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1)

大家都知道,齐国出了个齐桓公、晋国出了个晋文公,齐和晋都充当过“侯伯”、“方伯”,入选了春秋五霸。

但未必知道卫国也有过类似风光的历史。

话说,周朝刚刚取代殷商那会儿,周武王将殷商遗民交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并封武庚禄父为诸侯,在殷都立国,以奉其先祀。

周武王也知道殷商遗民的内心还未能彻底归顺,于是设立了三监,分别由自己的同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担任三监之职,“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

其中,管叔监管殷都以东一带,即今河南濮阳一带,称卫地;蔡叔监管殷都以南一带,即今河南卫辉一带,称酃地;霍叔监管殷都以北一带,即今河南汤阴一带,称邶地。

周武王驾崩后,周成王继位了。

周成王年幼,根本无法执政。

周武王的另一个同母弟周公旦只好摄政代行王权。

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眼热,他们以四哥周公旦要篡权为由,勾结起武庚禄父起兵造反。

周公旦于是兴兵东征,干掉了武庚禄父、管叔,囚禁了蔡叔,流放了霍叔,重新安排人去驻守卫、酃、邶三地。

周武王当年大封功臣昆弟时,八弟康叔因为年幼没有得封,这一年被周公旦分封驻守卫地,成为了卫国的第一代国君。

周公旦对康叔因十分关照和爱护,以纣王酗酒沉迷女色而失其国的教训殷殷告诫康叔,并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条文赠予康叔封,让他据此治国。

康叔有才能,遵照周公旦的指导行事,治国又肯花心思,卫国发展迅速,一下子就成为各诸侯国中的大国。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2)

《汉书•地理志》说:“周公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

孟,就是老大的意思。即孟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为诸侯之长。

不但康叔是诸侯之长,康叔死后,卫国相继继位的五代国君都是诸侯之长,被封为“伯”。

这个“伯”,就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的“方伯之伯”,也就是诸侯国中的老大,“诸侯之长”。

他们分别是康叔的儿子康伯;康伯的儿子考伯;考伯的儿子嗣伯;嗣伯的儿子榅伯;榅伯的儿子靖伯;靖伯的儿子贞伯。

看,从康叔算起,到贞伯这一代,那是七代人了。

七代为均为“诸侯之长”,非常了不起。

到了贞伯的儿子顷侯这一代,由于顷侯德衰,不再监诸侯,才遵从本爵而称侯。

顷侯和他的儿子釐侯都没有什么可圈点的事迹,但到了釐侯的儿子共伯继位,这共伯在历史上可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不过,在未开讲卫武公事业之前,有一段历史公案必须厘清。

即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说,卫釐侯死后,太子馀继位。馀的弟弟和之前很得釐侯的宠爱,暗中培植有自己的势力,他倚仗自己的势力杀死了馀,自己继承了卫国国君之位。

对于馀的惨死,卫人哀之,将之葬在釐侯的墓旁,谥之曰:“共伯”。

杀人凶手和即位后,即是卫武公。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3)

这个卫武公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

对于司马迁的叙述,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力证其非。

司马贞的证据有三。

一、《国语》里面称卫武公“谓之叡圣”,即卫武公是个大圣人,不可能做出诛兄夺位的丑事。

二、《左氏春秋》有一段“季札观周礼”的记载,说的是季札访问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听到鲁国乐工唱《卫风》,忍不住大赞卫康叔、卫武公品行高洁。季札曾经三让君位,也是个大圣人,他是如此崇拜卫武公和康叔,就证明卫武公不可能做出那种诛兄夺位的丑事;如果做出了,就不可能得到季札的崇拜。

三、《诗经》的诗里有提到卫世子共伯早夭的事,没有说是被杀。

司马贞的结论是:“和杀恭伯代立,此说盖非也。”

卫武公治理卫国时,周王室当政者为周厉王。

周厉王暴虐侈傲,使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在三年高压统治过后,国人忍无可忍,自发组织起来,袭击周厉王。

周厉王被迫出奔於彘,从而出现了“共和执政”。

韦昭在《史记•正义》认为,在周室执政的“共伯和”就是卫武公。

近代学者郭沫若根据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师厘簋、师毁簋等西周青铜器铭文进行考证,也认定西周“共和时期”的共伯和就是卫武公。

特别要指出的是,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才有准确的年代考察。

即共伯和的“共和执政”事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另外,《史记•卫康叔世家》也记,犬戎作乱,入寇镐京,诛杀周幽王那会儿,卫武公还亲自将兵往佐,助周平戎。

也正是这样,卫武公被周平王赏赐为“公”。

卫武公死后,他的儿子卫庄公继位。

从康叔到卫庄公,卫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都很高。

卫庄公继位后五年,到了成亲的年纪了。

以卫庄公的身份论,诸侯国中,除了姬姓国,那么,能被他看在眼里的,主要是齐国了。

他娶了齐国女子为夫人。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4)

可惜的是,这个齐女中看不中用。她虽然长得美丽端庄,却不孕不育。

卫庄公于是又娶陈国女子为夫人。

这个陈国女子倒是生了一个儿子,却命薄,不久就死了。

卫庄公遂又娶了陈国夫人的妹妹。

司马贞经过一番考证,认为这个陈国夫人的妹妹就是《诗经》里面“燕燕于飞”所咏的戴妫。

戴妫也生下有一个儿子,名叫完。

庄公让齐国夫人负责抚养完,并立完为太子。

庄公有一个爱妾也生有儿子,该儿子名叫州吁。

完和州吁渐渐长大了。

两人的性格迥乎不同。

完的性情文静;州吁却活泼好动,喜欢舞枪弄棍,爱好军事。

卫庄公很支持州吁发展其兴趣,把军队交给他,让他带兵。

卫上卿石碏越看越不对劲,悄悄劝谏卫庄公说:“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

卫庄公不以为然,没有理会。

这样,祸患就埋下了。

大概在四十岁上下,卫庄公死了。

太子完立,是为卫桓公。

卫桓公登位的时候,正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同室操戈,刀兵相见之时。

州吁引共叔段为自己的知己,“求与之友”。

共叔段很不幸,他的哥哥郑庄公是一代枭雄,他最终落了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

姬州自幼好武弄兵,在军事、权谋诸方面都要高出哥哥卫桓公一头。他在父亲卫庄公死后的第十六个年头,成功地袭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君。

州吁还很讲义气地想帮共叔段攻打郑庄公,他还派人外出联络起宋国、陈国、蔡国与他一起行动。老臣石碏还在,他不忍心卫国被州吁这样一个小畜生搞坏搞垮,决定拔出正义之剑将之除掉。

前面说了,卫桓公的母亲就是戴妫。

卫桓公遇害后,戴妫哭哭啼啼地返还了陈国。

石碏通过戴妫和陈侯搭上了线,商定了共同对付州吁的策略。

那么,当州吁来联络陈国跟他一起伐郑时,陈侯爽快地表示同意合作。

州吁不知其中有诈,高高兴兴地与陈侯携手攻郑。

卫、陈两军会师的时候,陈侯派右宰丑刺杀了州吁。

这样,石碏屁颠屁颠地前往邢国,迎回桓公的弟弟晋,拥他登位,是为卫宣公。

卫宣公的时代,是周礼全盘崩坏的时代,臣弑君之事频现于世。

其中,卫宣公七年,鲁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隐公;卫宣公九年,宋国华夫督杀害了他的国君殇公和大夫孔父;卫宣公十年,晋国曲沃庄伯杀害了他的国君哀侯……

虽说石碏花大力气扶卫宣公登位,但卫宣公并不是什么好鸟。

按照《左传·桓公十六年》里面的记载:“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

这个“烝”字可不是好字眼。

为《左传》作注的晋人杜预作注云:“上淫曰烝。”

如果还不明白“上淫曰烝”是啥意思,再来看看民国学者姚灵犀《思无邪小记》里面关于“上淫曰烝”、“下淫上曰报”等的解释。

姚灵犀专门举了《左传·桓公十六年》中“卫宣公烝于夷姜”为例,说这是“子淫父妾也”;而举了《左传·宣公三年》“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为例,说“汉律,淫季父之妻曰报”。

也就是说,卫宣公是和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发生了乱伦,并生下了儿子急。

急在《史记·卫康叔世家》被写成了伋,本文从《史记·卫康叔世家》。

卫宣公早早就册立了伋为太子,让右公子泄负责教导他。

伋到了男大当婚的年纪,右公子泄给伋物色了一门亲事,女方为齐僖公的女儿。

齐僖公的女儿刚嫁过来,尚未来得及与伋入洞房,被卫宣公看中了。

卫宣公视之如天人,一见倾心。

于是,狗血情节出现了:卫宣公横刀夺爱,把这个美丽的齐僖公的女儿收归己用,而让伋另娶他女。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5)

人世间有一大仇、一大恨,即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但对伋而言,自己的父亲夺了自己的妻子,这仇和恨又该从何谈起呢?

伋的心情糟糕透了。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更大的麻烦、更虐心的事还在后头。

宣公得了齐僖公的女儿,恩恩爱爱,如胶似漆,如蜜如糖,接连生下了儿子寿和朔。

顺便在这里补充一下,齐僖公的女儿姓姜,因为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左传·桓公十六年》将她称为“宣姜”。

宣公爱屋及乌,对宣姜生的寿和朔这两个幼子也是爱得不要不要的,让左公子职负责教导他们哥俩。

伋的母亲夷姜受不了家里的乌烟瘴气,上吊自缢死了。

宣公于是立宣姜为正夫人。

宣姜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朔将来继承卫国君位,不断向宣公吹枕头风,大讲前夫——也就是太子伋的坏话。

宣公呢,也觉得自己夺了太子伋的妻子肯定已被伋恨上了,早就想废黜掉这个“孽子”了,他听了正夫人的话,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设下了一条毒计:派太子伋出使齐国,让杀手埋伏在卫国边界上将之干掉。

宣姜的儿子朔是个坏心肠的野心家,另一个儿子寿却是个宽厚仁爱的温润君子。

寿从朔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的毒计,不忍心伋遇害,他赶在伋动身前把父亲的毒计告诉了伋。

太子伋听了,一股寒意从脚底涌上,瞬间遍布全身,整个人像被冻僵掉,作声不得。

寿告诫伋说:“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

寿的话,让伋感觉到了温暖,让伋在寒冷中苏醒。

伋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逆父命求生,不可。”仍手持白色旄节,悲壮赴死。

寿看着伋的背影,悲痛不已。

为了减轻父亲、母亲和弟弟的罪行,寿决定舍己救人,用自己一命来救出伋的一命。

他偷偷跟着伋上路,在伋晚上休息时偷走了伋的白色旄节,抢先奔赴国界。

等候多时的杀手看到手持白色旄节的人到了,认定了他是伋,一拥而上,将之杀害。

就在杀手们准备散去时,伋悲呼着赶来了。

伋发现白色旄节不见,就料定是寿拿去冒充自己了,他紧赶慢赶,还是来迟了一步。看见杀手残杀了弟弟,他心痛如绞,也不想再活了,冲杀手们大吼道:“所当杀乃我也。”

杀手们一听,愣住了,好一会儿,才嘻嘻哈哈地冲过来,也把伋杀掉了。

宣公不以寿被杀为悲,而以伋被杀为喜,高高兴兴地立朔为太子。

朔在宣公死后继位,是为惠公。

之前负责教导伋的右公子、负责教导寿的左公子都悲愤于伋和寿的被害,他们恨透了卫惠公,在卫惠公登位后的第四年发起宫殿政变,拥立太子伋的弟黔牟为君,史称卫君黔牟。

卫惠公在混乱中逃到了齐国,请舅父齐襄公主持公道,出兵帮自己平乱。

不管怎么说,卫惠公是卫宣公亲自册立的太子,是通过正常渠道,走正常秩序登位的,左、右公子的政变无疑是“大逆不道”的。

另外,卫惠公也是齐襄公的外甥,而齐襄公又一心想称霸。

所以,齐襄公抓住这个机会,率诸侯奉王命伐卫,诛杀了左、右公子。

卫君黔牟见机得快,逃入了周境。

卫惠公复立,气焰复炽,不可一世,恰逢周王室五大夫作乱,卫惠公怨恨周室收容舍黔牟,趁机联络起南燕国,举兵伐周。

这下,是卫惠公在行“大逆不道”之事了。

但是,老天似乎是站在了卫惠公这一边,周的军队战败,周惠王狼狈不堪地逃往了温邑。

卫惠公和燕侯将“大逆不道”之事进行到底,宣布废黜周惠王,另立周惠王的弟弟颓为周王,史称“子颓之乱”。

后来,是郑国主持了公道,将周惠王护送回京城复国。

不过,也从卫惠公驱逐周惠王的事可以看出,这时的卫国,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事实上,真正把卫国搞垮的人还不是卫惠公,而是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

卫懿公有一个奇怪的僻好——喜欢养鹤。

宋代诗人林逋视梅花为妻,视鹤为子,自称“梅妻鹤子”,但也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内心里想想。

卫懿公对鹤的喜欢简直到了一种颠狂的地步,他给自己所养的鹤封官赐爵,让它们乘车坐轿,他对它们的爱,超越过任何人。

卫懿公即位后第九年,狄国入侵,卫懿公欲发兵抵抗,但众人都不肯出战,都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这样,卫懿公在城破之后身亡。

卫人遭到了驱逐和杀戮,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曹国之间流落。

最后,是在齐桓公的资助下,卫国五千遗民才重新建国,迁都于楚丘。

复国后的卫国人本来是想立前太子伋的儿子为国君的,但伋的儿子已经死了。

卫国人又想立之前代替伋赴难的寿的儿子。但一查,寿竟然没有儿子。

于是又想重立太子伋的同母弟黔牟,但黔牟被卫惠公驱逐,已在颠波流离中死去。

太子伋还有一个同母弟名叫顽,这个顽也已经死了。

不过,顽有两个儿子申和毁都还在。

老覃特别补充一下,当年宣姜的哥哥齐襄公帮助卫惠公复辟后,感觉到卫君黔牟以及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的党羽势力仍然很强,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势力,就把宣姜改嫁给公子伋的弟弟顽。

宣姜一共给顽生下了三子二女。

两个女儿后来都很有名,一个嫁给了宋桓公,史称宋桓夫人;另一个嫁给了许穆公,史称许穆夫人。

三个儿子中的齐子早逝,另外两个就是申和毁。

申继位后,是为卫戴公。

卫戴公身体很差,不久就病死了。

这样,轮到了毁登位,是为卫文公。

卫国在战国的时候在哪里(卫国曾为诸侯之长)(6)

卫文公是个仁君,他“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按说,卫文公之世,是实现了卫国的“中兴”了。

但是,卫文公即位后第十六年,晋公子重耳逃难到了卫国,卫文公没有给予应有的礼遇,让重耳遭受到了冷落。

谁能想到?这个重耳后来不但成了晋国国君,还成了“诸侯之长”、“秦秋五霸”之一!

于是后来发生了“晋文公重耳伐卫,分其地予宋”之事,让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吃尽了苦头。

卫成公在都城被攻破后,先是逃亡到了陈国,后入洛邑请求周天子当说客,替自己向晋文公求饶。

晋文公同意和卫成公相见,却暗中让人在卫成公的酒水中下毒。

卫成公明知晋文公不怀好意,会在酒中中下毒,却不敢不喝,他只能通过周天子向下毒药的人贿赂,求他稍微减轻药量,毒个半死不活就可以了。

可以说,卫成公沦落到这个地步,真是卑微至极。

晋文公是在61岁才登上晋国国君之位的,称霸时间不长,68岁就寿终正寝了。这样,卫成公的日子才好过了一点点。但他也不得不朝拜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依附于晋国。

即从卫成公这一代算起,卫国彻底沦落为二三流的小国,在春秋战国的大舞台上只能充当打酱油的小角色了。

但是,卫国的国力虽然不行,却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像端木赐、李悝、鬼谷子、苟变、聂政、荆轲、吴起、商鞅、吕不韦等等这一大票历史牛人都出自卫国。

卫国自卫成公之后,其历代国君基本上都是与世无争,不去轻易招惹其他强国,在诸侯争雄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当秦国吞并六国之相毕现,卫国又已乖巧地成为了秦国的附庸,因此,卫国一直苟活到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