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文化故事成语(成语典故梨涡浅笑)

分袂亭,背后的那些沧桑往事

文/佘意明

【提示】

亭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是地方维护治安的岗亭,汉高祖刘邦就当过沛县的泗水亭长。六朝之后,驿站逐步取代了亭的治安和交通地位。

隋唐开始,亭逐渐演化成为园林景观,建筑也越来越精巧,成为供人憩息的场所,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处所。

每一座名亭的背后,都有着美丽沧桑的故事。如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绍兴的兰亭、滁州的醉翁亭、苏州的沧浪亭等等。元至正年间修建的株洲分袂亭,意在纪念朱熹、张栻两大宋代理学家于湖南谈经论道、游历南岳之后株洲之旅的唱酬与离别,留下了欧阳玄、陶汝鼐、雷飞鹏等很多湖湘文化名人的墨迹,是古代株洲的一座极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抗日时期,分袂亭因日军的轰炸而毁坏、消逝,成为株洲人心头长久的痛。如今,重修的分袂亭呼之欲出,并将成为株洲的一座文化地标。本文试图穿越时光隧道,寻找、解读与分袂亭有关的那些故事,唤起读者心中浓浓的乡愁记忆。

( 重修的分袂亭设计效果图)

湖南古文化故事成语(成语典故梨涡浅笑)(1)

(历史上的分袂亭始建于元代。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和张栻经湘江同游南岳回来时在株洲歇宿、唱和。元代谢一鲁为此建亭纪念。抗日战争初期,分袂亭遭日机轰炸,后来遗迹不复存在。现在,重修的分袂亭景观主体已完工。谭清云 摄)

朱熹、张栻寒夜入住胡氏园

朱熹写诗调侃胡铨

1167年(宋乾道三年)农历11月23日,朱熹、张栻游历南岳后来到株洲,留宿胡氏园。

那一夜,对当时普通的株洲人来说,是一个十分平常的夜晚,只是天气有点寒冷。但那一夜,却因为两个当时的学界巨子的吟诗唱酬故事,成为株洲文化历史上的千古佳话,显得不同寻常。

张栻为什么会安排福建来的客人夜宿胡氏园?让我们层层剥笋,揭开胡氏园的神秘面纱。

关于胡氏客栈

南宋时期,株洲是湘赣驿道上一座商业重镇,诗人范成大路过的时候,称其规模超过了一些大的县城,每年上交的酒税即达白银20万两。20万两在当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史书记载,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议和中,除向金国称臣外,每年向金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株洲产的酒税相当于南宋给金国进贡的白银八成数目了。

宋代湖南诗人乐雷发曾写湘潭县下摄市商业繁荣:“楚女越商相杂沓,淮盐浙楮自低昂”。那时的下摄比株洲小得多,此诗可以想见那时株洲商业之盛况。当时的株洲街上,林立着数目众多的客栈,最有名的是胡氏园,宋人的笔记和后来的《湘潭县志》都曾提到。

要了解这家客栈,必先了解它的主人——湘潭胡氏家族。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形成的时间十分悠久,但作为概念的提出则源自南宋的“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支,代表人物有湘潭胡氏家族的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大时和张栻。

湘潭胡氏家族三代均为社会名流,产业散布湘潭、株洲、衡阳。株洲胡氏园是其中一处。

“胡氏园”,朱熹称其为“梅溪胡氏客馆”。“梅溪胡氏”有什么来历呢?原来,胡安国等来自福建崇安,福建崇安之前胡氏的历史呢,或说是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新昌县胡卜村。那时的胡卜村沿溪植梅十里,该村胡氏后裔后来迁往全国各地,为了不忘祖先居地,仍称“梅溪胡氏”。

成语典故“梨涡浅笑”诞生于株洲

有客栈就会有故事。

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的某一天,胡氏园高朋满座,一位60岁长者酒后经不住众人的怂恿,挥笔在胡氏园墙壁上写下:“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意思是,皇帝老子批准我回来,有梨涡美女相伴,还不痛饮几杯?这就是后来的成语梨涡浅笑的诞生由来。

此长者是谁?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江西风流才子胡铨。

胡铨,进士出身,曾在朝廷谋了一个轻松的差事,做编修官,地位不高,但也是在皇帝身边做事吧。

1138年(宋绍兴八年)8月,胡铨向宋高宗上一道奏折,说秦桧奉行投降路线,“乞斩秦桧”。宋高宗大吃一惊,交付朝议。

秦桧心理明白:投降路线岂是我秦桧一人所为?宰相头上动刀就是太岁头上动土,斩我秦桧就是打你皇帝的耳光。秦桧大怒,要求严厉处置胡铨。所幸的是,宋朝的赵匡胤曾立有一道铁券,不杀犯言的文臣。胡铨被发配到岭南,然后再发配到海南三亚。

在被发配期间,胡铨最大的收获是,虽然好事多磨,但最终与一个叫黎倩的美女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

1162年6月,宋高宗禅位,新皇帝宋孝宗上台,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胡铨被召回。花甲之年的胡铨春风得意,携美女黎倩同行,心情大好,来到久闻大名的株洲。

得知宗亲胡铨要高升了,湘潭胡氏家族非常高兴,便在株洲胡氏园设宴款待。

胡铨那天喝高了,兴之所至,在胡氏园墙壁上写下了那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等记载了这个故事。

朱熹写诗调侃胡铨

5年之后,张栻、朱熹来到株洲。张栻为什么安排朱熹等福建来的客人夜宿胡氏园?除了胡氏园名气大外,还有一个渊源,张栻是胡宏的弟子,胡宏的儿子胡大时又拜张栻为师,后来还成为张栻的女婿。

话说进胡氏园前,朱熹早听说过胡铨的风流韵事,如今看到胡铨题在胡氏园墙壁上的两句诗,感觉果然名不虚传。

那天,席间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谈起胡铨5年前的雅事,大家感慨万千,话题扯开了,便怂恿37岁的朱熹也来几句。朱熹本来非常敬重胡铨的为人,但他是个唯心主义理学大师,平时以正人君子自居,于是稍作停顿,便作了《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见《朱文公集》卷五):

其(一):贪生莝豆不知羞,腼面重来蹑俊游。莫向清流浣衣袂,恐君衣袂涴清流。

其(二):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朱熹的“自警诗”是典型的道德教育诗歌。为了表示谦虚,名义上叫“自警”,实际上是告诫世人,切莫贪色,被女人耽误大好前程。

张栻、朱熹互相赠诗话别

那时交通不便,朱熹从福建到湖南长沙,单程需1个月左右时间。朱熹到湖南后又呆了两个多月。他与张栻谈经论道,互相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友谊。株洲之旅,是张栻、朱熹的分袂之旅。张栻写了一首诗《送元晦尊兄诗》,朱熹回赠了《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株洲分别后,张栻北归长沙,朱熹从株洲走湘赣驿道进入江西,然后东归福建,全程历时28天。

张栻作《送元晦尊兄诗》称颂两人情谊(见《南轩集》):

君侯起南服,豪气盖九州。顷登文石陛,忠言动宸旒。坐令声利场,缩颈仍包羞。却来卧衡门,无愧知日休。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不远关山阻,为我再月留。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超然会太极,眼底无全牛。惟兹断金友,出处宁殊谋。南山对床语,匪为林壑幽。白云政在望,归袂风飕飗。朝来出别语,已抱离索忧。妙质贵强矫,精微更穷搜。毫厘有弗察,体用岂周流。驱车万里道,中途可停辀。勉哉共无斁,邈矣追前修。

朱熹回赠《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作答(见《朱子年谱》):

其(一):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其(二):昔我抱氷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流吞。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

湖南古文化故事成语(成语典故梨涡浅笑)(2)

朱熹像

湖南古文化故事成语(成语典故梨涡浅笑)(3)

张栻像

谢一鲁组织始修分袂亭的心路

在朱熹、张拭株洲分袂将近200年后,十四世纪中叶,元朝进士谢一鲁在株洲修建了分袂亭。

谢一鲁为什么要修分袂亭?

我们现在无法了解谢一鲁当时的心态,但分析古人的别离诗歌,分析谢一鲁和他所处的时代,仍然可以隐约想象得到。

一是“别离”本身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江淹给离别最好的诠释。旅舍是人生的驿站,回归家园心灵才得到安栖。但客旅却往往更有故事,于是,离也愁,归也愁。因此,古人的离别诗歌,不全是伤感的,很多离别诗还包含着一种豪迈与干练。朱熹、张拭两人的分袂诗就写得十分豪气的。

二是谢一鲁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末世,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没有安全感与归宿感。当时在株洲,肯定有很多人与谢一鲁持同样的心态,几个志同道合在朋友便有了修建分袂亭的想法了。他们凭吊古人,不光是纪念,其实也是羡慕古人,能够那么潇洒地活着。分袂亭修好没多久,掌管潭州石林书院的谢一鲁就被起义的红巾军俘虏,但他不肯投降,全家被害。

朱张分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朱熹写给张栻的离别诗中,有“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的句子,“分背”就是分别、离别。

谢一鲁修亭的时候,欧阳玄、谢一鲁没有取名“分背亭”,而叫“分袂亭”,更现一种洒脱的神态与情怀。

“分袂”,分是分手,袂就是衣袖。读张栻、朱熹在株洲的离别诗,联想起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有“惆怅”,有难舍,更多的是一种潇洒与勉励。

分袂亭纪事

1、元末谢一鲁组织修建,并请了同乡进士、大儒欧阳玄为之题匾作纪念。

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宁乡人陶汝鼐曾到过分袂亭,题诗:“风雪南山日,朱张袂此分。”

3、1918年,护法战争爆发。北洋政府湖南督军、省长张敬尧指挥北洋军,与孙中山之南军程潜、刘建藩等部队在株洲展开激烈战争。1919年4月26日,分袂亭被北洋军焚毁。后来,市民凌树臣捐资扩建分袂亭。清举人雷飞鹏撰写门联:“昔贤离别地;历代感萦怀”。当时的分袂亭,是株洲最高建筑,旧商会就设在亭内。抗日战争爆发后,分袂亭被日机轰毁。

【相关链接】 朱张会讲

又称潭州嘉会,为宋代理学界的大事。

1165年(宋乾道元年),刘珙任潭州太守。刘珙是福建人,其父是朱熹的老师。刘珙到长沙后,重修岳麓书院,聘请张栻出任岳麓书院主教。

1167年(宋乾道三年)八月,著名理学家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九月八日抵达长沙岳麓书院,受到刘珙、张栻的热情接待。在潭州期间,朱熹与张栻讨论《礼记》、《中庸》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对后世湘学和岳麓书院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年,朱熹38岁,张拭35岁,但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

张栻、朱熹之学,都属于宋代理学范畴,只是个人认识上有些差异而已。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人们道德层面上的提升。如何修身养性,是一道社会难题。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拘泥于字面去解读儒家经书的汉学对当时的社会已经没有裨益。因此,他们开始吸收魏晋玄学及一些佛学思想,从性灵上去重新解读儒家经书。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冯超

湖南古文化故事成语(成语典故梨涡浅笑)(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