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穿着是什么样的(汉代人为何跪着吃饭)

汉代穿着是什么样的(汉代人为何跪着吃饭)(1)

本文摘自:《成都商报》2014年6月29日第08版,作者:法兰西,原题:《中国人何时开始穿裤子?》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男女皆穿,但通常穿着于袍服内,并不会把裤子露在最外面。初期裤子都是没有裤裆的,后来才出现了合裆裤。

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形成这样的错觉:四川人一直都是吃辣椒,男人一直以来都是穿裤子。事实上呢,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吃辣椒和穿裤子的历史都不久。

本月初,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发现了两条裤子,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历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从三千多年前开始穿裤子?其实也不尽然,你看孙悟空,不就一直穿着一条虎皮裙吗?

骑马的穿裤子,

不骑马的穿袍子

三千多年前的新疆,是游牧民族的领地。所谓游牧,就是居无定所,人们骑着马驱赶牛羊,逐水草而生。在那时中东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乃至四川的金沙和三星堆,人们都是穿着宽松的长袍,但是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而言,长袍就太要命了,马背会时刻摩擦大腿内侧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没法骑马。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游牧民族最早发明了裤子,而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裤子正是最好的佐证。

这两条裤子由羊毛制成,主人是两名男子,可能是放牧者或者战士。事实上,裤子的发明应该更早些,因为普遍认为人类在大约4000年前开始骑马,而裤子显然是必需品。

不过,对于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而言,裤子就并非必需品了。那时的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有块布料把身材围起来就已足够。

当时的战争,也无需骑兵。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国家的实力也用战车数量来衡量。战车用马拉着,士兵站在战车上,上衣下裙,也不用担心走光。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这是中国人上古时期的常服,不论男女。上衣一般为窄袖、高领。衣领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右衣襟,称为“右衽”。相反,右襟压左襟,则是“左衽”,因为北边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所以“左衽”便被称为“蛮服”,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孔子称赞他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将披头散发,衣襟压向左边,成为蛮夷了。

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人发现穿裙子的不便了。他是赵武灵王,赵国处在北方,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有鉴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这改革,首先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衣、长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穿丝质开裆裤的

是纨绔子弟

穿上裤子的,仅限士兵。普通人还是穿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现在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其目的是便于私溺,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东晋的《拾遗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就马上记下来。当时纸还没发明,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

尽管有胫衣罩住小腿,但人们还是容易走光。所以《礼记》中就提出“劳毋袒,暑毋褰裳”,说的就是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当时人们穿胫衣,是出于防寒考虑,毕竟穿再长的裙子,裙底也会灌风进来。

《韩非子》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专门披着狗皮行窃,他儿子很得意,向小伙伴吹嘘:你看,就我爸爸有尾巴!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这个小伙伴就反击说: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绔。“绔”,也称“袴”,也就是胫衣。

到了夏天,穿绔就太热了,人们就只穿衣裳。不过,对于有钱人来说,绔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轻柔的丝织品啊,这才出现了“纨绔”,在当时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我们今天称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绔子弟”,就由此而来。

这种胫衣,此后一直存在。不过,最早是贴身穿着的胫衣,到了宋朝就变成了加罩在长裤之外的膝裤。从史书记载来看,两宋时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裤。《朱子语录》记载,南宋奸臣秦桧在朝为相,虽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对他也有防范。秦桧死后,高宗不免松了口气,对臣下说:我终于不用在膝裤里面藏一把匕首了。

到了明代,关于穿膝裤的文字就更多了。《金瓶梅词话》里写到潘金莲的服饰,就是裙子里面系一对“锦红膝裤”。而《西游记》第47回里的小女孩,也是在腿上系了两只“绡金膝裤儿”。

在成都的大街上,

司马相如穿着犊鼻裈

绔的进化,从“穷绔”开始。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并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早日得子,霍光就让所有的宫女都换上了穷绔,让皇帝不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这种裤子就是在原来的胫衣基础上,加了一个护裆,但前后还是有空隙,用带子系起来。这样做还是为了便溺的方便。

之后又出现了“裈”,这便是真正的连裆裤了。晋代阮藉不遵礼仪,他在《大人先生传》里将那些循规蹈矩的人比作“群虱处裈中”,他们把裤裆当作自己的“吉宅”。另一个“竹林七贤”刘伶则更为放浪,《世说新语》里记录他的狂言乱语:“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有长裤,也有短裤,即“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山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农夫,就穿着这种短裤耕作。不过,穿犊鼻裈最有名的人当属司马相如,《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在成都穿着犊鼻裈,和酒保、店小二在一起,在市场上洗酒器。当时司马相如还是个有身份的人,刚刚和卓文君私奔的他在大街上穿三角裤,是为了丢老丈人卓王孙的脸,让对方同意他和卓文君的婚事。

犊鼻裈显然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文人墨客耻于提及。不过在魏晋名士眼中,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世说新语》里说,阮家住在道路南边的子孙穷,住道路北边的富。七月七日这天,有晒衣服的风俗,住北边的阮家人便把纱罗锦绮都拿出来晒。阮咸住在没钱的南边,他便把自己的棉布大犊鼻裈拿出来晒,别人问他丢人不?他回答说,我还是不能免俗啊,姑且晒晒吧。

不穿裤子,

就只能跪坐吃饭

有了连裆裤,椅子才出现。汉代人请客吃饭,都必须双腿并拢跪在地上,让外衣垂下来,护住要害部位,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势就餐的由来。

在汉代,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被认为极其不礼貌。相传嵇康就是因为见权臣钟会时“箕踞而坐”,结果钟会大怒,在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让嵇康丢了命。

连裆裤在魏晋南北朝广泛使用,所以从魏晋开始已经有人放弃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吃货都有了裤裆,所有人都习惯于坐在椅子上吃饭,再也不用担心走光了。

不过,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哪怕穿了裤子,也千万不能露出来,外面必须是宽松的长袍。而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裤子的装扮被称为“裋褐”,又称“短打”,属于劳动人民的穿着。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写到,“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服装,仆人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这正如后来哪怕到了民国,在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下等人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

最喜欢穿宽松长袍的,还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们。上古时期的衣服已经是深衣大袍了,到了魏晋,衣服变得更肥。阮籍和他的好友们个个都是大袖宽衣。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名士只吃饭不做事,都是大胖子。据鲁迅的说法,则是当时的名士要吃五石散,这种药吃了皮肤要发热,也容易擦伤。所以他们要穿宽大的衣服。然后这些人的宽大衣服就成为潮流,顺带着当时的裤子也非常肥大。所有这些,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并无限向往。

西方裤子简史

在古希腊,女人和男人穿的是长达膝盖的束腰外衣,他们不穿裤子,衣服也不怎么爱穿。

四世纪时,西方世界的女人穿裤子。她们学习的是波斯人。那个时候,裤子被视为很女人气。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女人穿连衣裙,男人穿马裤。从1580年代起,水手一直还穿着更为宽松的适合工作的裤子,因为那样就能让他们把裤腿卷起来,以便涉水上岸或者攀爬桅索。

裤子(pantaloons)第一次出现于英语是在十七世纪,来自于意大利喜剧人物Pantaleone,他穿着第一条宽松的“小丑裤”。后来,这一人物的名字逐渐成为他所穿的裤子。

法国大革命之后,男人脱掉了他们的高跟鞋、丝质长袜和假发,开始穿裤子。穿裤子代表是革命党。

在欧洲,裤子甚至是性别的代名词。英国一部小说有段对话,在一个酒馆里,突然有人进来问:穿裤子的人在这有多少?其实就是在问男人有多少。

在十九世纪,女人穿上裤子以骑马,不过她们通过在外面穿上长裙来掩盖它。

牛仔裤是第一条将男女平等视之的裤子。

参考: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郑煦卓《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2011年06期

石历丽《浅谈古代裤制发展》,《美术大观》,2010年06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