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公映后咋如此火爆(金刚川为年轻人重新揭开蒙尘历史的面纱)

《金刚川》上映4天,票房接近4亿,目前该片在市场上排片遥遥领先,社交平台有关它的话题正热,一些有关抗美援朝的老视频也被翻出来被广为传播与讨论。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金刚川》的公映,有效地擦亮了一段历史,让更多人产生了想要深度了解这段往事的愿望。

在影片质量上,《金刚川》存在争议,批评的声音多集中在电影的三个视角、四个单元的形式与结构上,部分镜头的重复使用,以及叙事上的取舍问题,使得影片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但票房数字的稳步增长表明,《金刚川》还是契合了大众的多种心理需求。

首先,虽然《金刚川》八月份开拍十月份上映,只有两个多的制作周期,但还是赶在纪念活动展开时如期上线,为大众释放情绪提供了渠道。和国庆档主旋律电影一样,《金刚川》具有档期订制的鲜明特征,还具有大银幕作品的唯一性,观看《金刚川》,成为这段时间大众的不二之选。

其次,抗美援朝题材在当下具有一定的新鲜度与神秘感。《上甘岭》《英雄儿女》等这一题材的经典电影,多拍摄、上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虽有《长空雄鹰》《战地之星》等片出现,但影响力已不如早期作品。在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约30年时间里,抗美援朝题材的大银幕作品寥寥无几。哪怕有,也是侧面反应,主题并不鲜明。这些年间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与电影,都不算很了解,而《金刚川》为他们重新揭开了这段蒙尘历史的面纱,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大银幕去感受战争的残酷。

再者,《金刚川》与上世纪的抗美援朝老电影在制作理念上是不一样的,它借鉴了当下战争片制作的世界潮流,用新的创作形式、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对那段战争史进行了新的打量与呈现。有观众认为《金刚川》是“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其实对比来看,它更接近于“中国版的《血战钢锯岭》和《1917》”。

这样的借鉴,拉近了电影与年轻主流观众之间的距离,突出电影娱乐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更利于观众理解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这样的创作趋势,不会止步于《金刚川》,还会在随后的《最后一枪》《长津湖》和《上甘岭之四十三天》等同题材大制作中延续下去。

《金刚川》对于志愿军勇敢捍卫过江木桥、为大部队渡江做好保障的精神,有着精彩的塑造,尤其是在木桥被大轰炸损毁之后,战士们用肉身搭起的“人工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一幕,是战争片的最大看点,因为它良好地诠释了英雄主义:一言九鼎,团队协作,顾全大局,可以为战友牺牲,这样的英雄主义,不但可以让往昔的英雄形象再次变得鲜活,也会让当下的年轻人对照自省,相信这一情节段落与整部影片带给观众的内心影响,会是持续的、长久的。

“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金刚川》中也有着充足的体现,它在让观众思考爱国主义、燃起爱国情怀的同时,也会提醒人们进行更多的今昔对比,点燃更多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热情。战争片的拍摄,最主要的价值之一也在于此,这一类型的文艺作品,不会止于纪念胜利、铭记英雄,更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不让战争悲剧重演。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态在某些方面会变得坚定,在另外一些方面也许会变得复杂。因此,电影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思考会变得更多,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刚川》瑕不掩瑜,它想要表达与传递的精神基本上实现了,影片在诸多层面与大众建立了隐秘但也亲密的互动关系。

作为“新抗美援朝题材”的代表作,《金刚川》的成功与不足,都值得盘点,相信接下来其它已经立项或正在筹备的国产战争片,能在《金刚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韩浩月(红星新闻特约文化评论员)

韩浩月,红星新闻特约文化评论员,专栏作家,著名文化评论人,媒体人。出版有作品集《世间的陀螺》多种。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电影金刚川公映后咋如此火爆(金刚川为年轻人重新揭开蒙尘历史的面纱)(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