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岳飞韩世忠(宋史学家王曾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王曾瑜 采访:单颖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宋岳飞韩世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岳飞韩世忠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王曾瑜 采访:单颖文
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岳飞之孙岳珂只能曲笔写作《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为后世戏曲小说塑造岳飞的“愚忠”形象开了先河。但人们不能苛求岳飞超越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他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堪称中国古代武将的典范,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是祖国至上。
岳飞“愚忠”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文汇报:对很多读者来说,很难将经您修订刚刚出版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下简称“《校注》”)与岳飞联系起来,请问“鄂国金佗”四个字与岳家有何关联?
王曾瑜:《鄂国金佗稡编》28卷和《鄂国金佗续编》30卷,是现存最重要、最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
“鄂国”一词源于岳飞在宋寕宗时被追封为鄂王,这是古代的封号,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但比较凑巧的是,岳飞当年的屯兵之地就是现在的武汉,就是在“鄂”,这挺有意思。“金佗”是嘉兴府城内的坊名,岳珂曾在金佗坊中居住。“鄂国金佗”实际上就是“鄂王”的意思,取“先王佩佗绶于鄂”之意。宋末董嗣杲诗说:“何处有花春掠眼,金佗坊里岳家园。”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我发现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学生经常会把这两部书的书名写错,这是很不应该的。特别是把“佗”误作“陀”,把“稡”写作“粹”。“稡”或与“萃”字相通,是几部分合编,即萃聚的意思,这与“纯粹”的“粹”完全是两个意思。
文汇报:在各朝各代的史书中,岳飞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王曾瑜:现在我们都知道,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当时祖国的进步和统一奋斗不息,最后却惨遭宋高宗、秦桧等人的屠害。
但在岳飞死后的20年间,他被当时的朝廷塑造成了一个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人。宋高宗和秦桧大兴“文字狱”,大量有关岳飞的文字资料佚失或被销毁。在三令五申禁绝私史的同时,秦桧的养子秦熺主编了《高宗日历》,恣意篡改官史。当时一个“日历之官”说:“自(绍兴)八年冬,桧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阔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者,殆不可一、二数。”你想,岳飞生前居高位、握重兵之时,秦桧已如此放肆,那么秦熺在日历中如何诋毁岳飞、磨灭岳家军的战绩,更可想见。
《高宗日历》等宋朝官史今已失传,现存记述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史籍,是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两部书号称良史,但关于岳飞的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讹百出,甚至还转抄了宋高宗和秦桧之流的不少污蔑之词。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绍兴七年(1137)岳飞突然提出辞呈,与宋廷发生冲突,其中原委秦熺的日历讳莫如深,并作了精心的篡改。徐梦莘和李心传也沿讹袭谬。但在《鄂国金佗稡编》中,我们看到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宋高宗君臣对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出尔反尔,使岳飞愤而辞职。再比如,在宋朝官史中,没有岳家军绍兴十年(1140)大举北伐并取得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捷的记录。故宋孝宗定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多是些不足道的小胜。而《鄂国金佗稡编》公布了当时的一份奖谕诏,说在“十五年”中,“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这是在岳飞生前,宋廷对郾城之战作出的绝高评价。还比如,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援淮西,《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承袭了秦桧之流的毁谤,说岳飞有意逗留,拒不赴援。岳珂依据宋高宗的亲笔御札,推翻了对祖父的污蔑不实之词。如此等类,不胜枚举。
文汇报:后来岳飞形象又是如何得到扭转的?
王曾瑜:这主要是在岳飞的冤案被宋孝宗平反之后。说到平反也很让人唏嘘,岳飞死后近40年,宋孝宗决定给他定谥号,但“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攷质”,可见岳飞事迹被湮没到何等地步。为了定谥,官员们不得不采取访问故将遗卒的办法,但对岳飞事迹的记述依然颠三倒四,挂一漏十。
平反以后,岳飞的三子岳霖承担了重新整理父亲历史的工作。他搜罗到一部分残存的史料,其中包括80多件在左藏南库“架阁”的宋高宗亲笔御札。他还“攷于闻见,访于遗卒”,并请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一个岳飞传记的草稿。63岁临终之时,他将这份草稿和其他史料托付给了次子岳珂。岳珂当时20岁都不到,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父亲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很多材料,在宋寕宗嘉定十一年(1218)编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到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岳珂又将有关祖父的其他文件和记载彚编为《鄂国金佗续编》。在宋高宗、秦桧之流恣意玷污青史之余,岳霖父子穷搜冥索,得到了不少原始文件和其他记载,据以恢复了部分历史真相。
文汇报:考虑到《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是岳家后人编写的,而且写作时仍是宋朝,您认为这两本书中对岳飞的记录是否真实可信呢?
王曾瑜:总的来看,这两部书无疑是成功之作,但也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岳珂本着强烈的孝子慈孙之心,对祖父的事迹不免有虚美的成分,其史笔也有不少错讹和疏漏。
第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岳珂只能曲笔写作,却为后世戏曲小说塑造岳飞的“愚忠”形象开了先河。这主要表现在隐去了宋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回避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责。当然,这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岳飞既然是在赵宋政权之下恢复名誉的,岳珂就只能表白祖父“独以孤忠,结知明主”,“以章先帝委寄待遇之隆”。事实上,岳飞与皇帝的矛盾,在绍兴七年(1137)前即已存在,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宋高宗最器重、最着力提拔的武将。自绍兴七年宋高宗收回令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岳飞愤而辞职之后,两人的裂痕愈来愈深,直至最后宋高宗决心违背宋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动用屠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岳珂不愿也无法正视这个客观的史实,只能煞费苦心铺叙了许多曲笔,大谈宋高宗如何恩遇岳飞,把岳飞蒙难全怪罪到秦桧头上。
“岳母刺字”系讹传
文汇报:我们很多人提到岳飞,都会联想到“精忠报国”四个字,也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请问历史上确有其事吗?
王曾瑜:“岳母刺字”是在民间流传已久且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单纯从感情上讲,我又何尝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呢?
但无奈的是,在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根本没有记述此事。而且,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还有一点,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并非任何人都有随便给人刺字的能力。
文汇报:那么,岳飞背上刺字一说从何而来呢?
王曾瑜:根据我查找的资料,刺字一说最早见于《宋史》卷380《何铸传》,乃是在审问岳飞之际:“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写的是“尽忠报国”四字,今人把刺的字说成是“精忠报国”的是外行。
背刺“尽忠报国”的记载还被编入《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18出。剧中描写岳飞被周三畏审问时回答:“岳飞若有此事,岂肯自幼‘尽忠报国’四字刺入肤里?”但这段话到底是元人戏曲原有的词句,还是明人修改者,难以判断。
此后,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良所撰《精忠记》传奇的第16出描写同样剧情,岳飞回答说:“大人在上,岳飞从幼便以‘尽忠报国’四字铭刻于身上,请大人细验。”
还有,明嘉靖刊本的《大宋中兴演义》小说卷1只是说岳飞在“乃令人於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小说卷7说:“岳飞取供状罢,复将衣裳裂开,转过脊背,与周三畏看,有旧刺下‘尽忠报国’四大黑字,深入皮肤”。
明末冯梦龙撰《精忠旗》传奇,其第二折“岳侯涅背”则编撰了岳飞请张宪刺背的故事。
以上数例,反映了在元明时代大致还没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
文汇报:据您考证,“岳母刺字”的故事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
王曾瑜:“岳母刺字”的传说大致流传了约400年。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如是观传奇》的抄本,被杜颖陶先生编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版的《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中,此传奇中第9出就出现了“岳母刺字”的情节。有岳母说唱道:“起来!我将‘精忠报国’刺入你皮肤了!你当日夜牢记,念君奋力把胡酋退,念亲及早把捷书寄。”此处已将“尽忠报国”讹为“精忠报国”。
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在第22回“刺精忠岳母训子”中,编写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退色的了。”小说在第60回“勘冤狱周三畏挂冠”中反而删除了岳飞在被审讯时,袒示背部四字的真事。
从此之后,“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飞背刺四字也讹为“精忠报国”。并且长久以来,以讹传讹,近乎弄假成真。
文汇报:听说您从小就喜欢岳飞,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发现史实中的岳飞与故事中的岳飞不一样的?
王曾瑜: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是通过小说书认识岳飞的。其实现在很多人对岳飞的了解还是源于《说岳全传》这本书。但问题是,这本书中几乎很少有同历史事实一致的地方。比如说岳飞是武状元,但他其实没当过;再如叫岳飞“岳元帅”,当时也不是这个称谓,应该称之为“岳相公”。还有很多类似的讹误。
读中学的时候,我读了后来是我的大学老师邓广铭先生在1950年代写的《岳飞传》,才发现原来历史上的岳飞跟小说里的不一样。
再后来,读大学,主要还是工作后,看《鄂国金佗稡编》,发现差别更大。
文汇报:您也写过一些以岳飞为主角的小说,请问您是基本依据史实来写的吗?
王曾瑜:我在1983年写作的《岳飞新传》(后更名为《尽忠报国——岳飞新传》等),是一部完全依据历史写就的岳飞传记,这可以说忠于史实,普通读者也可以读。
2001年,我开始发表系列小说,2014年合编为《满江红》。这是一套7册的小说,大致轮廓也是依据历史记载。小说中的人物绝大部分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书中的形象也大体符合他们的历史形象。但细节上有虚构的成分,比如我给岳飞的前妻刘氏和亲姐取了名,给张宪之妻取了姓名,把岳飞的外孙女婿改成外孙等。
文汇报:岳飞已经故去了近千年,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了解岳飞、学习岳飞精神?
王曾瑜:2018年农历2月15日,是岳飞诞辰915周年。岳飞饮恨而终,大概不会想到自己身后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成为受到世世代代中国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成为激励和教育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典范。
我想,岳飞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爱祖国、有正气,这也是今天我们祖国进步和发展所亟需的。
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以儒家的节义观为基本内涵,忠君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我们今天的标准衡量,祖国、皇朝和君主三者,当然是不同的概念;而在古代,这三种概念却很难作出严格的区分。正因为岳飞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人们不能苛求岳飞具有反对专制政治的超前意识。岳飞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尽管堪称是中国古代武将的典范,却反而不容于世,成为专制腐败政治的典型牺牲品。我认为,祖国至上是岳飞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他坚定的抗金信念正是源于爱国主义精神。
有人认为,岳飞是处在中华历史上民族纷争和战争的时代,今天强调的是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宣传岳飞会影响民族间的团结,此说当然是错误的。邓广铭先生对此早有专文论述,他说岳飞投身抗金战争,“对于保卫高度发展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都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这种种,固然符合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而对于女真族人民(更不用说其他族的人民了)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来说,也是不会发生任何损害作用的。这就等于说,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确实提供了大量的积极因素,把他称做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
30年编成“永久性的著作”
文汇报: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您的这本《校注》堪称是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我数了一下,您所用的征引书目包括史籍类89种、笔记类43种、文集类104种、近人著作类6种,且几乎每种都选择了两三个版本。请问对于文献的选择,您有哪些要求?
王曾瑜:《校注》是一本老书了。1989年的时候,我写作了第一版,1999年的时候修订了第二版,都是铅印,今年出的是第三版,改用以电脑重新排版。这一版中我作了约180多处重要的补充和修订,补了约3万字的史料。
对于史料的选择,按照使用史料原始性的原则,我尽量使用宋朝的记录,之后历朝历代的文献就可不用则不用了。当然,明清时的载籍也有照抄宋代记录,如果在今存宋籍中已找不到的,就必须使用。
文汇报:为什么您在年近八旬的高龄,还要修订这部书,并把它看作个人最重要的著作?
王曾瑜:这部书出来以后,明史大家王毓铨先生曾将其称之为“永久性的著作”。我个人目前对这次修订也较满意。在我的著作中,这本《校注》可以说花的心血、气力最大。类似“岳飞传”我相信后人会再写,但是这本书的史料,我相信是相当全的,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或者说要查岳飞的史料是不可能跳过我这本书而另起炉灶的。
对比30年前的1989年,现在查找文献要方便很多。那时候我必须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书读,天天骑车去看,结果骑到那里都没力气看书了,后来改乘公交好一点。这次修订第三版的时候,在电脑上搜索史料就可以了,确实要方便许多,但也必须找原书的好版本查核才能使用。
当时编第一版的时候,校样至少要看3遍,刚出来的时候自己也比较满意,但后来发现还是有不少错漏之处。我是一边看一边改在书上,书都翻烂了,上面的批改很多。不过,我想以后再要这样大补,是不大可能的了。
作者简介:王曾瑜1939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邓广铭先生。王曾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有《岳飞新传——尽忠报国》《宋高宗传——荒淫无道》《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王曾瑜说辽宋夏金》《宋朝阶级结构》《宋朝军制初探》《辽金军制》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