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

1987年至1990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主持发掘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一处年代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被缓缓揭开面纱,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来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方勤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文物事业贡献力量,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方勤一直奋战在考古发掘的一线。

2020年初,武汉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宝的“守门人”,方勤和75名“战友”一起24小时轮班,在湖北省博物馆封闭值守80余天,最终保护了全馆文物万无一失。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聚焦二十大报告,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针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问题进行探讨。

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1)

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独家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中,三十次提及“文化”一词,并用第八点专门描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一位多年从事文博领域研究和管理的人士,你觉得在这一大点中,哪些关键词、关键点让你印象深刻?

方勤: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二十大报告,报告对文化遗产工作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对如何建设好文化工作也给了纲领性的意见。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工作者,我非常感动,也倍感振奋。

首先,报告中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角度,多次提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在理论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者并列,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整个报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报告还特别提到了“从现在起”这个词,那我们党“从现在起”的中心工作是干什么?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现代化,那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明。所以,我觉得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被列入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

其次,报告特别提出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也就是第八点的内容。第八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第八点还提到了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中包括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等。

报告中还特别提出来,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注重城乡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建设、利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比如长城、长征、长江、黄河等,这些国家文化公园都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报告让我觉得离我们特别近的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其中包括要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然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总览报告,既全面回顾了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同时也为文化遗产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包括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在开篇就提到“过去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在你看来,文博领域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方勤:有专家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在老子时代、孔子时代,我们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但并不是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我们只是把其中的道德观、价值观拿来,为我们所用,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养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党有很多的理论就是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比如说现在讲的“绿色发展理念”,其实在古代也有体现。在湖北云梦出来一批秦代竹简,竹简上的法律文书规定:“在春天时候,不要去砍伐树木;到夏天时候,不要去狩猎幼小的野兽、鸟和鱼,七月以后才可以去打猎、捕鱼”,这体现了一种休养生息、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次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而在唐代就有一种说法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比如现在提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者的精神内涵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就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契合的。报告也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中华文明的精华贯通起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些是从内容、从精神上来谈的,而从方式、方法上来讲,比如现在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时,我们为了把古代的文明、文化讲清楚,用了很多现代的方式,比如说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这也是一种“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2)

方勤在布展前观摩文物 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湖北很多朋友都在使用省博推出的“越王勾践剑”公交卡,并戏称为“佩剑出行”,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同时也非常利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大报告中还具体提到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湖北省博已经做出了哪些努力?

方勤:加强文化交流,是我们一直在做,并在今后会加大力度继续做的事。

近十年来,湖北省博在莫斯科举办过青铜文明展,在意大利举办过荆楚文化展,也在美国、印度举办过类似的展览。我们在莫斯科举办中国青铜文明展时,俄罗斯的小朋友参观时,以我国文物为底图,创作了很多绘画和工艺品,借此表达他们的感悟。后来我把那些小朋友的作品,在我们馆里展出,也让我国的小朋友去观看。这就体现了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各有各的特色和差异,但也被彼此的魅力所吸引。

实际上,在加强两岸文明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比如我们在中国台湾的历史博物馆举办过道教文物展,还在自然博物馆举办过以青铜铸造为主题的展览。因为文化具有相通性,而且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氛围,我们的展览在当地很受欢迎。

这次报告在很大篇幅里提到了“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也提出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我想这是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今后会进一步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

具体来讲,包括互办展览,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办展之外,还要做一些互动性的、体验性的活动,比如我们和中国台湾每年都举办“海峡两岸考古交流基地”,就是让台湾的年轻朋友到湖北的考古工地去学习。通过让他们亲身体验考古,参观考古工作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来体会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我们还举办了海峡两岸青年学生的文创大赛,让学生们以文物为原型进行文创设计,二十大开幕之前刚刚举办完第二届。

如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湖北省博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了近千种有意思的文创产品,此前推出的数字藏品上线就被销售一空。这次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请你从保存保护、展览展示和创新实践等方面解答下现代技术在文博产业的实践,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方勤: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是去年10月份开放的,在新馆,大家会觉得新技术应用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首先,在加强对文物本体保护的方面,比如像漆器、丝绸这种比较脆弱的展品,我们馆的每个展柜里都有一些小科技,保证展柜的恒温、恒湿,还会对展品进行实时监控。为了让观众看到文物的精美,我们运用了低反射玻璃制作展柜,这样即使隔着柜子,观众也能看得很清晰。

展览过程中,我们还用了大量数字化呈现方式,《车马出行图》是画在漆器上的一个作品,尽管有87厘米,但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我们用了多媒体方式让它“动”起来。再比如虽然观众不能触碰“曾侯乙编钟”,但我们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让观众能在数字化设施上“敲击”编钟,增强对文物的体验。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把博物馆“搬”到了网上,打造了一个“不下线”的博物馆。观众可能去不了博物馆的现场,但只要进了我们的网站,就可以在家里浏览数字化展览;我们还和湖北日报社合作,在荆楚网上专门设立了“云上省博”页面;我们还有线上举办的教育小课堂,针对文物进行解读。

还有刚刚提到的文创,博物馆界经常把文创作为文物的延伸,观众在博物馆参观后,还能将文创品带回家里,留一点对博物馆的记忆。数字化文创是一个新领域,现在很受欢迎。当然今后如何进一步规范它,如何让它既符合行业规范,又能满足大家的需求,需要再进一步思考。

新京报贝壳财经:有观点认为现代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就像“艺术”和“技术”谈恋爱,你怎么看?

方勤:严格意义上讲,这个观点不是说技术和艺术可不可以“谈恋爱”,而是怎样谈才能谈得更好。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都能够让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这应该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也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一方面我们作为文博工作者、研究者,要把文物价值阐释好、讲好,然后科技工作者也要在理解文物的价值和内涵的情况下,再用恰当的、合适的表现方式、技术手段来把它呈现出来。

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

新京报贝壳财经: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你曾经在疫情期间带领着馆员们,在省博坚守了八十多天,想请你分享一下那段经历。

方勤: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当时疫情初次发生,我们和所有武汉人民都一样,还不是很了解情况,在现场就便于处理很多问题,也更加安心、放心。

疫情期间,我们得到全国各个文博同行的大力支持,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口罩、药品,甚至有的给我们送了一些食品。这些关心缓解了我们的一些困难,也给我们很大的鼓舞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这期间还有人询问博物馆什么时候开放,后来我们就在线上开展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有过千万人次收看了我们的直播,这是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也让我看到了线上博物馆的发展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代生活相对浮躁,很多年轻人急功近利,你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掘开始,在文物考古一线工作超三十年,你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方勤:反过来说这个事比较好,文物考古工作以及很多其他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不断坚持,只有不断坚持才有不断收获,个人也才能得到成长。这就需要年轻人有奋斗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现阶段文化遗产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时尚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进博物馆成为一个热潮,有时候预约甚至“一票难求”,同时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中70%的是年轻人,这些都是让我们文物工作者们比较欣慰的地方。

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连线二十大代表方勤)(3)

方勤在石家河考古现场进行科技考古 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在此前采访中称“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的就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坚持”,能否详细阐释一下这一精神的内涵?并且对年轻人进行寄语。

方勤: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文化和文化遗产工作在最近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越来越融入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次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和文化遗产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目标和工作任务,所以我们是生逢其时。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大好时代,特别是年轻人。按照二十大报告,“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关于这次二十大报告,我还有印象最深的两句话送给大家,一起共勉。第一句是在报告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让人鼓舞,也催人奋进。

第二句话,在报告结尾时说了一句,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说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我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所以我们作为文物工作者、文化遗产工作者,从现在开始,应该奋发图强,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年轻人更是要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孙文轩 编辑 李梦涵 校对 付春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