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马文静老师(我的生活新变化)
作者:马文静
那一年,我所在的校园,梨花似雪,一簇簇一层层。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的诗句恰如好处地映入眼帘,手里的书沾染了淡淡的香气。小小少年在梨花树下许下心愿,开一家书店,目光所及,尽皆是书。
心愿终究没有达成,但那些陪伴我看书的角落在光阴的流转下不断变迁、不断发展,从家中或校园的一隅到精致文艺的书吧、书店……
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座小县城里读小学。当时,县里的新华书店设施简陋,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待在家里,陪伴我的是一个神秘的角落。那是一个斑驳的旧书桌,桌子上面摆满了针线包、镜子等杂物,抽屉上却上了锁。抵不住诱惑,在一个周末,我和哥哥偷偷打开了它,方才发现,那不是潘多拉的魔法盒,而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小书城。从“弯弓能射虎、提剑可诛龙”英雄辈出的《全唐传》,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刀光剑影的金庸小说,从“妖狐鬼魅”光怪陆离的《聊斋志异》到“肝胆相照”替天行道的《水浒传》……后来我知道,这些“非主流”的书籍承载的是父亲青年岁月的阅读记忆,因为怕影响我们学习,才上了锁。而这个角落,成为我的阅读启蒙,从此,书籍如一泓山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
初中时,课业繁多,只有在暑假才能恣意地读书。而县城里的新华书店经过装修,由原来的一层扩大为两层,环境清幽,布局合理,畅销书、工具书等一应俱全。于是,在每个悠悠夏日,静守在新华书店的一隅去汲取知识,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经历。那装潢过的店面,像扑流萤的小扇,引来阵阵清凉;那琳琅满目的书籍,如窖藏的老酒,经过光阴的酝酿,愈发香醇。在那里,我邂逅了以饱蘸血泪的纸笔抨击黑暗的鲁迅先生;我读完了神秘莫测、大气磅礴的《呼啸山庄》;我翻阅了凝聚历代南京人民经验和智慧的《金陵古今图考》;我遇见了那个普通羞涩,却心有猛虎、细嗅书香的自己。恍惚中,又想起书店曾经的辉煌,熙熙攘攘的人们或席地而坐,或站立读书,人们和书店一起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记录着城市的文化。
我和女儿常去的书吧
阅读是指明方向的灯塔,也是一场心灵的旅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繁忙的工作后,选择读书和静坐。于是,城市里多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书吧。常去那家叫做“普禾”的书吧,找一个喜欢的位置,挑几本纸质书,点一杯饮品,听从心的指示,体会宁静和自由。不同于早期的书店,书吧兼具阅读与娱乐,朝阳初升,少年在习习晨风里吟诵经典;暮色四合,“小水滴读书会”在爱与成长里传递希望。从一个人,变成我和女儿两个人,有书吧这个媒介,我们的心灵缓缓碰撞;有书的浸润,我们仿佛能走遍万水千山。
在聊城古城,有一家旧书店,遗世而独立,门口的老猫慵懒闲适,店主人瘦削的背影略显苍凉,没有精美的装修,也没有下午茶可以驻足,风扇永远吱吱呀呀,书籍始终泛黄陈旧。“你们如果没时间来,也可以在网上买”,店老板微笑着将注册的网站推荐给了我。我莞尔,原来,老板已经悄悄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古旧图书的生意甚至扩展到了全国。时光变幻不停,历史川流不息,老旧实体书店会渐渐退出舞台,网上书店拔地而起。“阅读”,亘古不变。
夕阳从高处洒下,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街道上车辆穿梭、建筑物鳞次栉比。袅袅书香满溢着水城,在“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日的落阳”里,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作者:山东省聊城市卫健委高新区管理办公室 马文静)
来源:“学习强国”聊城高新区通讯站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卫健委高新区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杨勇 吴纪哲 张歌 柳宇
转载:郝凤婷
审核:郝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