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东北踩高跷大秧歌(怀念小时候浓浓的年味)
“三妹四妹快走啊,化妆去,马上出会了!”这是小时候正月里我家最常见的情景,嫂子在催促我们去扭秧歌。
一进入腊月,村子里有好事的人,也就是比较能张罗、又有组织能力的人,俗称“会首”,就开始组织相关人员紧锣密鼓地排练了,因为正月要“出会”。那时候老家农村冬天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办会是大家最期盼的一件事了。
我们村子大,出会的形式也多,有高跷、秧歌、小车会、挑花篮等。我和妹妹扭秧歌,嫂子挑花篮,哥哥踩高跷,父亲会打鼓,也是会首之一。其实我和妹妹不太愿意抛头露面了,有些害羞,嫂子不答应,她说:“你们俩扮起来多俊啊,不扭秧歌可惜。我去挑花篮,正好和我做个伴儿。”连拉带拽的就把我和四妹带进秧歌队了。
身为北方人,扭秧歌没什么难的,穿上绸子衣裤,腰间再系上长长的绸带,跟着鼓点走十字或花步。队伍行进的时候秧歌和挑花篮的走在前面,等到高跷和小车会“打场”,我们就围成一圈歇着,正好可以欣赏节目。
高跷会的排队和人物扮演是有讲究的。打头的是村子里长得最标致的几个小伙子,都是戏剧里公子或将军的扮相,高跷也踩得最好看,非常养眼,用我们的土话说,那叫一个带劲儿。紧接着是几个仙女,头面发饰特别漂亮,罗衣飘飘,真像是仙女下凡来。
还有的女的扮成“杨门女将”,有佘太君,穆桂英,烧火丫头杨排风,个顶个的漂亮;还有男的扮成“西游记”,唐僧,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等,动作灵活,追来跑去。
我的哥哥比较腼腆,但是个子高,长相也不赖,他和两个女演员一组,扮成许仙和白蛇青蛇。俊男靓女的组合,衣服又有特色,特别出彩,吸引得小媳妇小伙子追着看。
最精彩的是小车会、跑旱船、舞狮子、二鬼摔跤等。小车会、跑旱船里的“车瓤子”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选的是扮相漂亮、舞姿轻盈、能扭能逗、活泼大胆的姑娘或是小媳妇。推小车的老汉粘着白胡子,扭动着屁股,还得踩着鼓点,时不时地和小车里的小媳妇互动一下,车旁边总有几个花花公子来“调戏”小媳妇,小媳妇和花花公子眉目传情,扭得那叫一个欢。
最热闹的场景来了,小车“误车”了!锣鼓声紧紧相随,一阵紧似一阵,老汉拼命往外推,花花公子使出浑身解数,在小车边逗,小媳妇急得脸色通红,还要阻挡着花花公子的笑脸……这个高潮往往能持续十几分钟,观众们连连叫好,演员们累出一身大汗!
秧歌队里的丑角是“老卖婆”,耳朵上栓两个红辣椒,带着早些年老太太戴的大绒帽子,满脸画着皱纹,手里拿着长长的大烟袋,偶尔和推车的老汉暗送秋波,逗上几下。这个角可不简单,一般人扮不了,又要有表演能力,又要随时随地坐下起来,躲闪腾挪,是有真功夫的。
还有真功夫的是“孙悟空”。他要跑,要跳,还要偶尔翻跟头。踩着高跷翻跟头,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高跷队里的“西游记”这一组,位置基本不固定,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就是在队伍的边上溜达着,有时孙悟空教训一下猪八戒,有时师兄弟三个维持一下秩序,驱赶着跑进队伍的小孩子们,以防被踩踏。肥头大耳的猪八戒还偶尔地逗一下围观的漂亮小媳妇,惹得小媳妇们连羞带笑。
在这些组合里,小时候最害怕的是“二鬼摔跤”,觉得“二鬼”长得丑,又可怕。还有舞狮子,感觉到你跟前时,就像是真正的雄狮扑面而来,吓人一跳!
一般出会从正月初二三就开始了,最晚也有初五的。这是每个村子的大事,也有几个村子互相串一下,或是联合起来拜年。男女老少们跟着期盼已久的大队伍,从村南到村北,走街串巷,锣鼓喧天,喇叭声声,把一个萧瑟的沉闷的北方的冬天,扭得热热闹闹,喜喜庆庆,生机勃勃。
出会一般从上午9点多开始,到下午两三点结束。扭了几个小时,走了无数里地,我和妹妹、哥哥、嫂子也累得不行了,但是回家的路上,大家还是有说有笑,议论着各自的经历和见闻。手里拎着的布兜里,装满了乡亲们送的花生瓜子和糖块。
#天南地北大拜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