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

引言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这是属于张爱玲的冷漠与孤独。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中国现代女作家。以写小说闻名于世,其文笔细腻,情感缠绵,故事凄凉。代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张爱玲从来不曾将自己放进小说里,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但我们却能从很多小说中捕捉到张爱玲成长的影子,这就是张爱玲的高明之处。我只管写出来,是非对错由你们定论。她的文笔一贯秉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在众多读者眼里,张爱玲的形象一直都是刻薄的才女。深究她薄凉的原因,其实都来源于她本人的成长经历。

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1)

小时候的张爱玲

1.支离破碎的童年,使她失去了原本的活泼和天真

张爱玲出身显赫,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祖父是曾国藩的爱将。按说张爱玲应该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可惜命途多舛。父母不和离婚,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再娶,后母无情,这一系列的事情导致了她的童年没有得到一点爱和关心。她的童年里,后母对她非打即骂,父亲更是冷漠无情,曾经差点把她打死,好在她命硬,在这样漠然无情的家庭里也算是平安的长大成人了。

《原生家庭》 ​​​​里说: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张爱玲虽然父母双全,但她却活的像个孤儿。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敏感和极度缺乏安全感。

《易经》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少女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书中的女主角琵琶因惹怒了父亲与后母,逃离了那个囚笼一样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然而母亲并没能给琵琶半点依靠,反而更加疏离和防备。这部小说是以张爱玲的自身成长为背景写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琵琶的敏感和脆弱正是张爱玲本人的真实写照。

童年阴影一直贯穿着她小说的始终。所以她的小说里永远透着悲伤苍凉的底色,她早在童年就接触到人间的冷漠与无情,显赫的家族只是华丽的外壳,壳内是冷漠无情的血肉亲人。

《花凋》里的美丽女子郑川娥,从出身到死亡至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半点爱,花一样的少女死在了二十一岁,她是死于疾病肺痨也是死于父母的无情。

张爱玲把自己不幸的童年都用小说的方式写进了别人的故事里,虽然故事没有她本人,但我们却可以深切的体会到那种来自原生家庭不幸而导致的冷漠与悲凉。

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2)

张爱玲

2.千疮百孔的爱情,让她阅尽了人世的沧桑

从小缺爱的孩子是穷其一生都渴望着爱的,只消给一点点温暖,他们就会像飞蛾扑火,认定了就是这个人。

张爱玲说: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我想上天大概是听到了她的心声吧,1944年,24岁的张爱玲遇见了38岁的胡兰成,从此爱情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沉熟稳重,风流倜傥的胡兰成像极了张爱玲幻想的父亲,既然她这一生无法得到这样的父亲了,那就把这些幻想加在伴侣身上,胡兰成的出现,满足了张爱玲对爱情的所有需求,两个人很快确定恋情在一起了。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就出轨了,张爱玲得知后,修书一封: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我亦是不看的了。张爱玲总是可以轻易看破尘世间男女的微妙感情,在面对自己感情的时候,她亦是理智的可怕。

张小娴说:只有爱情可以令我们满怀希望而又失望得那么彻底。我想张爱玲亦是如此吧。

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3)

倾城之恋

由于自己婚姻的不幸,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了婚姻的囚笼,《倾城之恋》的白流苏,由于丈夫和小三混在了一起,白流苏一纸离婚书离开了丈夫,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娘家,从新开始生活。但是新的生活并不美好,在遭受了娘家人嫌弃的时候,她亦是想通过攀上另外一个男人范柳原来摆脱自己的困境。白流苏一生都在拿自己的婚姻做赌注,来赌自己余生的幸福。

在白流苏的身上,我想张爱玲是参照了一些自己的人生去写的,因为白流苏无论是家世胆识还是教育和经历都和现实中的张爱玲极为相似。只不过面对感情,张爱玲是清醒的理智的,而白流苏还困在旧式的思想里,不肯走出来,也走不出来。

爱情的背叛对张爱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段失败的婚姻不仅让张爱玲饱经了人世的沧桑也让张爱玲对天长地久的爱情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和胡兰成离婚的同年,她就创作出了《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小说集《传奇》等作品。

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4)

孤傲的张爱玲

3.她的文字里带着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冰冷。

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张爱玲的童年受尽了父母的冷漠与疏离,所以长大后的她依旧是冷漠的,无论是对人对己,都是彻骨地冰冷。

张爱玲的母亲客死伦敦之前,曾写信给她:“我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张爱玲收到信后并没有去看她的母亲,而是寄了一张一百元美金的支票给她,暗示着老死不相往来。面对自己弟弟张子静的求助,她也是漠然不理,死前更是写下遗言将自己的一切都送给宋淇夫妇,一丁点都没有分给自己的弟弟,尽管那个时候她的弟弟张子静生活过得极其艰难。从张爱玲对家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为人的冷漠无情。

由于家庭的冷漠无情,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冰冷无爱的,如《金锁记》里的七巧,面对自己的兄长,七巧道:“我稀罕你了,等我有了钱,我不愁你不来,只愁打发你不开”。分家时,七巧说:“亲兄弟明算账”。分开后,七巧的小叔子遇难求到七巧的家门前,七巧亦是不理会他,一文钱都不肯给他。

张爱玲的小说中表达冰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比喻来刻画环境和人物的凄惨,另一种就是叙说冰冷悲凉的故事。

《茉莉香片》里“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开了笼子还可以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还死在屏风上。”在小说里,她把婚姻不幸的女人比作“绣在屏风上的鸟”绣的死死的,就像钉在上面。一辈子也挣脱不了。这种冷漠无情的比喻只有刻薄的张爱玲才能写出来吧。

又如《半身缘》的开头写到:“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光是这一小段开头,就勾勒出了一对明明相爱着的情侣最后却无法在一起的悲凉故事。

都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她的小说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书中虽然没有她本人的角色,但是到处充满着她悲凉的影子。她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了一个个悲凉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

她曾在《金锁记》中写道:“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因为张爱玲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一丝一毫的爱,所以在经历过婚姻失败后的她更是吝啬的不肯分一点爱给书中的人物。她虽然洞察世事,置身事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但是她仍然避免不了被自己的人生经历所感染,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凉薄无爱的故事。

张爱玲真实性格 从原生家庭着手(5)

优雅的张爱玲

结语

生活的意外无处不在,而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光影背后不断地坚持与努力。张爱玲似乎天生具备一种独特的韧性,在荆棘遍地的大环境里既不呼天抢地也不故步自封,积极适应着种种残酷的法则,然后在孤独又狭窄的夹缝里倔强地成长着,直至幼弱的蓓蕾终于绽放出幽芳的香气。

在她传奇的一生中,有惊艳世人的才华,有美妙绝伦的过往,有痴心错付的爱情,有悲凉凄惨的晚年。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然而张爱玲清冷孤傲的形象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百转千回的人生里,她永远都是一个孤傲的旁观者,纵然卑微也能开出一朵花来,引人感叹。她用笔下的文字撩拨着人们怅然若失的情感,她把世间最惨的事情都留在了别人的生命里,然后事不关己的离开,留下后人评判感伤。

余秋雨曾评价张爱玲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去的上海风韵永存。

张爱玲用一生的时光,孤独的行走,用手中的素笔,写下了许多平凡人一世都无法抵达的经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