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1)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2)

马啣山秧歌的组织形式与源起

马啣山秧歌的组织形式多以方神庙为载体,以广泛流传于本地的民间信仰为精神支撑。我国是农业社会,亘古以来,先祖们把种子撒向大地以后,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向大自然抗争,就建庙塑神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美好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来解决,如遇到旱涝灾害便修建龙王庙,遇到虫灾便修建八蜡庙,管理狼虫虎豹便修建山神庙,求儿求女便修建娘娘庙等。这是农耕社会产生的农耕文化,形成了汉民族的民俗信仰和文化传承,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我国历史上塑造有一万多尊神,每尊神都是历史上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可见老百姓的意愿是他们在世时为老百姓办好事,死后又尊其为神灵,让他们继续为老百姓办好事。而大多数神庙都是方神庙,有一姓族人修建的庙和居住地的几姓族人联合修建的庙宇,保一方平安。因此,方神庙就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民俗信仰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方神庙也成为秧歌的组织机构和载体,沿袭数千年,流传至今。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3)

马啣山秧歌的源起有多种说法,但根据马啣山玩秧歌的习俗,可以推断出秧歌的源起应为答报神灵祈求太平。秧歌和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庄稼丰收了,人们认为是神灵的护佑,闹秧歌答报神灵;遇天灾人祸了,祈求神灵护佑,许愿玩秧歌。至今,马啣山一带还保留着许愿玩秧歌的习俗。

现在,大多数地方已把秧歌改称为社火,秧歌应是社火的源头。起先因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简单的着装扮演各种角色玩秧歌,迎祥祈福、禳灾谢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秧歌的内容也不断丰富,秧歌表演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演变为以喜庆丰收闹春节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主题。据考,马啣山秧歌队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不让女人参加。近几年,秧歌队逐渐由女性参加,但至今马啣山一带的秧歌还保留着小伙和男性扮演姑娘妖婆的传统习俗。

马啣山秧歌经费筹集与道具制作

马啣山秧歌的发起叫吵秧歌。当族人和村人中有人动了玩秧歌的念头时,便找几个志趣相同的人来商量叫吵秧歌,意见统一后,请族人尊长或方神庙官召集族人会议商量决定。此外,上届社火解降之后锣钹旌旗有专人保管,筒子鼓由鼓队队员拿回家架在自家屋梁上保管,如果掉地上或无意中敲响,就必须玩社火,这也成为一种习俗。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4)

玩秧歌推举社头和组织管理人员后,预算所需经费和筹资办法,秧歌经费的筹措一般都是按方神庙信士弟子或百子社弟子人头摊派,每户人家不分男女老少人均出多少钱,骡马牛羊都按头收吉祥钱,也有大户和富庶人家多出的善款。款项落实后,分工购买锣、鼓、钹、前场和后场的服装道具等,秧歌的筹备工作从年初开始到玩秧歌历时将近一年。

秧歌的排练。一般等到庄稼收割打碾入仓农闲时开始排练,单独训练鼓队、狮子、姑娘妖婆队,各分项训练完成后,开始整体排练花场子,也叫社火的前场。花场子有剪子畔、太子游四门、盘场儿、四朵梅、五福临门、凤凰双展翅等套路。

秧歌道具的制作。马啣山秧歌道具有旌旗、纱灯、锣、钹、筒子鼓、银帚、彩灯、狮子、彩船等,部分购买,部分自己制作。

筒子鼓制作,早先到临洮罗儿匠人处定制罗儿柳木圈作为鼓圈,后来本地匠人学会了鼓圈的制作技艺,购买柳树制作鼓圈,采购黄牛皮泡制鼓皮,材料准备全后,请木匠制作鼓筒,请皮匠制皮蛮鼓,鼓蛮好后请画匠绘制莲花、牡丹、花鸟、人物等图案。

狮子制作,首先请画匠雕塑泥胎狮头模型,一般在秋后(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泡制的泥浆会发酵)。待泥胎阴干后,用牛皮纸裱糊,着色彩绘制成狮子头型,狮身用毛线口袋做衬底,狮屁股用竹编筛子做造型,后用大麻匹绾制狮子毛,做成狮皮,称青毛狮子。

彩船制作,由木匠制作船架,画匠裱糊绘画,制作纸花、花篮、吊挂、彩带等饰品。

彩灯制作,用木板做一个底座,用六根竹子穿底座扎成六角再糊上白纸,画上花卉及人物,书写风调雨顺等字样,晚上点上蜡烛用以照明。

马啣山秧歌出马与解将

秧歌走马路。秧歌不仅仅是喜庆丰收庆贺太平祈求风调雨顺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演绎着一整套民间习俗与传统文化礼仪。秧歌出庄也叫出马,即本庄秧歌到附近村庄表演叫走马路,所谓马路就是临近村庄互有来往之路叫马路。甲庄玩起秧歌走乙庄,乙庄玩起秧歌走甲庄,马啣山一带沿袭的秧歌走马路是前庄玩一天,后庄玩一天,以此类推。只要秧歌开始走马路就不能停,风雪无阻。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5)

秧歌出马前,首先要下帖子,帖子行文古老而传统,收到帖子的村庄按时间准备接待事宜。秧歌第一天出马叫起秧歌。秧歌队全体演员化妆后整队起鼓乐接春官,接春官有很多程序和礼仪,接上春官后,春官接狮子、黑毛驴、彩船等,一切就绪,秧歌队到方神庙上香点蜡后,鼓乐齐鸣,放炮出马。

秧歌行进中,两把长号长鸣,两面龙旗先导,马牌子手持“乡人大傩”社牌 ,肩挎吵铃前行,“肃静”“回避”牌及热罩子伴随三位春官,春官手持羽扇站中,雄狮后跟护驾,紧随挥舞银帚的衙役队(称八大金刚),继而是威震青山的锣鼓队、高唱秧歌的姑娘妖婆彩船队随着锣鼓点载歌载舞行进。秧歌行进中的锣鼓点叫紧三下慢三下。秧歌每走一村,首先由该村人领到方神庙敬香点蜡,春官祝告文,颂神赞,鼓队敲起上香鼓,队员齐唱上香曲,有《十柱香》等。庙上敬香后秧歌到表演场地表演,秧歌进场有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庄人柱香恭迎,马牌子跑步送牌,庄人跑步接牌先导,庄人三请,春官三谢,礼炮三声,秧歌鼓乐变成欢快激昂的节奏,春官高唱春歌,全体队员躬身表演入场。秧歌牌已立于台前,秧歌队绕场一周,将春官恭送到主席台前,面对秧歌队站立,秧歌队变为四路或八路纵队,举行隆重的三叩天喜,队伍三进三退,鼓乐三起三落,社人三呼拜年叩天喜,狮子三叩,春官三赞,庄人三谢,叩完天喜,春官落座,秧歌开始前场表演,也叫玩花场子,有三上鼓、太子游四门、风凰双展翅、五福临门等套路表演。最后三押鼓,即鼓押三遍,唱三次《太平歌》,有时独唱,有时旗幡居中齐唱,将秧歌表演推上高潮。此时春官由庄人请到公馆招待,春官至公馆有赞财门、赞公馆、赞盛设等颂赞,庄人恭答即兴应对。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6)

秧歌三押鼓之后前场表演结束,接着表演后场,先将四面社旗在场地四角站定,观众围圈观看,演员在中间表演剧目;前场秧歌队员安排吃饭休息,俗称乔饭,彩船在表演场地落座,姑娘妖婆围船唱秧歌。后场表演最早唱小曲戏,秦腔传入后改唱秦腔。后场戏如果是在该场玩两场秧歌,就唱两折戏,玩一场唱一折戏,一般庄子按传统习惯一社一场,再送一场。

后场戏结束后,号角长鸣,锣鼓震天,耍狮子开始了。领狮人将雄狮领进场内打开场子后,雄狮爬卧守护绣球,领狮人武术表演,之后领狮人领起雄狮踏四门,上桌子,抢绣球,一般为两张桌子,最高有五层;玩黑毛驴,表演瓜娃子接媳妇转娘家的情趣;最后彩船表演,有艄公划船、跑船、游四门、卧船、唱倒扳桨曲,姑娘妖婆艄公妙趣横生的滑稽表演寓笑于乐。此时,狮子要到公馆和演员化妆的家户扫堂;秧歌起鼓乐整队,迎春官,绕场告别,庄人柱香礼炮欢送,秧歌回马。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7)

秧歌解将,一般都在正月十五。解将这天,秧歌在本庄玩叫盘庄,给本庄德高望重的老人、春官、社头等送秧歌,主要有叩天喜、拜年,表达社人的谢意。秧歌进尾声时抽调两筒鼓和锣钹及一位春官,由社头衙役引领,带着狮子到每家每户扫堂,也叫扫瘟疫,春官有“十扫”之赞,意即扫除瘟㾮疾病,保佑社人平安吉祥。扫堂之后,秧歌接春官,秧歌整队到庄外送瘟疫和十五送年结合起来放火,鼓有三起三落,春官有“十送”之赞,众人呼应。送瘟疫送年后,秧歌到方神庙解将,秧歌到庙院玩花场,春官命马牌子点将,即查点秧歌队全体将士,唱还愿戏之后,春官赞狮子、赞黑毛驴、赞旱船回神。鼓乐队落鼓,全体演员卸妆,焚烧社牌“乡人大傩”字及彩灯彩船等不便保留的纸货,秧歌队员焚香磕头,完成乡人醮愿,秧歌解将,圆满结束。

马啣山秧歌的特点

马啣山秧歌的服装最为独特。衙役身着长袍马褂,马褂只穿左袖,腰系彩带,腰胯两边挂着眼镜盒、手电筒及彩绸吊穗等饰物,头戴礼帽,戴黑墨镜,有藏式服装的特点;假姑娘黑色丝帕包头,彩花饰面,脑后扎一根长独辫,身穿红绸棉袄黑夹夹,腰系彩裙,足穿彩鞋,左手掌彩灯,右手执彩扇。鼓队身着蓝色长衫,腰系大带,前右襟系在腰带上,背插龙虎旗,头戴英雄巾,足穿快靴,戴黑墨镜,以示威武雄壮。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8)

马啣山秧歌的鼓短而粗,鼓长58公分,粗48公分,敲起来声音雄壮浑厚;鼓槌是用藤条捆扎,缝上棉布和布穗,这种硬鼓槌是马啣山秧歌独有的。

马啣山秧歌的另一大特点是不玩龙,因马啣山是榆中南部高寒二阴山区,降雨量多,十年九涝。马啣山一带村社几乎全修建了龙王庙,龙王是管旱管涝的神,不玩龙一是对神的尊重,二是怕玩龙玩着龙王高兴了下更多的雨。

马啣山秧歌最大的特点是唱秧歌。有接春官唱的“打起鼓,敲起锣,大老爷堂上一只鹅,大老爷是西天的佛”;进庙烧香唱《十炷香》、《十二月将》;叩天喜唱《十个雀儿》;玩花场唱《太平歌》;玩船唱《倒扳浆》、《卧船曲》等;姑娘秧歌队唱的就更多了,在行进中唱《十盏灯》、《出归化》,更多的是在秧歌唱后场时,彩船停在表演场地,姑娘妖婆围着船演唱《南桥担水》、《放风筝》、《孟姜女》、《鸦片烟》、《庄农歌》等,这时有乐器伴奏;秧歌队告别唱《道谢歌》等70多首。

秧歌唱词内容丰富,唱词中既有生活歌谣、民间流传故事,也有人们即兴创作的歌曲,还有叙说农事、历史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祝福、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唱人唱景等,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历史渊源。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9)

秧歌曲调明快流畅,有二句、三句、四句;一曲多词,注重抒情,叙事性强,便于传唱,群众喜闻乐见。马啣山秧歌所唱的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生活场景就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趣,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是汉族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品类,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即兴演唱是马啣山秧歌最显著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秧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中产生的,一首好的秧歌唱词更是如此。歌者或触景以生情,或遇事而有感,或因人而议论,或互问互答,有情有景,有因有果。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10)

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马啣山秧歌的唱词一般为多段一首,可以独立存在,一首秧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大致可分为七字句、十字句、长短句式格律结构。无论是哪种格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立意深刻,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结尾巧妙。

通俗明快的语言艺术。马啣山秧歌是以方言为基础,其主要特点是通俗明快,自然流畅,雅俗共赏。唱词是经过加工、提炼、修饰之后的口头文学语言,充分应用比兴手法来增加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马啣山秧歌是按方言的发音吐字,脚韵统一,即每句末尾一个字要求合辙押韵,从而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音乐形态是明清小曲的变异和延续,曲调优美动人,为典型的西北商徵调式,曲体结构比较规整,多为四句体结构,乐句起、承、转、合很典型,转句只有四小节,使整个乐曲活泼而诙谐,加深了趣味性。上下句结构的曲调,乐句中大量地使用衬词,如“扬燕麦青”“依哟哟”等,使曲调更具动感。曲调流畅,旋律平缓,叙事性强,表演形式多样:有歌(包括叙事歌、即兴歌)、有舞(即兴起舞)、有乐(歌、舞时器乐伴奏)。

马啣山秧歌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渗透、新潮流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等对马啣山秧歌造成了很大影响。在社会经济日趋发展的浪潮中,农民日益受到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输出,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每年春节期间青壮年返乡过年也只是短短几天时间,秧歌队伍组织愈来愈难,秧歌表演次数越来越少,传唱秧歌的“好家”也越来越少,且年龄偏大,马啣山秧歌濒危状况严重,传统文化项目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11)

马啣山秧歌传承人丁永明唱秧歌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十大民间文学集成”工程时,榆中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搜集整理抢救了马啣山秧歌演唱资料,编印集成《榆中民歌》,已成为马啣山秧歌、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珍贵史料。2019年榆中县文化馆将《榆中民歌》出版发行,为传承马啣山秧歌奠定了基础。

2006年马啣山秧歌被列为榆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榆中县首批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同时马啣山秧歌被列为兰州市市级和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年来,榆中县举办春节社火调演时都将马啣山秧歌作为重点调演项目选调进县城表演,加大推介和保护力度。

榆中旱船秧歌 榆中县马啣山秧歌述略(12)

2020年7月马啣山秧歌培训班合影

2019年榆中县文化馆在马啣山秧歌流传基地马坡乡上庄村爱心园成立“马啣山秧歌传习所”,为马啣山秧歌的传承和保护建立平台。2020年争取省财政和文化旅游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加大了对马啣山秧歌传承和保护力度。在马啣山秧歌传习所举办了60多人参加的马啣山秧歌培训班,省文旅厅非遗处刘卫华副处长、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北辰、榆中县文化馆馆长张永平、榆中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亮、马啣山秧歌传习所主任丁述学等领导和专家参会讲话并授课。榆中发布、兰州新闻网、甘肃头条手机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报道了培训班盛况,加强了马啣山秧歌宣传和保护力度。组织专人走访采集挖掘整理马啣山秧歌概述、秧歌曲、春官歌、活动集锦、传承人等珍贵资料,编撰出版《马啣山秧歌述略》一书;收集拍摄整理秧歌资料在传习所保存和陈展,刊印马啣山秧歌宣传册页,制作马啣山秧歌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以马啣山秧歌流传的80多个村落为会员单位筹建马啣山秧歌协会,制作和购置秧歌筒子鼓、锣钹、狮子及服装道具等表演设备,支持会员单位开展秧歌演出活动;组织开展秧歌曲、春官马牌子歌演唱会,并将70多首马啣山秧歌曲制作midi音乐伴奏带,演唱录音,利用网络大力传播;号召传承地区在春节组织马啣山秧歌队演出,组织马啣山秧歌微型队伍表演,结合乡村旅游推动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已从网络收录到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金蕊2014年发表的毕业论文《探索马啣山秧歌》,从中深受启发,因而我们要和省内院校民俗和音乐专业及有志于研究马啣山秧歌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马啣山秧歌的研究,推动马啣山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马啣山秧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集民俗、信仰、礼仪、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技艺、娱乐性、群众性为一体,在榆中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力争在五年内努力开展传承和保护等活动,争取将马啣山秧歌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片:陈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