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出自《韩非子》中的《显学》篇。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韩非子述说了儒墨两家在战国时期虽为显学,但分裂为不同学派,且学派之间的理论,往往自相矛盾,却皆说自己是得到了孔子和墨子的真传的荒诞现状。

但韩非子在《显学》一篇中,为什么没有提到道家?

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1)

答:因为道家没有分裂,而且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

儒家和墨家在孔子和墨子去世后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分裂之路,为什么道家可以幸免于难呢?

答:只因稷下学宫。

提到如雷贯耳的稷下学宫,我想大家都清楚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的学府,同时稷下学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2)

我们熟悉的很多先秦百家诸子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如孟子、邹子、慎子、田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子、鲁连子、驺子、荀子等。

但众人不大熟悉的是,稷下学宫作为齐国国立高等学府,他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稷下学宫的官学是唯一的且为齐国治国国家的核心思想。虽然稷下学宫提倡“百家争鸣”,但稷下官学地位崇高,与其余百家地位并不相同。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会迫不及待的问道:那么稷下学宫的官学到底是什么呢?

答: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为稷下学宫的学术大师们首创,其中有五位道家大师功劳最大,被称为“黄老五子”,他们分别是宋国的宋子(宋钘)、齐国的尹文子(尹文)、赵国的慎子(慎到)、齐国的田子(田骈)和楚国的涓子(环渊)。

为什么黄老之学能够成为稷下学宫的官学呢?

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3)

这与齐国的政治需求密不可分,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著名的“田氏代齐”,齐国宗室姜姓吕氏被陈国田氏所取代,所以这次历史事件又名“田陈篡齐”。

齐国原先的治国思想虽未明确,但受邻居鲁国的影响,对儒家非常推崇,而用儒家思想来评判“田氏代齐”,这无疑是一场谋逆之举。所以为了消弭负面影响以及出于维护田氏对于齐国的统治,黄老之学应运而起。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与田氏是老乡,故田氏对道家推崇备至,不过道家思想中未有关于国君道统的论述,但这难不倒“黄老五子”的牵强附会之能。

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4)

“黄老五子”利用老子曾为周王室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身份大做文章,宣扬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来源于周王室的姬姓之学,而姬姓之学又来源于姬姓之祖黄帝,这就顺理成章把黄帝搬出来了,黄老之学因此得名。

田氏确实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而姜姓吕氏,为炎帝后裔,所以用黄老思想来评判“田氏代齐”,这不过是黄帝战胜炎帝的又一次历史重演。

由此可见,黄老之学由于可以追溯至黄帝,不仅成功压制了其余诸子百家的学说,而且黄老之学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道家为什么多权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5)

所以只要齐国在,稷下学宫在,作为官学的黄老之学在,道家不但像儒家、墨家一样分裂,反而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

最终黄老之学随着齐国的衰弱与灭亡,而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在刘邦建立汉朝后,黄老之学重新回归官学地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学才长久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