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

进门脱鞋

引子

上小学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个韩国孩子,他进教室的时候,把鞋脱在了门口,只穿着袜子走进了教室。结果大家看了哈哈大笑,赶紧让他把鞋穿上,在这边进教室不用脱鞋的。后来接触多了,也渐渐习惯,去韩国人和日本人家中都会脱鞋,且要格外注意天天更换袜子,否则脱鞋时露出脚趾头来实在太尴尬了。

中国古代也是有着“升堂脱屦”的习俗的,那么是么时候我们才改变了这种习俗了呢?这种习俗为何会发生变化呢?我们尝试着从探讨中国的古代建筑、鞋履、起居方式的变化来一步步揭开这个谜底。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

火烧沟四坝文化人形陶罐

上古时代,足服萌芽,但是居住场所简陋,完全没有必要脱鞋

我们要讨论“登堂脱屦”就要先把屦履的产生问题先搞清楚。

在人类文明之初的很长时间,古人是跣足而行的,居住的场所也比较简陋,往往是选择一些天然的洞穴,进行简单的处理,就居住其中,像是山顶洞人。这个时候是完全没有必要讨论脱不脱的事。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

衣是有甲骨文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4)

履是没有甲骨文的

屦履的出现相对于衣服要晚一些,因为它不是必须的。人的脚底如果习惯赤脚走路,会长出厚厚的茧子,就是现在,在热带地区也有很多民族习惯赤足,而北方民族在冬天都是穿鞋的,因为冬天实在太冷了,他们穿鞋子的第一目的是出于保暖的考虑。《诗经·魏风·葛屦》中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也表明了屦履的保暖作用,穿上用葛编制的屦,踩在霜雪上也不那么凉了。《 仪礼·士 冠 礼 》:“冬皮屦,夏用葛。”之所以冬天要用皮屦,就是看重皮革比葛的保暖性更好。

中国北方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在新旧石器时代,气候还比较温暖湿润,冬天还不是太冷,因此屦履的出现时间就要晚一些。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5)

草鞋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世本》说:“黄帝之臣不则始作履”,这虽然是托古之词,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参考时间,距今4000多年的五帝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草鞋。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发现的距今37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个人形陶罐,这个陶罐的样子是一个少年脚上穿着一双硕大的鞋子,样子很像皮靴,不管实际材质是什么的,起码可以证明在37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鞋的样式了,与《世本》的说法可以相互佐证。《论衡·宣汉》中说:“古 之跣跗,今履商舄”是主张在商朝的时候,人们才开始穿鞋,在甲骨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舄”这个字,在妇好墓中出土的玉人,有着履的,也有赤足的。都印证了足服文化的初步发展在夏商时期,萌芽在五帝时期是合理的。

这时候,古人已经从半穴居建筑方式向夯土建筑转变了,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山西襄汾陶寺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都出土了夯土建筑。从地面遗留的痕迹来看,地面夯土用石灰混合或烧土,做过硬化处理,也没有发现架设木质地板的桩柱痕迹,可以推断,此时人们是延续半穴居时代的习俗,起居直接在夯土地面上。这样的夯土地面和室外的土地差别不大,是没有必要脱掉鞋子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6)

原始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出现,席居制度形成,进门不但要脱鞋,连袜子也要脱

中国南北气候不同,因此房屋建筑风格也分出了南北。

《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南方地区气候潮湿、蛇虫也比较多,最初是在树上搭建巢穴巢居,逐渐地形成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就是,在木或者竹的柱子底架上,建筑房屋。既然是悬空的,其室内的地面必然是用木头搭建的。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那个时候,用来制造房子的工具很简陋,主要是石器砍削和绳索捆扎,所以是无法细致处理木头表面的,如果要想更舒服地睡在上面,就要在室内铺一些草或者带毛的兽皮。这就是最初的席居雏形。这个时候进屋,脱鞋不脱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们还没有那么多讲究。

即便是到了青铜时代,人们可以使用金属工具加工木材,搭建房屋,但是锯子、刨子还没有发明出来、加工木材主要使用的就是斧斤,要想制作出规整、平滑的地板还是不可能的。所以总会存在地板表面看起来宽窄不一的情况,不太美观,甚至还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7)

先秦宫殿虽高,但里面是依附在夯土台上,每一层都铺设地板

北方黄河流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北方的气候相对干燥,人们开始时是掘地为穴,或者既山为穴,渐渐地为了方便采光,使用了半地穴形式,用木棍做成屋顶,房屋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在冬季的时候,可以保温防风。

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使用木质架构解决房屋承重问题,用泥草夯筑成墙体用于挡风,房屋逐渐转移到地面上。

因为古人生活的地方离不开水,如果离水源近或者比较容易穿井的地方,穴居或半穴居总会有一个潮湿的问题,冬天还好说,尤其是夏季下雨的时候,是非常令人苦恼的。《墨子·辞过》中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于是北方就诞生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方式:土木混合结构房屋

种房屋的下面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夯土地基,把土夯实,并且抬高,有利于防止地下水份蒸发到室内。为了进一步保持室内的干燥,北方发展出在夯土台基上设置木架,架空木质地板的建筑形式,这样不但防潮还会起到防虫鼠的作用。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8)

四川画像砖中房屋的形象,下面是架空的

这种架空虽然不像南方干栏式建筑那样高,实质上却是一样的,一旦架空,房屋里面的地板肯定是木质的,而不是其他材质。

2014年陕西省清涧县辛庄发现一处商代晚期建筑遗址,遗址中发现了以前夏商周三代遗址中均未发现的门道及回廊地铺木地板。这个遗址整体呈三重环围式楼宇,在第二层台面中部发现了宽敞的门道,一直通往一重庭院,门道的地面上铺有宽约15-20厘米不等的木地板,在东侧二层回廊也发现了清晰的木地板。因为地板本身比较薄,很难长期保存,以往的遗迹中只能发现用以栽桩的坑穴,推断出上面房屋是架设木质地板的。这次直接发现木地板,无疑为席居时代室内铺设木质地板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这些木质地板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加工粗糙,每块地板宽窄不一,拼接在一起时表面有缝隙,且凹凸不平,稳定性差。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9)

蒲草

这样的地板坐上去怎么会舒服呢?

古人早就想出了对策。此时人们掌握了精巧的草编技术,可以制作各种材质的席子

《周礼·春官·序官》中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郑注云:“五席,莞、缫、次、蒲、熊。

在房间中先铺设大的席子,这叫“筵”,可以遮蔽下面粗糙的地板,这样还不会很平,为了更舒服,上面还会铺设多层不同的席子。因为蒲草叶子中间有很多空隙,且柔软坚韧,做成席子是很舒服的。所以天子五席中的三席莞、蒲、缫都是用蒲叶编制,只是粗细不同,有无花纹的区别。最高级的熊席,则是用熊的皮毛做装饰的席子。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0)

五席之外的苇席是丧礼上用的

用来编织席子的蒲草的宽窄差别不大,编织好的席子还可以染色,在编织时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蒲草,即整洁又美观,铺在地板上,可以掩盖参差不齐的地板,还软乎。用竹子做的次席也可以做的很规则美观,完全弥补了不整齐的地板的缺点。在刨子发明之前的家具要披麻上胎髹漆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搞不平它,可以用别的材料把它整平,只要最后能达到整洁美观的效果就好。这也显示我们的先人对于规整、庄严、整齐的追求和变通。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1)

蒲团是古老的坐具

这种铺席而居的方式在周朝甚至形成了制度,成为礼法等级的一部分: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这个是带着下面的“筵”的席子的总数。因为“筵”也算是席子的一种。

这样我们应该有个大体的印象,北方的房屋是下面有夯土的台基,上面木质架构,墙是用夹版夹住两侧,在中间夯土建成,再上房梁、合瓦。室内是架高一定高度铺设地板,为何地板不是直接铺在夯土层上呢?古人也不傻啊,地板直接铺在地上,捂着潮气,没几年就烂透了,一定要架起来,通风透气才会长久。在这上面再铺席子。室外房间的周围,有时候也会铺设地板。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2)

地板都要架空的

门口还有台阶,以便登堂入室。进屋的时候就在登上台阶之前,就把屦履脱下来,放在西阶专门摆放屦履的地方,赤脚进入房间。这一点是我们和日韩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古代认为在台阶上直接脱屦是不合礼法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3)

这样是不可以的,中国古代是要整齐地摆放在西阶的

南方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房屋架设的更高一点,进屋的时候用台阶或梯子。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4)

这样的情况,进门不脱鞋能行吗?

古代路面不加硬化,旱天有尘土,雨天有泥巴,进门不脱鞋,人们进屋之后要跪坐在席子上。如果穿着鞋进入,带着又是土又是泥巴的,再加上出门遛狗的时候踩点“黄金万两”,你这个衣服还穿不穿了?所以必须要把室内和室外生活分割开来,进门之前一定要把屦履脱在走廊之外,跣足进入室内,这样就可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了。这是由席居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5)

兵马俑浅口的方履

足服的情况

这里我们一直使用足服这个概念,是有些无奈的。因为我们现在说的“鞋”在汉朝才出现,是用一整张皮没怎么经过裁制而做成的足服,用带穿缀,好像一个皮袋子,穿的时候收紧带子,系在脚踝上就好。谈不上美观,是贫苦人穿的足服。汉代文献极少提及,从汉到唐正史中更不见一字。带了宋代才较多出现在佛教典籍中,直到明朝,才逐渐代替履成为足服的统称,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称之为足服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6)

古代的履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 “鞋,解也。著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

在秦之前主要的足服就是“屦”,这是一种使用草、麻、皮、丝帛制作的单底鞋。草屦是平民所穿微贱之物,麻屦使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皮屦是冬天所穿,丝屦是贵族所穿。另外,屝、屣、屩都是草或麻做的鞋。

与单底屦相对的就是复底的,《释名·释衣服》: “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木复其下,使干腊也。舄是贵族们举行礼仪时穿的一种鞋子,上面还有各种华丽的装饰。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7)

还有木头高底的,《 释名·释 车 》:屐,榰也,为两足榰以践泥也。

之所以提这么多足服形式,我们就要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跟“升堂脱屦”有关的特征,以使我们的结论有普遍意义。不管足服的形式有多少,这些足服都是没有,不论是草屦、麻屦、革屦、丝屦还是舄、屐都是浅口,便于脱和穿的。这就和席居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人们要随时进屋、出屋,假如鞋子有高靿,或者穿脱麻烦,会给人带了很多不便。有些人需要长途走路时,为了不使鞋子脱落,他们会临时使用麻绳将鞋子绑在脚踝上,这也出于实用的考虑。

綦者,系也,絇者,拘也,鼻在履头,綦绳连接以结之,使固而不坠,将升堂解之。就是鞋带。青絇,就是带鞋花的鞋带。古代人系绳打结的地方很多,为了方便解开,都会随身带觿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8)

这种鞋太容易掉鞋了

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出现了短靿的革履,称之为,《释名》:“靴本戎服也,赵武灵王所作,常短靿,以黄皮为之”。东周时马镫尚未发明,在骑马的时候,脚是悬空的,如果着浅口的屦,骑着骑着,屦就掉了,这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穿有的靴子,可以卡住脚踝。但是汉地是席居,如果穿胡人那样的长靿靴,进门脱靴非常不方便,所以赵武灵王做了变通,制造了短靿靴。这是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民族差异,就这样的小小的细节都会差出来,细细思考下来是极有趣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19)

靴子不容易掉,还保暖

袜子的问题

穿草屦、麻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磨脚。远古时人们习惯了赤脚走路,脚底板长了茧子也不怕磨。但是穿屦磨的不是脚底,脚跟、脚面、脚趾头就不那么抗磨了。对于袜子需求也产生了,最初可能只是用布包裹一下,但布容易松散,逐渐改进就产生了角韤。《说文》:“韤,足衣也。”《中华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韤,以带系于踝。”这个角韤,在《说文》只有一个写法“韤”,从韦,韦就是熟过的皮子,这是解释的通的,最初的袜子就是用熟过的皮子做的,因为比较柔软耐穿,可以起到保护脚的作用。后来有写成的,这是不严谨了,从革,革是生皮子,怎么做袜子呢;有写成的,这是材质后来发生变化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0)

改良后的袜子还是很肥大

这个角韤和后期的袜子有很大区别,就是一个三角形的皮袋子,把脚穿进去,多余的部分折起来,用带系在脚上,穿着鞋看不出来怎么样,但是一旦脱了鞋,是很不美观的。因此如果穿着角韤,是要把角韤脱下来,光着脚进入室内的,因此这个时候的礼仪是,穿着袜子是失礼的,跣足是符合正礼的。此所谓:古者坐必脱屦,燕坐必褫袜(段玉裁)。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韤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之,是以不敢。” 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尔足。”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1)

日本在相当长时间内也是跣足的

上面是褚师声子曾经在卫侯宴席上穿着角韤进入酒席,这种失礼的行为让卫侯非常愤怒,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冒犯,甚至要想砍了他的脚去。其实是因为褚师声子患有脚气,脚烂的很厉害,不愿意让人看到罢了。这是一个可怕的误会,我们现在看来真是搞笑,穿袜子的成了失礼,光脚的成了教养,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决定的。

《淮南子》: “古者家老异饭而食,殊器而享;子妇跣足上堂,跪而斟羹。”

但是穿了角韤,升堂入室就不方便,所以只要屦履不磨脚,大家还是不愿意穿袜子的,那什么屦履不磨脚呢?当然是布帛丝绸的不磨脚了,但是布帛丝绸的屦履贵啊,也是那个时代人人向往的奢侈品吧。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2)

清朝棉袜还是很肥

席居从商周形成之后,一直延续到汉朝,人们不但跪坐于席,而且晚上就寝也在席上(就寝之处,我国不同于日韩,下面会说明这个问题),这样重要的生活场所,必须保持清洁,所以“升堂脱屦”也成了最基本的习俗。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3)

北齐时很多人已经不再席居

汉末动荡,两晋时期也不太平,南北朝时期席居制度发生变化

席居制度形成之后,一直维持了很长时间,从商周到汉朝,都是中国的主要起居形式。汉朝中后期,胡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增多,胡人不同的习俗,让中原人觉得很新鲜,开始尝试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从饮食的“胡饼”,到起居的“胡帐”、“胡床”,都开始进入到中原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传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改变的,此时主要的起居方式还是席居,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典制是不会轻变的,这些胡人的生活器具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余的选择。

汉朝末年,各种割据势力连年征战,很多城池宫室、房屋田舍都被焚毁。例如董卓在迁都长安之时,就把洛阳城焚毁,“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

从东汉末年到晋朝一统天下有八九十年,两晋也不太平,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接下来又是南北朝,直到杨坚建立隋朝,中间400年左右的时间,都是乱哄哄的。一打仗就会有有人放火烧房子,热武器时代炸弹落下来会烧着房屋,冷武器时代怎么能烧着房子呢?一则是要削弱对方的力量,使其很长时间不能恢复,二则要掩盖劫掠屠杀之恶迹,只要不是占领这个地方的领土,一般都会放火烧焚烧的。古代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很好点燃,所以自古以来都说“兵燹”,打仗是一定要烧房子的,这三四百年毁坏的房屋不计其数的。

从烧房子的目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重新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是很耗力耗材的。土好办,顶多是费点人工夯土就是了,问题就是在木头上,建造大的宫殿要用很大的木头做柱子,这些木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成的,往往都要好几百年才能成材,经过三代以来的砍伐,木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充足了。即便是有木头,是要先紧着皇宫和大地主们建造房子的,所以士族们还依然可以维持席居的方式。这个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可以看见席居的状态。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4)

《女史箴图》局部,夫人坐在红边的席子上

普通老百姓想维持住有地板的房子就很困难了,直接坐在地上太潮湿了,那么胡床这种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木料极少的坐具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唯一可以保持使用木板的地方就是就寝的地方,也就是床。使用床这是我国和日韩席居很大的不同之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5)

床的演变

在穴居时代,人们就发现直接睡在地上很不舒服了,就发明了床,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类似于“爿”的床字,《说文》:爿,判木也。这也说明了床的最初来源是劈开的木片。这个木片放在两边的架子上,就成了床。在1958年发掘的陕西半坡遗址的房舍遗址中,也发现了有供休息使用的高出地面的土台。在陕西省临潼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在遗址的室内也发现有高出地面10厘米,长1.5米,宽3.2米的土台。

后来演化出“疒”,以病须卧床是也。

在席居时代,就寝之处也有床,从“姜寨遗址”床的高度来看,古代的床并不很高,离地面只有10厘米。席居时代也是如此,日常活动主要坐在席子,睡觉没有必要离席子很高。只是睡觉的时候要放脑袋,不能直接躺在臀部坐过的地方,还是要单独划出地方来的。另外,因为就寝的地方涉及隐私,还会在床周围设置帐子。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6)

这种床延续的到建国后

1957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张木造漆床,长2.18米,宽1.39米,高0.19米。这是迄今我们发现的最早的床的实物,也是我国在席居时代依然使用床的有力证明,而且我们看到这个床也不是很高,大约只有一拃高而已。

在稳定时期,房间的地板和床都可以用木头来做,在战乱过后,地板房子一时恢复不了,有了木头就先解决睡觉问题,所以用木板来做床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直到现在,大多数的床还是使用木板来制作的。

以前地板是木头的,上面铺席子,经常擦洗,进门还要拖鞋,都是很干净的,床不需要很高,十几厘米也就够了。但是如果现在地是夯土地了,床做的太矮,睡觉的时候不就要吃土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床的高度慢慢的变高了。在《女史箴图》中有一幅是一个妇人坐在一张床上,床周有帐,床前有几,一位男子坐在几上回头与妇人说着什么话。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7)

《女史箴图》局部

但是我们要注意几点:

1、这个床下面有底座,高度到男子的膝盖左右,按当时人的高度,大约在40厘米上下了。而这幅画的旁边就是席居的情形,说明当时这两种起居方式是并存的。

2、按照席居的礼仪,屦履是要脱在室外的,但是画中的男子却把履穿进室内了!而且他还没穿袜子!他为何会把履直接穿进屋内呢?很有可能是这间房间的地就是夯土地,没有地板。

这一幅图说明在东晋时,席居制度已经发生变化了,一部分人中依然有条件保持席居,但是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使用较高的坐具和寝具,席居的生活方式存在的范围开始萎缩了,“登堂脱屦”的习俗也在改变。

南北朝时期,鲜卑南下建立北朝,拓跋鲜卑积极接受汉文化,同时汉族也接受了很多鲜卑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最终汇流,这一期间中原地区从饮食、服装、居住、起居、出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与汉朝截然不同的风貌。席居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发生变化,在贵族中间,席居还依然得以保持,但是普通百姓要维持席居的生活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最早接受了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8)

唐朝仕女图是穿履的

隋唐时期,男子穿靴成为时尚,人们逐渐放弃“登堂脱屦”的习俗

隋唐时期,文化风气非常开放,随着领土的扩展,跟西域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新鲜事物不断涌进。人们在心态上也开放包容,追求时尚。这时桌子、凳子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是席子依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其他坐具更普及了。唐朝初期,人们还保留以前席居的习惯,但是在盛唐时期,这种习惯就开始发生变化。李肇《唐国史补》是记载唐开元至长庆年间的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里面有两则故事涉及到“登堂脱履”(汉朝之后履代替屦成为鞋的统称),很值得推敲。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29)

鲜艳柔软的地毯

第一则是卷上中的“房氏子问疾”:

韦陟有疾,房太尉使子弟问之。延入卧内,行步悉藉茵毯。房氏子弟袜而后登,侍婢皆笑。举朝以韦氏贵盛、房氏清俭,俱为美谈。

这则故事中反映了唐朝盛世时,西域的地毯被大量贩运到中国。地毯的华丽柔软舒适很快就成为达官贵人家中的必备之物,韦陟家已经算是清官了,他家的卧房中也是铺地毯的。地毯同地板不一样,如果光着脚走在上面,容易粘毛,怪难看的,所以走地毯一般是穿着履或靴就可以了,其他人都是"行步悉藉茵毯",房琯也曾做过宰相,但是他家的孩子对地毯的态度却非常小心,把履靴脱掉,只穿着袜子走上地毯,韦陟家的侍婢都笑话他们,认为他们太过小心了。这事传了出去,大家都觉得“韦氏贵盛、房氏清俭”。之所以大家会觉得韦氏贵盛,就是因为他家铺设“茵毯”,而且奴婢们并不以为珍贵,说房家清俭,是因为他家的子弟不奢侈,对待地毯如此小心,可见他们家是没有地毯的。

房氏子弟到了人家的卧室脱鞋,这说明唐朝盛世时,登堂已经不需要脱鞋。入室要看情况,有的家庭中铺设地板,鞋还是要脱的,所以房氏子不觉得在别人家脱鞋是一种难为情的事情。那个时候有地毯,但是地毯还是奢侈品,并非常见之物,房氏子也是上层阶级了,他们居然也不知道地毯是可以直接踩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0)

以前的红地毯昂贵,现在的化纤红毯没有那么贵了

关于唐朝的地毯,最有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乐府诗《红线毯》了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我们从其中可以得知这样的信息:

1、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唐朝的大殿中是铺设地毯的,而不是地板。

2、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地毯是可以穿着鞋直接踩的,美人们跳舞时穿着罗袜绣鞋踩在上面就淹没了,可见地毯的毛有多厚。

3、此时,地毯已经不是全部都从西域进口,已经形成了本国的产地,其中以山西太原、四川、安徽宣城为代表产地。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1)

唐《游骑图》,靴是男子标配

第二则也是卷上中的,李白脱靴事,这是关于李白脱靴最早的记录,和之后《酉阳杂俎》中的记载不同。

李白在翰林,多沈饮。玄宗令撰乐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唐朝男子多穿靴,穿靴成为了朝堂的定制,李白在翰林工作,自然也要穿靴。靴子穿上不容易脱落,脱鞋的时候也比较费劲。玄宗召见李白时,他喝的烂醉如泥,直接让人拿水泼他了。他殿前对御的时候,还有点意识,知道要脱鞋,但是自己醉酒无力,不能自己脱下,才让高力士给他脱的,玄宗没理他,让小太监叉出去了。从这里看,我们知道,当时在殿前面君的时候还是要脱靴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2)

捣练图中,高坐和席坐并存

我们来总结一下上面提到的情况:

唐朝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平常的生活中,“登堂脱履”的习俗已经式微了,但是在不同形式的住宅中,有的可以直接不脱鞋直接走进去,如果别人家是架空铺设地板的那种,就要脱鞋。

大臣上朝还是要脱鞋,但是现在的袜子已经比较贴合了,不必脱下袜子。朝堂上已经不是以前的铺地板和席子了,开始铺设地毯,地毯其实也是怕脏的,大臣们从外面进来,鞋上什么都可能踩上,因此是要脱靴的,这也是为何李白和房氏子要脱靴的缘故。

而美人、歌女她们是不用出门的,自己的鞋子是干净的,因此在自己家中生活的人们是可以穿鞋踩地毯的。此时,席居的生活方式开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五代时期,席居的情况变的更稀少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3)

宋朝居家已经不再脱履了

木材的匮乏,起居方式的变化,宋朝之后干栏式建筑的消失,席居方式近于绝迹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桌、椅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席居在贵族中间已经不常见到了。《韩熙载夜宴图》中已经见不到席地而坐的情形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4)

韩熙载夜宴图

到了宋代,经过千年的砍伐,木材已经不能支持干栏式建筑的普及了,尤其是北方地区,满屋铺设地板的方式已经不再流行,干栏式建筑所剩无几,而南方偏远地区由于木材存量丰富,依然保留着干栏式建筑的传统。

宋朝之初,大臣上殿都是坐着凳子的,但是宋太祖撤了范质和王溥的凳子之后,大臣上朝都是站着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宋太祖的画像,也是穿着靴子坐在椅子上的。“登堂脱履”的习惯在朝堂上也被废止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5)

宋太祖画像是穿靴的

但是这种习俗在一些祭祀中始终保持。《宋史·礼志》: “郊祀时,博士太常引皇帝至南阶,脱舄升坛,皇帝降车入庙,脱舄,盥及洗爵讫,升殿。”在举行郊祀时,皇帝要穿着古代的舄,在坛上铺席子,皇帝跣足踏席,举行仪式,到宗庙中祭祀也要把脱掉,但是祭祀完毕,回到大殿时,就不用再脱了。这种“登堂脱履”是对于古礼的恢复,而并非实际生活中所常见的了。《明史·志礼·吉礼》也有类似记录。

在汉之前跣足作为一种有礼貌的表现,在非席居的背景中,裸露自己的脚又称为一种非常规的行为了。在民俗中,跣足演化成了丧礼的一部分,用以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深切悲痛。

宋朝之后,席居制度和“登堂脱履”的习俗几乎已经退出朝廷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了。家里的地面也多是夯土或者铺砖,人们进门之后在不需要脱鞋,日常清洁地面的动作改叫做洒扫,洒为了防止尘土飞扬,扫是为了清理地面垃圾,这绝对不是在清理木质地板应该有的动作了。席子依然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只是是铺在床上或炕上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6)

日式建筑

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和变化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7)

木屐方便脱

日本传统的房屋是干栏式结构,屋内铺设用稻草和蔺草制作的榻榻米,保持席居的形式。他们传统的鞋子是木屐和草鞋,便于脱鞋。但是随着西方文明的普及,日本人的传统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很多室内场合也不需要脱鞋,只是去别人家中,需要更换脱鞋,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差异不大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8)

韩式传统建筑

韩国传统建筑也是干栏式,屋内铺席子或地板革,传统的鞋子是皮革制成的,也有草鞋,这些鞋口都很宽,很容易脱和穿。现在普通人家中绝大多数是要进门脱鞋的,进入一些公司、学校都学要换拖鞋,但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很普及,像咖啡店、商店不需要脱鞋,吃韩餐的地方多是要脱鞋的。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39)

泰国民居

东南亚国家传统上都保持干栏式建筑,屋内是地板,进门后要脱鞋,他们平常穿的鞋子也主要是拖鞋,方便脱穿。同日韩一样,在现代的生活理念普及下,传统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共场合的风俗习惯各个国家趋同,需要脱鞋的情况越来越少,“登堂脱鞋”的习俗主要保持在家庭范围中。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40)

进门换鞋的习惯重现

社会发生变化了,“登堂脱履”的习俗在一些家庭又重现了

虽然“登堂脱履”的习俗消失了几百年,但是只要生活中需要,它就会重新出现,这反映了礼节这种事物是可以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面多采用夯土、砖、石,后期还是用过混凝土,这些材质都容易藏灰,不适合赤脚踩踏,所以入门之后,大家都是着鞋履的。偶尔有木质地板的使用,也不足以改变着履的风俗。尤其是妇女裹足之后,为了维持脚型,裹脚布一刻不曾放松,连睡觉的时候,都有专门的睡鞋穿着,不肯轻易示人,更何况跣足而行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41)

鞋底绣花不是走路的鞋,要么是睡鞋要么是装老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现代化的混凝土楼房大批量建设,人们的生活条件快速改变,尤其是城市中,大多数家庭住进了楼房。一方面是装修材料丰富,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也能接受,房间内部可以铺设地板、地板砖,赤脚走路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勤于打扫,房间中就可以保持更高标准的卫生水平,家人也可以更自由地生活,在地上坐卧皆可。为了维持这样的卫生状态,“登堂脱鞋”的要求又重新出现了。

另外一方面,楼上的地板就是楼下的天花板,如果直接穿着硬底的鞋行走,就有可能对楼下产生干扰,时间久了就产生了邻里矛盾。这也要求大家养成进门之后,脱换硬底鞋,在家中生活穿软底的拖鞋或者赤脚。这两点原因中,上一条是要看个人的主观愿望,而下一条是一个客观需求了,拖鞋成为了每个在楼房上居住的家庭的必备品,进门脱鞋、换鞋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习俗、我们却日用而不自知。

如果要保持室内干净,“登堂脱鞋”是一方面,勤清洁地板也是必须的,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朋友到家中来做客,大家都很自觉脱鞋,结果转了一圈发现脚全是灰就尴尬了。

升堂是怎么回事(的习俗是怎么产生)(42)

登堂脱鞋的下场,哈哈哈哈哈哈

总结

从“登堂脱履”这个习俗的产生、发展、衰落、消失、重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礼仪的产生都有一个历史文化背景。“登堂脱履”的产生是出于卫生的考虑;到底是脱袜子还是穿袜子这两个相反的问题的出发点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美观和卫生,在美观的罗袜产生之后,人们就不愿意跣足了;“登堂脱履”的消失,既有不同文化理念的冲击,也有现实中过度使用木材的建筑方式无法维继的因素,人们寻求变通之法,采用了跟便捷的生活方式;其重现,又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包容

“登堂脱履”这个习俗本身是中性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根据当地的会形成不同的习俗。我们去到了不同的地区,就要入乡随俗,尊重别人的习俗,该脱鞋的脱鞋,该穿鞋的穿鞋。另外,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以尊重人,考虑他人为先。

各位朋友们,去您家中做客需不需脱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