宽阔的车道上,川流不息。
怀揣着期待的心情,我像众多游客一样穿上红军装,步入“朱德挑粮小道”。小道名副其实的“小”:逼仄陡峭,沟壑纵横。我一步一步地踩在井冈山的土地上,期望能体会到当年朱德带领红军战士挑粮的艰辛,可是没走多远,两手空空的我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脚上像戴着几十斤的镣铐,腿上像坠着近百斤的石头,无比沉重,再也挪动不了一寸。
我坐在小道边,揉着酸疼的腿和脚,有些许颓丧,看着和我几乎一样虚脱的其他游客,不禁感慨万千:我们都是吃饱喝足之后才来重走“小道”的,尚且不能承受这种疲累之苦,而当年由于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内军民物资奇缺。食盐断绝,粮食不够,就用红米饭、南瓜代替,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就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需要储备充足的粮食,朱德与战士们,不得不从山下挑粮食运到山上,五六十里的崎岖山路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转过头,凝视着小道两边的竹林,多么葱茏青翠的竹林!何等郁郁苍苍的竹林!可是竹子根部的土地并不肥沃,反而十分瘠薄,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竹子的茂盛葳蕤呢?一阵风过,竹林喧哗起来。蓦然间,灵光一闪,郑板桥的《竹石》在空中飘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霎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竹子和红军战士不都具备同样的品格吗?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战士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甘于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朱老总,本是滇军的少将旅长,却义无反顾抛弃高官厚禄,选择了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共产主义,带着部队奋勇突围,奔向井冈山,实现伟大的“朱毛会师”。他日夜为革命操劳,还带领战士们从山下挑粮,四十多岁的年纪,挑粮却比年轻战士还要多…… 人不单单靠吃米活着,此时此刻我对巴金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时,几个穿着红军装的少年谈笑风生,从我旁边侧身而过,他们的脸红彤彤的,笑意盈盈,像极了井冈山上恣意怒放的杜鹃花,他们的脚步有些凌乱、缓慢,却依然在奋力向前向前……猛然间,我身体里似乎被无数武林高手输入了元气和功力,源源不断地。我不禁一跃而起,紧走几步,去追赶那些朝气蓬勃的少年……
到了井冈山,大井是不能不去的地方,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大井,就是今天井冈山市的茨坪镇,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镇,昔日的破败贫困已荡然无存,踪迹全无。石奇草绿、水清花红的挹翠湖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茨坪的中心,站在湖心岛上远眺,周围的群山覆盖着一片片枝繁叶茂的绿色森林和蓊蓊郁郁的井冈翠竹。
到了大井,一定要去摸摸残墙,坐坐读书石,看看感情树。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第一次来到大井,大井老表把一幢用石灰刷白的客家土屋(又叫白屋)让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从此,这里成了毛泽东常住之地,领导着井冈山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1929年1月,敌军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哨口相继失守,敌人对大井村实行残酷烧杀,这幢白屋只剩下半堵残墙。大井村人相信毛委员总有一天会回来。于是,全村人拿出自家挡风避雨的蓑衣斗笠小心翼翼地将残墙遮盖起来,谁想建房挖地都不准损坏这堵残墙。解放后,这堵墙重见天日,1960年,井冈山人民按大井白屋原貌对毛泽东旧居进行修复,将这堵墙原封不动地镶嵌在白墙之中,作为历史见证,让人敬仰。
听完导游的讲解,我不由自主地走近残墙,轻轻地抚摸着它。这是一段弹痕累累的残墙,陈旧,简陋,残破,散发着一种古朴气息,墙上很多地方光滑如玉,泛着光泽,这应该是成千上万的来访者抚摸的结果。它就像一个残缺的巨人,经年累月地站在这儿,不眠不休,不卑不亢,不悲不喜,向海内外的无数来访者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在这堵残墙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盏小小桐油灯!凝望着这盏极为普通而又陈旧的小油灯,耳畔似乎传来“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湖四海红旗扬”的歌声,这时眼前仿佛浮现出毛委员在井冈山的寒夜中奋笔疾书的魁伟身影,还有那微弱的却彻夜不灭的灯光。这灯光犹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使红军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照亮了井冈山道路的前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激励着千千万万民众奋起抗争,冲破黑暗,迎来了光明……
残墙后有两棵常青树:一棵海罗杉,一棵凿树。当年毛泽东经常在这两棵树下看书、会客或和老乡谈心。树长得健壮旺盛,在后来的蒋介石三次武装围剿中,两棵树在战火的折磨下,枝叶焦枯,像是死了一样。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这两棵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的大树突然抽枝发芽,很快长得枝繁叶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这两棵树竟然开出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仿佛在欢迎这位新中国缔造者的到来。1976年这两棵树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这年的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1987年朱毛井冈山会师60周年时两棵树竟又死而复生。
两棵饱经风霜的树,两棵通人心、懂世情的树,两棵情深义重的树,被当地人称为“感情树”,如今这两棵树根深叶茂,傲然挺立。两棵树打量着我这个慕名而来的造访者,我凝望着这两棵葳蕤苍翠的树,心中突然有所触动,抬头遥望远处的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灿若云霞,那一片红,在心头晕染开来。
距离茨坪五六公里远的地方,是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黑色的两层木楼似乎述说着它经历过的腥风血雨,游客在它的古朴沧桑中仿佛看到了红军官兵的坚强与悲壮。
1929年1月的一个深夜,敌军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员落入敌手。敌人对红军伤员严刑拷打,逼问主力红军的去向。面对敌人的枪口,红军伤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穷凶极恶的敌人将伤员们集中到附近一处稻田用机枪扫射,130多名红军伤员全部牺牲。敌人撤离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英雄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稻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那块稻田上修建了小井红军烈士墓。
年轻的导游姑娘语气沉重,声音哽咽。游客们脸色凝重,眼里泛着光,那是泪光!我眼底有些湿润,不由自主地几次深深鞠躬,向着烈士墓,唯有如此,才能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寄托对先辈的哀思。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必须去瞻仰的地方。
纪念堂、纪念碑是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主体,纪念堂内的瞻仰大厅,陈列着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画像。吊唁大厅四周的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年牺牲的上万名烈士名录。厅内正上方安放着一块汉白玉无字碑,代表着数以万计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
我凝视着烈士的名字——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眼前浮现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是留学生、大学生,或是富家儿、官宦子弟,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明明知道是一条抛头颅洒热血、无比危险的道路,却毅然走下去。
为什么?为了谁?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这是王尔琢在一份家书中写到的。王尔琢,黄埔军校一期生,1928年英勇牺牲时,年仅25岁,时任红四军参谋长。
首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刘真,被敌人残酷挖出了双眼,放在蒸笼中,直到被活活蒸死,也不叛变投敌。
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
五百里井冈山,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回荡着英雄们的呐喊。
当我走出烈士陵园的大门时,一位当地的导游姑娘唱起了山歌:“井冈山上杜鹃花又开,杜鹃花开盼那亲人来。星星之火遍神州,一粒火种映红了天。井冈山上杜鹃花又开,杜鹃花开迎接亲人来,东方太阳升起来,万紫千红向阳开……”
歌声悠悠,意境绵绵。
为了平复我们伤感的心情,导游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带到井冈山最美的瀑布群——五龙潭瀑布,这是一群让人何等惊艳的瀑布啊!在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这是一种怎样的义无反顾啊?他们多么像井冈山上那些为了保卫红色政权而慷慨赴死的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和群众!此时一切欲念立刻冷却,心灵上的尘埃得到清除和洗涤。我赶紧掏出手机,把眼前的瀑布定格为永恒的瞬间,连同我的惊叹!
来到井冈山,不能错过一个村——神山村,更不能错过一个女人——彭夏英。
走进神山村,暮色渐起,游人依然如织,络绎不绝。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宽敞的乡间小路,白墙灰瓦的客家小楼,干净清澈的溪水潺潺,宛若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在神山村,有一面“笑脸墙”格外醒目。在墙上,贴着30张满是笑容的村民照片,组成一个爱心形状。其中就有彭夏英。
彭夏英是井冈山的名人,更是神山村的能人,我和同行者绕过几家喧闹的民宿,很快就找到了她开办的农家乐——成德农家乐,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之下,格外引人注目。院子里有十几个游客,坐在桌边,有的远望满山的茂林修竹,一幅沉醉之状;有的在静候美味佳肴,一幅垂涎之态;有的正大快朵颐,一幅满足之样。
彭夏英和丈夫在后厨忙碌,炊烟在屋外袅袅升起,热气在室内悄悄氤氲,彭夏英忙得不亦乐乎,步履匆忙却始终踏着自己的节奏,或洗,或刷,或蒸,或煎,忙而不乱,动作行云流水般娴熟,烟火气蒸腾着,彭夏英微笑着,脸色红润,像一朵怒放的杜鹃花。
夜幕降临,不远处 ,“笑脸墙”边,不再为生计蹙眉的村民们和着欢快的音乐声,跳起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神山村,不就是神仙住的山村吗?
神山村是井冈山的一个缩影,昔日的革命摇篮,今天的脱贫先锋。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崛起,大山深处的“美丽经济”像杜鹃花一样绽放。井冈山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脱贫的星星之火依然从这里点燃。
因为红色信仰,革命先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因为红色信仰,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
生命有限,信仰永恒,像井冈山上年年开放的杜鹃花,那一片红,日出江花红胜火。
信仰如光,为信仰而奋斗的人,就是追光者。
在脱贫攻坚战中,包括井冈山革命老区遂川县珠溪村村支书邹齐胜在内的全国180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
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危急关头,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献出宝贵生命。
井冈山不只是一座山。其深邃的红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如汩汩流淌的清泉,一直浸润着全国人民的身心,激励着他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020年年底,全国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结束,新冠疫情狙击战,我国成功研制新冠疫苗,有效遏制住疫情的蔓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我驻足在井冈红色雕塑前,近旁是一簇簇火红的杜鹃花,在远处青翠欲滴的竹林的映衬下,那一片红更加鲜艳夺目!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