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指的哪里 什么是陕南
关于陕南
有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其一
无论有没有去过陕南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
“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的形象
便会跃然脑海
甚至在中学阶段
学习了不少关于三国的典故成语
摄影@李杰
而“一川碧水一重山”的秀丽风景却被世人遗忘
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陕南
为什么不为人所知?
其二
秦岭
作为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人们对巍然屹立的秦岭山脉怀有敬畏
唯有对秦巴山地的认知相当单薄
然而
秦巴山地却是陕西农林特产
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
其中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
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
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它们为陕西的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巴山地为何会被人们淡忘?
(蜿蜒崎岖的公路与大巴山脉融为一体)
其三
陕南与关中即使血脉相连却性格迥异
就像是陕西寄养在黄河文明家里的孩子
南船北马,南米北面
分别代表了陕南和关中的饮食大方向
(在这一群劳作着的身影里,除了收获,你更多地还是会看到隐藏在笑容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也塑造了两地人
迥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和生活价值取向
要解答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对做一次全面剖析
封闭与开放
陕南惯称秦巴山地
即横贯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山间谷底
呈现为“两山夹一川” 的地貌特征
北边的秦岭和南边的大巴山
犹如两扇巨大的鸟翼
挡住了陕南通往外地的路径
它的大环境是封闭的
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巴山
平均海拔在1300—2000米之间
(秦巴山脉的秋是彩色的;叶,色彩绚烂;花,五彩斑斓)
以任河为界,
东边是米仓山,西边是大预山
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在做了天然分水岭外
它在很大程度上
也阻挡了陕南与南边巴蜀间的往来
并与北边秦岭交相呼应
将陕南限定在一个大峡谷内
(云烟袅袅,蜿蜒的公路被树木层层包围)
在封闭的大环境里
陕南内部区域间的往来主要借助河流
其中最重要的是嘉陵江、汉水和丹江
嘉陵江在汉中西边
上源的主要支流
是发源于秦岭西南的西汉水(因在汉江之西)
在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
丹江在东边商洛境内,乃汉水主要支流
汉水在嘉陵江和丹江之间
汉水是一条与长江、黄河、汉水、淮河
并称“江河淮汉”的重要河流
发源于秦岭和米仓山之间的冢山
向东南穿越汉中、安康
最后在湖北十堰汇入丹江水库
公元前206年
刘邦以汉水边的汉中为发祥地
先后平定三秦
开启了中国历史上
一个影响最为深远的辉煌王朝
因为今天“汉人、汉语、汉文化”中的
“汉”字无不因此而来
(一群白鹭自芦苇丛中齐齐惊起,扑腾着翅膀,划出的弧线骄傲有力)
山虽然封闭,但河流是流通的
汉水流经的那些山间小坝子
乃川陕间的水陆通道
而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
顺此河流可以进入长江
这是古代关中和中原两地来往的交通枢纽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此外
人们还在大巴山和秦岭间
修筑了几条南北向的通道
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周洋道等
这些自战国就开始修筑的栈道
将关中平原和陕南谷地紧密相连
(如同陀螺旋转上升一般,蜿蜒的盘山道紧紧包裹在山间)
在南北两山夹峙中
顺着这些河流和栈道
陕南与外界联系从未中断
中原、巴蜀、荆楚等不同文明在此交织
逐渐衍生出独特的陕南文化
人类与发展
早在夏朝时期
陕南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
新石器时代
境内即有先民在月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
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
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局部图)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
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
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
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
(陕南汉阴冯家堡子遗址)
出土的新石器文物
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
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
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
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 陕鄂关垭子楚长城遗址与陕南徽派建筑群)
夏代
陕南就是梁州
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尚书·禹贡》记载
将全国分为九州
称“华阳黑水惟梁州”
唐代学者认为
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秀丽,古迹荟萃,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俱佳的城郊型水利风景区)
商周时期
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
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
商朝建立政权后
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
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
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
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
西周时期
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
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
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
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
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
据《太平寰宇记》载
“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
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光雾山之秋)
春秋战国时期
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
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
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
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
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
秦统一六国(前221年)
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
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
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
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
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
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
治所西城县
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
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
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
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
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
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
和镇坪五县
(藏着中原腹地罕见的地理奇观:汉中天坑)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
曹操攻占汉中
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
划归荆州
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
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
取“曹魏兴盛”之义
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
据《兴安府志》载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
“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
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时期
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
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
(布满深深皱纹的老人聚精会神地看着戏)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
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
县城改建汉江南岸
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
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
隋朝复设西城郡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
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
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
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汉中,汉王刘邦的发祥地,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
至元年间(1279-1294年)
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
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
白河、旬阳、紫阳、岚皋、
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诸葛亮墓武侯祠,在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与武侯墓隔汉江相峙)
明代仍设金州
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
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
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
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
直属陕西布政司
领汉阴、平利、旬阳、
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
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
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
属陕西布政司领
自然与人文
无论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是人文民情的熏染
都与陕南的独特性情有关
青木川
因一个川道内有一棵青木树而得名
又因人物魏辅唐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
青木川位于陕南汉中宁强县西北角
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
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
(飞凤桥, 当地富商魏辅唐出资于民国时期建造的。
每逢赶集时,这桥便成了交易中心,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
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
(青木川旧村落的衰落与天空的绚丽形成对比)
褒斜道
循渭水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及汉水支流褒水(褒河)
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
是典型的循河觅道路线
(褒斜道的地理位置)
斜峪口在眉县之南
褒谷口在汉中褒城之北
因名“褒斜道”
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
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
沿褒斜二水行
贯穿褒斜二谷
故名,也称斜谷路
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
全程249公里
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
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
栈道始于战国范睢相秦时
前314(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
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
大军即经此道
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
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
此后
褒斜栈道一直是
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史记·货殖列传》载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当时已是
“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
(褒姒故里,三千年风尘里栈道之乡)
褒斜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道路之一
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在交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石门栈道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
交界的褒谷口
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各种地方美食
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
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
这里既有水利工程石门水库
又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石门的开通使褒斜道全线贯通无阻
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游览石门风光
走过石门后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
所深深震撼
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以抒情怀
(石门汉魏十三品)
这些石刻以石门洞为中心
慢慢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石门摩崖石刻群
在一百多方石刻中
以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最为著名
被喜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界称为
“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石门颂》,与洛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曹操的“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
苍劲浑朴,运笔流畅
尤其《石门颂》、《石门铭》
自古被推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
(曹操的“衮雪”)
汉中油菜花海
地处汉中盆地
油菜花的故乡,油菜花的天堂
有112万亩油菜花,年产油料14.4万吨
每年花开时节,犹如一片黄色海洋
百万亩同时怒放
( 白云、远山、耕牛矗立,黄花成海)
盛开的油菜花与镶嵌其间的麦苗
及青山绿水相互掩映
把汉中装缀成一只巨大的山水盆景
构成汉中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诸葛古镇
在陕西省勉县西2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
定军山武侯墓遥相对峙
诸葛古镇南依汉江、北邻武侯祠
东连马超墓、西接阳平关
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厚
诸葛古镇主体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古镇具有浓厚的三国文化)
古镇具有浓厚的三国文化
以诸葛亮的八卦阵为布局理念
以一条水街一条旱街为主要人行动线
象征八卦的阴阳
(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
以诸葛亮的生平为线索
通过七种建筑风格、二十余组雕塑景观
三大博物馆、一场大型实景演出
全景展现了诸葛亮忠贯云霄的一生
将三国汉文化全新演绎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华阳古镇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华阳镇的旅游景区
始于秦晋
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傥骆古道)
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
古镇内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古华阳县县城墙残垣轮廓尚在
(在陕南秦巴山区众多的古镇中,华阳古镇是最富特色的)
宋元时期的华阳镇古塔和古戏楼风格独特
文武官员衙门,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
铺板门一条街600多米300余间
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
是深山中罕见的明清时期古镇风貌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北部
总面积30000公顷
保护区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其中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
成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
在311种脊椎动物中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
林麝、豹及金雕7种
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黑熊、斑羚、红腹角雉、大鲵等32种
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35科、603属、1556种
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科数的88.2%
总属数的61.3%,总种数的60.0%
(太白红杉:松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
区内有《中国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中
记载的植物31种
占陕西省境内中国保护植物45种的68.9%
(蕙兰:兰科,地生草本植物,也是中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
保护区内集中分布了
大量原始的温带属和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
如桦木科的桦木属、榛属、鹅耳枥属等
具有全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15个
(鹅耳枥:桦木科乔木植物,稍耐阴,喜肥沃湿润土壤,也耐干旱瘠薄。)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
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
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种20种
属于渐危的23种,稀有的16种
(榛子: 为桦木科榛属落叶的灌木或小乔木是世界上四大干果之一,并有“坚果之王”的美誉)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
和森林生态环境
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成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
(红豆杉: 红豆杉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珍稀树种,被誉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
汉江
全长1577千米
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
湖北境内长920千米
总落差1964米
在源地名漾水
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
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
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
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洪水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暴雨洪水主要与季风活动有关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
近600年来
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
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洪灾
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
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
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
合称“江淮河汉”
旬阳县
位处秦巴山地
汉江河谷自西向东横贯中部
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形
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
地处亚热带北缘,秦岭屏障
阻住南下的冷空气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战国楚置郇阳邑
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丹阳之战后归秦
汉置旬阳县,属汉中郡
因位于旬水北得名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
改旬为洵,属魏兴郡
1964年因洵字生僻改为旬阳
旬阳县城是天然太极城
汉江和旬河在旬阳县城交汇
由于亿万年来旬河河床
不断下切侵蚀、沉淀堆积
使河床形成“S”型图案绕城而过
依然组成一幅天然太极图案
阴鱼岛和阳鱼岛,首尾相逐
对称互抱,惟妙惟肖
最为奇特的是阴阳鱼眼位置
分别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
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极城
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诗句这样描述:
“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
证明太极城的称谓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
作诗来描写太极城之美
旬阳天然太极城
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
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紫阳县
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
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
南为城口县、万源市,北为汉阴县
由于地处南北过渡地带
文化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
紫阳先后获得“硒谷之乡”、汉江画廊”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
素有“贡茶之乡”美誉
(著名的紫阳富硒茶)
紫阳县境内万山重叠,古有“岩邑”之称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构成“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
汉江由西至东横贯全境
任河由南向北纵流入汉江
两条河谷将全县分割为
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
北部凤凰山区及其东部的蒿坪河川道
仙人洞真人宫景区位于紫阳县城南岸
景区内植被丰富,气候宜人
有几百种亚热带植物
是安康地区最大的植物基因库
仙人洞是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修炼之处
因张平叔号紫阳,紫阳县名由此而来
(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石碑)
张平叔生活在北宋年间,原是浙江一名县令
因一句玩笑使其奴坤自尽
悔恨不已,被判充军
后遇道人点化人道,云游至此
见此处山高林密,水流潺潺,实为修炼佳地
遂凿洞面壁,修炼内丹
(因全真南宗南宗紫阳真人张伯端在这里悟道参玄写下了《悟真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道教南宗祖庭)
著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艺术著作
奠定了南派道教的理论基础
开现代内功之先河
( 这里南依巴山 ,北望秦岭 ,悠悠汉水 ,川流东去,有诗曰“千里汉江 文笔山,一城云雾半城仙。得此人间真福地,何须身外求金丹”。古往今来,在此参玄悟真,修道成仙者难以尽述)
瀛湖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城区西南16公里处
是西北五省最大的淡水湖
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面积77平方公里,周长540公里
库容26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0余米
景区碧水蓝天,秦巴仙境
水质优良,物种丰富
气候温和,岛屿众多,
素有“陕西千岛湖”之称
驱车观光
首先抢眼的是雄踞火石岩峡谷中
岿然锁蛟龙的电站大坝
坝顶总长541.5米,坝高128米
故有“陕西第一坝”的美称
当泄洪时
飞瀑高悬,喷珠溅玉,雷霆万钧,蔚为壮观
万丈豪情油然而生
坝侧是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天柱山白云寺
(慕名而来的人们在此烧香拜佛)
除此之外
瀛湖还是文人聚集和吟诗作画及拍摄节目的场所
安康诗人杨礼元游览瀛湖后,诗兴大发
挥笔填词《永遇乐瀛湖颂》受到推崇
词曰:极目瀛湖,云横天际,帆鼓江浪
瀛湖是聚宝盆
湖中生存着113种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鱼类
湖畔产茶
“安康银峰”毛尖茶茶品高洁,茶香味真
湖岸还盛产柑橘,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
(“安康银峰”毛尖茶)
“年年揽胜人如蚁,波隐瀛湖小蓬菜。”
它不仅广阔,而且秀丽
湖中波光潋滟,迭翠堆玉,岛屿棋布,相映成趣
(被瀛湖清澈的水包围着的小岛)
燕翔洞
位于陕西石泉县南50公里的熨斗镇西约一公里处
经地质专家考证
燕翔洞全长约16公里
系寒武系古生石灰岩溶洞群
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
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完好、
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
被誉为西北第一洞
洞中有洞,洞上叠洞,洞壁有窟,窟中有景
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约有1800余米
来回可供观赏的距离约3600米
洞内钟乳石、石笋千姿百态
形成的如“黄土高原”“春之花”“秋之实”
“长白雪松”“五彩流瀑”
“九寨风情”等独立景点
达几十处之多
洞中的钟乳石数量多、千奇百状、悬天连地
有石筝、石柱、石钟
构成一座美丽的岩宫石府
擂鼓台
因相传三国名将张飞曾在此擂鼓挥军而得名
宋元丰年间(1078~1085)
浙江临海人张平叔来境内汉水之滨仙人洞修炼
并在此羽化
因张平叔系道教南派始祖
故道教在紫阳活动较早
擂鼓台真武殿(又名玄天观)
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
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
今石泉县境内云雾山道人
郑信诚始到擂鼓台传道
此后,香火盛而持续至今
擂鼓台位于紫阳县西北角
紫阳、汉阴、汉滨区3县区交界地带
紫阳县汉王镇管辖
海拔800~1800米之间,最高1891米
擂鼓台地处凤凰山脉中段
北为月河川道,南为汉江谷地
受亚热带环流系统和高空西风环流影响
雨量充沛,气温凉爽
无霜期为6个月,无酷暑
日照角度较大但时数较少,多雾日
自半山以上,森林茂密
溪流四注,瀑布飞溅
绝壁千仞,绿树凌空
景色迷人每逢雨后初晴
葱郁的峰头白云环绕
极目天涯,一片云浪
碰巧还会见到“金顶佛光”奇观
倘遇天雨,大雾迷漫
山姿树影迷离恍忽
冬季,终日大风呼啸
松涛轰鸣,呵气成冰
盛夏则泉水淙淙
凉风习习,鸟语花香
中部凤凰山为笫四纪时期汉江改道将巴山切割
而成为一条独立的山脉
凤凰山是一狭长的地垒式山岭(断块山)
脊岭海拔1500米以上
两侧断崖发育,山上流水侵蚀强烈
狭窄的脊岭上多陡峭的孤峰,起伏跌宕
总观山体,北坡较陡,南坡稍缓
但也不乏山间小盆地
如火烧庵、大茅坝、过风垭
石坝子、大龙王沟
金丝峡景区
位于陕西东南门户商南县境内
被誉为 “峡谷之都”、“中国奇峡”
“天下奇峡”、“中国最美的大峡谷”
园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
具有有窄、长、秀、奇、险、幽的特点
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
自然景观于一体
园内南北植物交汇
既有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
又有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树种
林覆盖率达98%
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
是陕西第二个国家地质公园
柞水溶洞
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南13公里的石瓮镇
距西安79公里
溶洞风景区包括佛爷洞、风洞、百神洞
天洞、云雾洞等百余个溶洞
这里自然环境灵秀典雅,景点多而集中
既有可与“瑶林仙境”媲美喀斯特溶洞群
又有山清水秀之风姿
是陕西省一处以溶洞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
在已开放的溶洞内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琳琅满目、绚丽多姿
石笋、石幔、石帷、石瀑布美不胜收
石禽、石兽、石猴、石佛
维妙维肖、酷似逼真
晶莹透亮的石花、石果、石蘑菇、石葡萄
令人垂涎欲滴
博人的自然艺术宫殿令广大游客惊叹不已
誉其为“北国奇观”和“西北一绝”
丹江漂流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丹凤县(古龙驹寨)
距离西安市146公里
漂流长约8公里
一路山环水绕,两岸农田小舍,生态环境优美
历代名士李白、白居易、杜牧
王禹偁、徐霞客等从“北通秦晋、南连吴楚”
水走襄汉,陆入关辅,
舟东如云,商贾如蚁的龙驹寨水旱码头
(今丹江漂流码头)
出发荡舟丹江,漂流丹江
并留下“山岚重叠竟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座船头,不觉仙也”等众多赞美诗篇
现在丹江漂流为古老丹江漂流的继承和沿续
被誉为“西北第一漂”、“中国最佳漂流胜地”
风俗与文化
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
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
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
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
(一天的繁忙完毕,四周邻里聚在一桌吃饭)
如陕南浆水面
就是楚汉相争时
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
共同品尝后命名的
(一个城市或多或少还是应该保留着这样温软的场景,有细节、有过往)
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
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
颇具文化韵味
(汉阴炕炕馍)
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
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
时时不断地交流着
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汉中核桃馍,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东汉佛教传入陕南
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
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在陕南传播
伴随着大批回民迁入陕南
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
为民间风味小吃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集市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到处都那么热闹)
陕南毗邻川、鄂、甘诸省
饮食风俗与川东鄂西北相似
喜食大米和猪肉
在口味上酸辣麻咸俱全
正如俗语云:“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陕南农家,围火而座,腊肉饱含生活的味道)
陕南的主食以大米制品为多
除了大米稀饭大米蒸饭
还有米面凉皮、米凉粉
米糕馍、糍粑、粽子、汤圆等
(米凉粉是农民喜食的一种风味食品,筋道、解渴泻火、富有营养,年轻人连进三碗还意犹未尽,牙口差的老年人,吃来也格外爽口)
面食的花样也很多
如炸酱面、浆水面、梆梆面
抄手(馄饨)油炸馓子核桃馍、芝麻饼等
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抄手除了麻辣鲜香的红油为主导以外,汤料麻辣鲜香,馅料精工细作)
饮食是可以影响人的性格的
陕南人就体现出灵活、雅致
充满情趣的生活天性
而关中人则呈现出纯朴、粗犷、真爽的性格
(陪伴老人辛勤耕种的水牛,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除了饮食文化差异外
由于陕南地区地势比较复杂
因而民居的形势多样
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
吊角楼、三合院和四合院
但都有个共同特点
陕南民居上一般都是屋顶尖
其中属秦巴民居最为有名
(破旧的老民居倾诉着时代的沧桑感)
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
不同于陕西的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
关中平原院落群居形成了村
陕北凿土成洞生成了窑洞民居
而秦巴民居群居户数少
秦岭巴山,山高岭峻,沟壑纵横
可供群居的宽敞平地很少
自古以来
除形成了为数不多的集镇居民群体外
山民们多是散居
真是星罗棋布,少有大村落
这些散居点缀在秦巴山地的沟沟壑壑
远远看去,并不起眼
但呈现出秦巴山地特有的地域建筑特色
建筑材料多种多样
建筑形式依地域特点而有差异
反映出了秦巴山民
既随遇而安又不甘于现状的复杂心态
(矗立在门前的石狮子)
《花鼓调》:“哎…… /今天的日子真正好 /家家户户真热闹 /狮子龙灯耍起来 /庆今年收成好……”
(陕南原生态民歌唱响汉江源,美景美声融为一体)
作为传统民俗文化
陕南民歌完美体现了陕西省的传统民俗风情
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来自南郑县的陕南原生态民歌演唱人员在宁强县千山生态茶园演唱镇巴民歌)
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
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
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
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
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
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
情趣诙谐,幽默含蓄
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
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风从巴山来 彰显镇巴美——大型陕南歌舞剧《风从巴山来》亮相八艺节)
关于陕南的发展
国务院批复了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提出“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
陕南与秦巴山其他片区不同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陕南发展的最大制约
但同时也是陕南突破发展的最大机遇
力将陕南绿色产业基地升格为
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区
今天
对于还在继续发展绿色产业的陕南
落后本身已经渐行渐远
让人们不再安于现状
努力创造出一个“不再被遗忘”的秀美陕南
来源: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