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相士 仁义而庸碌的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公子,喜宾客,招宾客数千人,有好贤纳士之美名,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齐孟尝君一 起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司马迁为平原君列传,做《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于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任职宰相,封地在东武城。那平原君为人怎样?能力几何?
《平原君虞卿列传》在描写平原君时,先是叙述了平原君之美人大笑躄者的事件。躄者,即腿脚不灵便的跛子。躄者建议平原君杀掉美人,平原君佯装答应其请求,私下认为躄者因为受美人嘲笑而想杀掉美人的行为很过分,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后其门客在一年内走了大半,平原君疑而问之,一个门客便说:"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于是平原君杀掉了美人,亲自登门向躄者道歉,其门客才纷纷回来。
司马迁专门写这件事,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浓厚,贵族纷纷养士,比较出名的就是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及赵国平原君,"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养士的目的不仅为了得到天下的人才,更是为了政治功利,战国四公子"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而且当时的士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归宿,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洒脱和骄傲,流动性很大。
平原君因为庇护美人而受到士人的不满,如果他不杀掉美人,轻则名誉受损,其大多数门客就会离开,重则他自己在赵国的政治地位就会岌岌可危,同时对于赵国的政治利害得失也是不利的。所以,即便平原君本心不想杀掉美人,还是不得不这么做,实乃为当时的情况所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平原君真好客吗?也未必吧。但是即便平原君赵胜并非真的好客喜士,但也算得上是贤德之人,对门下宾客谦恭有礼,所以投奔到他的门下的宾客也大约有几千人。其中,平原君门下曾有一个宾客叫魏齐,而此人曾受到平原君的庇护。
魏齐曾是战国时魏国相国。门客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使齐,并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使人鞭笞范雎几使其亡,范雎最后诈死之下得人之助潜逃入秦。前 265年,秦昭襄王任命范睢为相。范雎威胁说要杀掉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趁着平原君招揽士人躲在平原君那里。
秦昭襄王知道后,假意邀请平原君宴饮交友,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秦昭襄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回答说:"魏齐是在我那,但是他是我的朋友,我不能出卖他。"于是秦王扣留了平原君,又送信给赵王,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王吓坏了,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只好连夜逃出,当时的宰相虞卿对他伸出援手,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但是信陵君却犹豫了,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后,悲愤而绝望地自杀身亡。赵王取了魏齐人头送到秦国,秦王才将平原君放回国。
且不说平原君是怕交出魏齐之后,名声扫地,还是真的宁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庇护魏齐,为朋友两肋插刀,但结果是他严辞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平原君其性格中忠厚仁义的一面。
那仁义的平原君任命赵国相国,能力又如何呢?
太史公司马迁在《平原君虞卿列传》的文末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他认为平原君算得上是乱世之中的一个翩翩佳公子,只是为人庸碌无为,不能识大局,不堪大用。
公元前 262 年,秦军攻克韩国要地野王城,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野王城是韩国上党郡和韩国国都的重要通道。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拒绝降秦,他用意是很明显的:转移秦军的注意力,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于是冯亭向赵孝成王写信,要把上党献给赵国。
是否接受上党的归附,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一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无故之利",是韩人欲嫁祸于赵;而赵王和平原君赵胜等却认为不费一兵一卒而"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却也由此激怒了秦国。结果导致秦赵长平之战,又因平原君作为宰相不能审时度势,面对赵王阵前换将、任由赵括纸上谈兵、率意而为的重大失策而不能尽忠直谏,赵军最终被坑杀 40 万。赵国由此国力大衰,再不复强盛之时。所以司马迁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平原君目光短浅,不能顾全大局。
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求援楚国和魏国。平原君面对魏王的退缩,他心急如焚,束手无策,或利用亲戚关系,或以道德绑架,责怪信陵君。好在最后信陵君如愿带兵前来。
对于楚国,当时赵国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意思是,文的不行就来武的,一定要确定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着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却只在门客中只选出十九人,就没人可再挑选的了。最后,是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通过自我推荐,才凑够了出使楚国的二十人。也是毛遂在楚国订立盟约时对楚王半是诱导、半是威胁,才顺利的定结盟约。
司马迁写这件事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表明平原君养士人"数千人",真正有才能的人却不多,毛遂在其门下三年平原君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足以说明平原君认人不清,识人不明,真的不善于发现人才。
此外,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最后,还是靠了毛遂才促成大事,可见平原君的才能之平庸,在国家外交上的作用竟不如一个门客?
当秦围邯郸,邯郸告急之时,邯郸传舍吏子李同对平原君说:"邯郸的百姓,衣不蔽体,易子而食,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却绫罗绸缎,美味佳肴,安富尊荣。百姓困乏,兵器用尽,削木为兵,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却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不如散尽家财,将后宫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去保家卫国的好。"
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劝谏,散尽家财,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为邯郸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等到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撤退,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由此看出,平原君并非不顾人民死活和国家安危的纨绔子弟,国家危难之时,他愿意散尽家财以劳军,与人民同甘共苦,为国家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算得上是一个血性男儿。
邯郸之围解除后,虞卿想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劝说平原君在战事中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听从了建议,拒绝了虞卿的提议。
平原君原本对待公孙龙很是优厚。公孙龙是一个辩士,善于进行"坚白"命题的论辩。邹衍访问赵国时,驳斥了公孙龙的名辩命题,此后平原君便疏远了公孙龙。
通过这几件事,司马迁刻画了一个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却颇有些是非不分、人云亦云的平原君形象。
总之,平原君在赵国政治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对赵国有功,如入楚定盟,拉拢信陵君,力保邯郸不失,另一方面他本身才智有限,战略谋划差强人意,其门下宾客数千人,但远未达到知人善任,为国举才的地步。不过平原君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闻过即改,弥补了其才智有限的不足,才保其终身富贵无忧,名誉不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