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

曹植是我国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等。

我们喜欢诗词的爱好者一提《白马篇》,大多人都会想到曹植的这篇《白马篇》,曹植的《白马篇》确实很不错,下面先请阅读一下全诗:

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1)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2)

曹植的这首《白马篇》塑造了边塞地区的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保卫家园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然而,曹植的诗词虽然写的很好,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在此诗中没有写出气势恢宏、激昂飞扬的战争场面。

再来说一下隋炀帝杨广,他继位后,也把远征辽东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据《资治通鉴》(182卷)记载:“九年正月丁丑,召集天下兵集涿郡,修辽东古城,以储军粮,三月戊寅幸辽东。”隋炀帝还称:“高丽小虏,悔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国,况此虏乎,其情乃见。”

在这种征辽必胜的信心下,隋炀帝还特别写了一首诗,题名即是《白马篇》,下面先请阅读一下隋炀帝的这首《白马篇》:

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3)

《白马篇》 杨广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集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大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力彰。

曾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4)

隋炀帝即位前,曾以晋王的身份统兵南下灭陈,之后又长驻江都(今扬州),即位后,又南下江都,北巡塞外,西出玉门,东至辽东。

正是因为隋炀帝有着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在诗中有着辽水、宛河、陇蜀、轮台、高阙、蓟北、渔阳等诸多地方,这些充分体现了江山一统给隋炀帝带来宽广雄壮的意境气势。

仔细阅读全诗,隋炀帝的这首《白马篇》犹如一幅场面激烈的征战图,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描写战争,写出了交战正酣的淋漓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和壮丽豪迈的感觉,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隋文帝三下扬州(隋炀帝征辽作白马篇)(5)

隋炀帝的《白马篇》与曹植的《白马篇》相比,两首诗都充满了青年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但是,在隋炀帝的《白马篇》中,一句“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就把历史上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和谋士陈平、张良看的不值一提;从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比喻为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认为自己有着与其比肩的文韬武略和显赫战功。

杨广的青年时代确实是朝气蓬勃,他又到过边塞,又真的打过仗,所以他的这首诗歌不仅语言精美,而且描绘的战争场面宏大,读来也令人充满了激昂飞扬的战斗豪情,隋炀帝的《白马篇》气势意境是不是远超曹植的那首《白马篇》呢?

本文参考文献:《重读隋炀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