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姓为什么还有两个读音(我国读音最复杂的几个姓)

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覃字在读为tan时,所代表的姓氏血统与谭姓相同,相传其姓氏本来也就是由“谭”字去掉偏旁而来的。汉代时,谭姓人中有人与名将韩信关系密切,后来韩信因故被杀,他怕受牵连,便携家人逃往外地,改姓为覃,他的后代在后来也相沿以覃为姓。历史上,这支覃姓人以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为郡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关陇地区。

同一个姓为什么还有两个读音(我国读音最复杂的几个姓)(1)

覃字读为(Xún 音荀)时,主要是指居住在长江以南原古代蛮族或巴蜀区的覃姓人。早在汉代时,澧中、平川、赐州等地的蛮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时,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还出了一位名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东宁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带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读为 Xún。

覃字读为(Qín 音秦)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相传,他们姓氏的读音原为tan,与表示品尝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讹为 Qín,遂相沿成习。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有50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郗(Chī,Xī):

贲(Bēn,Féi 两支,字同音异,源流有别):

1、出自春秋鲁国县贲父,以祖字为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元的姓纂》载,贲姓起源于春秋鲁国,鲁国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他的后代取贲(Bēn 音奔)字作为姓,世代相传,遂成贲氏。此处贲字读作“奔”音。

2、出自春秋晋国苗贲父,以祖字为姓。相传,贲姓出自苗氏,春秋时晋国大夫苗贲父之后,以贲(Bēn 音奔)字为氏,成为贲姓的另一支。此处贲字读作“奔”音。

3、出自春秋时秦国,有贵族姓贲。据《风俗通》载,源于秦国的王族,秦非子之后有叫贲父的,其子孙就取贲(Féi 音肥)字为姓,世代相传,遂成贲氏。此处贲字读作“肥”音。

隗(Kuí,Wěi):

1、出自夏朝帝王后代,以国名为氏。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邑作首领,并让他们建立了大隗国(今湖北省秭归东南一带),其国君称为大隗氏。大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同姓国,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后世子孙以原国名为氏,称为隗姓。又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隗姓是春秋时翟国的姓氏,春秋时翟国、隗中在今湖北省秭归东南一带。

2、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狄人讨伐廧咎如时,俘获了他的两个女儿淑隗和季隗。她们的后代以隗为氏,称隗氏。

3、出自中原北部有少数民族赤狄人,他们中大多姓隗。春秋时期,周代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赤狄人姓隗。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鲁、邢一带,开始同华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诸部落,赤狄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赤狄后裔沿用隗姓,后来成为汉姓。

郇(Xún,Huán):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Xún 音旬)。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