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

“你喜欢历史吗?”

“喜欢啊~我读过好多书……”

“那你读过《资治通鉴》吗?”

“司马光写的那本书吗?”

“对”

当官必读书目,学史必读……”

“那你读过吗?”

“没有……太厚了,不好读,读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

即使是喜欢历史的人,在面对像《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的书,也会退避三舍,读不进去。一方面是这类书很考验读者的知识储备;另外一方面也很耗费时间,因为要边读边翻阅资料,可能同样读10页,读这类书就要多花2~3倍的时间,去消化、理解

虽然这类书的历史、学术、现实的价值很大,读一本书,相当于读好几本书,但还是很少有非专业的人,愿意挑战它。而《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让你读得懂,又帮你去很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脉络,带你探索历史和人物。

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1)

《资治通鉴》最初叫《通志》,后宋神宗重新命名为《资治通鉴》,意为:一部对治理国家特别有帮助的中国通史。内容从周朝开始,即公元前403年。书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没错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的孩子。北宋年间政治斗争失败的他,退居二线,开始闭门写书,与其说是打发闲暇时间,不如说是用笔当武器,为自己的失败扳回一成。

据说司马光在创作的时候,已经54岁,可谓是呕心沥血。不仅组织了智囊团为自己出谋划策,还参考了300多种资料,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看到这本书出版发行。而为了更好地解读这本书,作者熊逸希望将那些资料都读一遍,但可惜的是,其中的很大部分资料,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值得庆幸的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为他提供了很多司马光未曾阅览过的资料,也帮我们增加很多现代化的思考在其中。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的作者熊逸,称自己的创作环境与当初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一样,都是在封闭隔离的条件下。同时,在介绍了自己疫情生活时,他这样说到:“对我的生活影响不大,毕竟我的日常,并不比小区里的狗活动范围大,交际圈更广”

他的风趣幽默,让那些生涩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变得特别生动有趣,甚至还披上了现代的外衣,以此透析历史,将古代政治与当代的个人发展、公司运营结合,让历史不只是历史,还结合了现如今的社会形态、组织结构,让《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现代企业管理宝典

与传统对《资治通鉴》的认知不同,作者熊逸认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是政治家的史书,是一部历史哲学专著。现代人读史书最大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洞见哲学,还可以从历史事件上学习成长、经营理念。比如,在开篇讲到的“三家分晋”中,你可以了解到:

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2)

(一)宁用“愚人”,不用“小人”

“三家分晋”这件事,暂不讨论其历史、政治价值,只从因果来说,这是一个反派自食恶果的故事。主要人物“智瑶”,就是这个故事的反派,大肆吞并其他贵族的领地,先用“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一计,尝到甜头后,开始膨胀,直接开口向其他家族索要土地。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结果他遇到了个硬钉子——赵家赵无恤,结果没侵略成别人,反被吞并了。

这件事追根溯源,要到立智瑶为继承人这件事。事实上,他并非是唯一的人选,也不是最好的人选,甚至还被长老智果质疑说:他是有才无德之人。在书中,司马光按照才和德的不同配比划分出四类人:“德才兼备的是圣人,无德无才的是愚人,德超过才的是君子,才超过德的是小人”,而智瑶就是最后一种。

在“三家分晋”这件事中,小人因其德行不足,无法让人信服,且大多数的情况下爱做损人利已之事,最重要的是欲望、野心,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畴

由此可见,在公司选人、用人时,要擦亮眼睛,宁用“愚人”,不用“小人”。因“才”可以后天弥补,而“德”大部分是先天自带,而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合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

(二)认清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智家的失败并非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智瑶只能说是加速了失败。从书中的分析来看,在几大家族中,智家虽然在当时是最强的,但从前底子薄,而且人缘不好。那么,他是如何强大的呢?

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3)

对此,书中是这样写的:“强大通常有四个来源:一是组织结构优化,二是技术革命,三是对外掠夺,四是对内盘剥。”显然,智家的强大是从后面两个因素而来,但智瑶只看到了他自身的强大之处,却忘记了曾经“底子薄和人缘不好”这两个背景,最后工大让智家像烟花一样,荣光一时,然后消失。

所以,一个人、一个组织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认清自己,不仅仅要看到自身的长处,还要了解自己的缺点,然后因势利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长期主义,做大事者眼光要放长远

为什么明明眼看着就要被吞并,而赵无恤却能坚守晋阳三年,甚至反败为胜,其最大的原因在于“长期主义”的战略谋划。对此,他要感谢两个人:一个人是他的父亲赵鞅,另外一个是尹铎。

在尹铎去晋阳之前,他问赵鞅一个问题:“是想把晋阳当成粮仓储备,还是想做最后的屏障?”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物资供应地,一个是最后的港湾;一个可以肆意盘剥,一个要尽心笼络……更深入思考的话,一个是“以君为主”,一个是“以民为主”。最终赵鞅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为长远计的,也正因此,才得以让赵氏一族存活、发展。

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4)

诸如上述的认知,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熊逸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为我们解读《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反思历史。历史虽然是昨天,但我们首先要懂得回望昨天,才能立足今天,展望明天。

熊逸说:“我们读历史,尤其是时代久远的历史,既要保持考据家的警醒,也要保持一种小孩子读童话寓言的心态。

所以,如果你想读一本历史专著,但不知道选什么?如果你在工作上总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提升?如果你的生活总是充满坎坷,却不知如何应对……那不妨翻开《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了解历史,反思当下,筹划未来!

一张图读懂历史资治通鉴(一本你能读懂的资治通鉴)(5)

~hi~我是书不白读,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有话想跟我说,可以留言哦!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或者不知道读什么书,

可以关注我,一起读书O(∩_∩)O~~

感谢遇见,期待未来更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