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百草油文化历史(千年百草油炼成记--罗浮山百草油独特制作技艺探源)

5月12~16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罗浮山百草油再次成为焦点,引来众多市民追捧。罗浮山百草油因蕴藏的中医药文化魅力和功效被广大群众熟悉。连续七届亮相“文博会”,它届届是“明星”。

罗浮山百草油如何炼成?有何中医药文化魅力?2011年,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古老而独特的制作技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去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今年9月,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将在罗浮山举行……中医药文化关注度持续升温。日前,记者前往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采访。

罗浮山百草油文化历史(千年百草油炼成记--罗浮山百草油独特制作技艺探源)(1)

追根溯源

百草油制作技艺可追溯至1600年前

罗浮山百草油具有驱风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在当地是家居、旅行必备品。但其制作技艺颇有几分神秘,大家了解不多。

当天,记者来到罗浮山国药时,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陈新泉正在罗浮山参加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筹备会议,另一位传承人廖志钟正在新建成的中药提取车间忙碌着。

根据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通过师徒相传,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为罗浮山国药执行董事陈新泉和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廖志钟。

据廖志钟介绍,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史书记载,1600多年前,葛洪在罗浮山朱明洞建南庵,采药、炼丹、著书立说,熬炼出“百草药油”,医治风寒肿毒等岭南民间常见疾患,成为罗浮山一宝,当地民间有“昔日神农尝百草,今朝始得百草油”的说法。这是罗浮山百草油的最初起源。

葛洪的百草油处方研制出来后,千百年来都是由罗浮山上的道士师师相传、口口相传,一代一代秘密传承。不过,那时百草油的制作技艺还不稳定。

到了明代,罗浮山黄龙观道士陈伯辉以葛洪的百草油处方为根本,利用罗浮山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整理加工,取其精华,历经20年,通过反复试验和无数次修改,最终炼就了药性平和、质量相对稳定、内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

《广东省志·宗教志》上记载:“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创制百草油。”这是罗浮山国药将“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把陈伯辉确定为传承谱系第一代传承人的重要依据。

技艺揭秘

由68味中草药11种植物精油配制

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小小一瓶的百草油,以葫芦造型的玻璃瓶包装,既好看,又实用。

“一瓶小小的药油看似简单,但炼制起来却很繁杂,”廖志钟说,罗浮山百草油一直采用传统的炼制方法,由68味中草药精炼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多达72道。“由于以传统的炼制技艺为基础,所以它的制备工序远比单纯调制的技艺繁杂,这也是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的独特处。”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从药材原料准备、植物精油的制作和储备、百草精的制作和储备、配制到最后的灌装和包装都很讲究。就植物精油的制作和储备而言,植物精油需经过反复蒸馏、加碳脱色、冷冻等步骤,共计50多道。

“现在罗浮山百草油的炼制,就更不简单了。”廖志钟说,它需要采集百种罗浮山上生长的中草药,经分拣、洗净、晾干、切制等处理后,分别提取精油、炮制。“这在以前都是纯手工操作,炼制精油还得用土灶,大批量生产就很困难。”

罗浮山百草油处方和技艺由罗浮山道士代代相传至20世纪初期,后因战乱流落民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罗浮山制药厂(罗浮山国药前身)叶国经收集整理,实现了批量生产。

其后,陈新泉、廖志钟在继承传统制法的基础上,研究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使得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如今,罗浮山国药已建成广东最大规模、设备最先进的中药提取车间。“调好各项参数,机器就可以精确运转。”廖志钟说,“这相比以前的柴火、土灶锅炉炼制,高效了许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